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有爱有恨,公是公非
《时报周刊》吴铃娇专访
法鼓山中华佛研所创办人圣严法师,于十七、十八日两晚在台北市世贸国际会议中心,讲「爱、恨」,谈「是、非」,层层剖析人心行为的造作,并一一阐明心性法则的真义。
今(一九九二)年的演讲会,法师以「爱与恨」、「是与非」一心两面的问题加以阐述,他以「有爱有恨」、「公是公非」结语,评断爱恨是非的真谛。
贪爱不足生忿恨──爱与恨往往是「烦恼源」
法师引用晋译《华严经》卷一○〈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的一段话,说明人心是能善、能恶、知善、知恶的本源:「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
心,既是导引肢体语言行为的「善恶」,也就能表现人性本能与心理行为的「爱恨」。因此,圣严法师认为,「爱」与「恨」是一体的两面,人为了能满足私欲,就有无限的「贪爱」,一旦私欲难满时,「忿恨」就随之而起。
因此,从「自我」的观点来看,「爱与恨」是心理的,也是本能的,而爱与恨往往是人间的苦因,烦恼源头。
圣严法师还说,爱与恨虽然是相对的,但也不尽然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爱」未必全然是好的,而「恨」也未必都是不好的,唯有「大爱」和「大恨」,以公益为出发,「爱」与「恨」才有正面与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大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菩萨,是一种无污染、纯净的爱,如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大恨是大意志、大威德,是一种瞋恨的升华;也就是忿怒金刚、威慑邪魔的公义伸张。
圣严法师说,「爱」与「恨」有不同的层次与境界,于佛法而言,不落爱恨是超脱的菩萨,有爱无恨的是世间的圣贤,而人世间的凡夫,是「有爱有恨」的。
既然,有爱有恨,「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怀抱「慈悲心」的爱与恨,才是现代人应有的情怀。一切要爱得有意义,也要恨得有道理,内心清明自在的「爱与恨」,才是无罣碍的「爱与恨」。
是非常失衡混淆──过去对的现在未必是对
讲完「爱与恨」,圣严法师随之在第二天的演讲会中,谈论「是与非」。
圣严法师说,社会是人的集合,因共同的生活、信仰、利益、安全而集合的群体。但是不同的风俗、思想、生活及文化而造就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社会又常因时空的变迁与数量的多寡,而有不同的价值标准。
个别的社会背景,因此存在着不同的是非观念。圣严法师在最近两年,两次前往中国大陆,参访许多寺院古庙,发现绝大多数的建筑、佛像因遭文化大革命破坏而新建新塑。法师问道:「这些建筑雕像,是新的还是旧的?」
没想到回答竟是:「新修如旧」、「新塑如旧」!法师继续问:「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是对的?还是不对的?」
答案是,过去是对的,现在就不一定是对的。此一时彼一时,不同的时空,就有了不同的论断。因此,圣严法师认为是与非,没有绝对的永恒,经常是随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而调整价值标准。
而是非价值的判断,又常因重迭交错、物换星移,而发生失衡与混淆。究竟该如何去衡量「是与非」呢?
圣严法师认为,共通的立场、共通的尺度,公非公是,是「是非」的凭据。
所谓的「公是」、「公非」,还必须以分工合作的社会观点立足,符合社会群体利益的「是」,即是「公是」,不符合社会群体利益的「非」,就是「公非」。
息事宁人为首要──以情以慈悲心任其自然
法师曾引用《涅槃经》,指出如有人危害社会而使社会受灾难时,菩萨会予以制止,阻其作恶,而菩萨已发愿承挑制止恶人的一切结果。
是非若因缘生起时,我们应该如何去灭诤呢?圣严法师认为「息事宁人」是首要。可以厘清是非时,以法、以理,据理力争。万一无法厘清是非时,只有以情、以慈悲心,而任其自然了。
圣严法师以古来禅师的是非观,作为结论,他说,禅师们常因观机逗教,而对是非存有不同的见解。例如赵州从谂禅师知道,众生皆有佛性,连柏树的树子都有佛性,但当有人问他:「狗子有佛性吗?」禅师却说:「无。」
又如《金刚经》、《心经》,系阐述「有无皆非」的观念。有位僧人因通体是病,求禅师医,禅师却回答:「不医!」而且说:「教汝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这个公案,说明的是,以佛教的观点来说,人本来就无须求生,也无须求死,又何必求生、求死呢?
圣严法师说,对于是非观念,禅师还有一解,那就是「是非自在」──有马骑马,无马步行。
这位现今国际知名的禅师说,是非当前,只有以知识说明问题,以智慧解决问题。而唯有公是公非,才是是非生起时的立足点。
(一九九二年九月六日《时报周刊》七○四期刊出)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