六波罗蜜讲记

精进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又称精进度、进度、精进度无极,就是对治懈怠,生长善法,勇猛精进的修诸善法。「精进」就是身体勤劳、不懈怠。在《大品般若经》序品第一云:「菩萨摩诃萨……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毘梨耶波罗蜜(viryapāramitā)。」

  释迦牟尼佛及弥勒佛同时发菩提心,但是弥勒佛在早期比较懈怠,因此,他要在释迦佛成佛之后的五十六亿万年,才能成佛。虽然成佛的早晚并无多大关係,可是成佛也因精进及懈怠,而有早有迟。

  精进与发愿

  精进是要发大愿的,如果不发愿,精进的心就提不起来。多半的人嘴上说著要努力,心里也是这么想著,但就是没有办法做得到。往往当身体稍微有些不舒服,或是疲倦时,马上会说:「还是等我把身体养好了之后再努力吧!」如果是这个样子,我们随时可以藉许多理由来说服自己不要精进。

  有一个懒惰的人,他一年到头都希望读书,可是都读不了书。在春天时,他说像这样春光明媚的好天气,不去玩多可惜;夏天到了,天气这么热,怎么读得下书;到了秋天,正该舒舒服服地享受这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冬天到时,又快过年了,读书还是等明年再说吧。这就是中国人说的:「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了秋天冬又到,收拾收拾好过年!」

  有了精进心的人,他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即使身体有病,经常还是法喜充满;没有精进心的人,就算身体没病,他的心理却是有病的,因为他的烦恼一定很多。因此,精进对学佛的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大智度论》卷八十一就提到身、心的精进:身精进──如法致财,而用于布施。心精进──断悭贪瞋恚等之恶心,而不使得入。

  《大智度论》卷十六又有:身精进者,勤修布施、持戒、诵法言、修福德。心精进者,忍辱、禅定、智慧;自初发心乃至得无生法忍,捨肉身,证法性身乃至成佛。

  精进者,当发菩提心,就是发的无上愿心,也就是说,必须要在多少时间内,完成一个目标。为了达成目标,就不要管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有阻力,都一定要风雨无阻地做到。

  目标有大有小,小的目标是每天要完成什么?大的目标是在一生之中要完成什么?最大的目标,则是在多生多劫的时间之内一定要成佛;或者并不一定要成佛,而是永远救度无量的众生。发了愿之后,自然就不会懈怠了。

  一个人的体力和时间,是很有限的,能够发挥的力量却是无限的。这不是很奇怪吗?有限的小小身体,怎么会有无限的力量呢?这就是由于有了精进心之后,努力地去做,多努力就有多的成就,少努力就只有少的成就,不努力就不会有成就。这不是要跟别人比,而是尽自己的全力去努力。此时,你会惊奇地发现,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么多的事、做了这么多的服务工作?这都是靠精进力,而能以有限达成无限的功能。

  我的弟子们,有人有时候很精进,有时候却很懈怠,当他们懈怠时,若分配较多的工作给他时,他会说:「师父啊!这个工作我是做不来的,不要给我好吗?」我说:「你要行菩萨道啊!」

  他又回说:「师父!地藏菩萨要度了最后一个众生之后再成佛,所以我还是先做众生,让菩萨们来度我好了,因为我发不了这么大的愿啊!」唉!这种人只能让别人照顾,自己又常常在自怨自哀中,实在是很可怜的,那就是因为精进心不够。

  事实上,我们出家人应该是被甲精进、广修善法、利益众生的,能有机会将自己所修学的佛法,分享给所有的众生,应当感恩才对。

  三种精进

  《成唯识论》九卷,则列出三种精进:被甲精进被宝甲而不怖畏种种难行;难行能行,愿力无穷。像是身上穿了盔甲的人,万人无敌,在他的面前,是没有任何困难、任何恐惧,只要勇猛地往前走。我遇过有些人,在我准备给他一个任务时,还没有开始做,已经在抱怨、叫苦了,真是没有出息!应该是在接了任务之后,也要准备接受任何困难,好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把问题解决,这是对自己的一份成长,能这样想就是精进心。摄善精进勤修一切善法而永不疲倦,如同〈四弘誓愿〉所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对修行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等所有的法门,全力以赴,永不疲倦。有些人学佛没有几天,就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还是先暂停,等年老退休之后再来修行吧。

  这就像是已经搭上了一班车,又认为这辆车子不是该我上的,还是等下一班再上吧!可是,下班车什么时候来?能不能搭上车?一点把握也没有。相反的,精进的人只要有任何一个修行因缘的车子在他面前,不论是用跑的、跟的、爬的,甚至几乎是跟不上,也紧抓著车尾不放向前衝。要有这样的精神,才能算是精进。利乐精进勤化众生永不疲倦,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为了救度众生,可以上天堂、下地狱,不断地追著他。但是,度众生不是要去困扰他、佔有他,也不是让他感到恐惧不方便,而是要使他成长。

  六种精进

  精进对一个修学佛法或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在三十七道品中分成七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精进。例如修习四念住,就是用四正勤来修,在《大乘庄严论》卷八中,有六种精进:增减精进未断之恶令断,已断之恶令不复起;未修之善令修,已修之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增上精进由信、精进、念、定、慧等五根,解脱法由此增上。捨障精进由信、精进、念、定、慧等五力,所有的障碍由此不能碍。入真精进由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行捨等七觉支,由此建立见道。转依精进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由此修道而为究竟转依之因。大利精进六波罗蜜之自利利他。

  《大智度论》卷十六云:「是精进名心数法,勤行不住相,随心行共心生,或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如阿毘昙法广说,于一切善法中勤修不懈,是名精进相。」又提到七个项目,其中第一项至第六项是自利内修的解脱道,第七项则为自利利他的菩萨道:(一)于五根中,名精进根。(二)根增长名精进力。(三)心能开悟,名精进觉支,能到佛道涅槃城。(四)八正道中,是名正精进。(五)四念处中能勤繫心,是精进分。(六)四正勤是精进门;观四如意足(四神足──欲、勤、心、观中禅定修行)的欲精进,即是精进。(七)六波罗蜜中的精进波罗蜜,亦是精进。

  《大智度论》卷十六又云:「为佛道精进,名为波罗蜜,诸馀善法中精进,但名精进,不名波罗蜜。」又说:「菩萨精进,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为精进波罗蜜。」

  经典中谈精进

  以下介绍经典中有关精进的记载:(一)《解深密经》卷四提到精进有三种:被甲精进;转生善法加行精进;饶益有情加行精进。(二)《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十二将精进分为三种:被甲精进;方便精进;饶益有情精进。(三)梁译《摄大乘论》卷二中分为三种:勤勇精进;加行精进;不下难坏无足精进。(四)《大乘庄严经论》卷八分为五种:弘誓精进──欲发起行动;发行精进──现行诸善;无下精进──得大果,无下体故;不动精进──能不为寒热等苦动;无厌精进──不得少为足。(五)旧译《华严经》(六十华严)卷二十四的十种精进:不转精进;不捨精进;不染精进;不坏精进;不厌倦精进;广大精进;无边精进;猛利精进;无等等精进;救一切众生精进。(六)《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精进品〉的九种精进:自性精进;一切精进;难行精进;一切门精进;善士精进;一切种精进;遂求精进;此世他世乐精进;清淨精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