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的建僧思想

如吉法师:太虚大师的建僧思想

  太虚大师“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因此,建立健全的僧伽制度,举办完整的僧教育,培养能住持现代佛教的僧伽人才,是大师改革佛教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拟对大师有关这方面的设想和实践活动作简单介绍。

一、关于僧教育的构想与实践

  清朝末年,政府在政治、军事上节节失利,有眼光的旧官僚认同了西方文明,纷纷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教育等,掀起“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办新式学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兴办学校又以张之洞的“庙产兴学”政策得到推广,各地教育会提拨寺产充教育经费,侵占僧房作学舍。各寺庙以自办僧教育来抵制这项侵夺寺产的政策,借办僧学以保护寺产。这种办学,并没有培养佛教人才或振兴佛教的眼光,因此,所办的学校多属于普通学校的性质,讲授佛学只是点缀,而未加以重视。如大师说:“比年来,吾国僧界提倡教育者,虽有其人,但彼宗旨仅在保护寺产,抵拒侵占,虚张门面而已。”(《论教育》)这种虚张门面的办学,当然产生不了培养僧才的功效。于是大师鉴于教内外的形势,提出了完整的僧教育设想,并付诸实施。

  (一)理想的僧教育目标

  1932年,大师在对闽南佛学院师生讲《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时,提出了他理想的僧教育目标。如他说:“我所希望的僧教育,不是去模仿学作讲经法师而已,必须要学习整个的僧伽生活,要勤苦、劳动、淡泊,要能做担水、扛柴、洒扫、应对,以及处世理事、修禅宏法的工作。”不然的话,“除去讲经、当教员,或作文、办刊物以外,把平常的事务都忘记了。……结果不但不能住持佛教,甚至消灭了佛教,堕落了佛教。象这样的教育,还不如没有好!”可见,大师办僧教育的目标很高:要求培养出全能型的住持佛教的僧宝,希望他们不仅能执教鞭、持笔杆,还要能处理日常事务,更具备高尚的僧格。因为僧格的养成,比学会讲经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

  (二)早期的僧教育构想

  1915年,大师在普陀山闭关期间,权衡时局,依据教理、教史及律制的适应问题,写成体系完整的《整理僧伽制度论》。

  该论大体依于中国大乘平等的精神,主张在发展上,八宗普遍弘扬,各宗分别发展,设立各宗派的专宗寺院:即各宗有各宗的宗寺、行政院、持教院,而以“佛法僧园”为联系全国八大宗的总机关(相当于后来的中国佛教协会),但其范围仅限于中国内地的佛教。在研究上,则主张“分宗专学”,先从一宗深入研究,再普遍融摄其余各宗。

  1917年,大师往日本游历,对日本佛教曾作过一番考察,觉得《整理僧伽制度论》中的构想,与日本佛教有很多相吻合的地方,并且“有其分宗的长处,无其分散信仰力量的短处。”

  1921年,大师接管杭州净慈寺,即想以此作为着手试办僧教育的根据地,但由于各种障碍,终归失败而放弃。

  1922年,大师创建武昌佛学院,又开始其僧教育的步骤:佛学院的课程,参考日本佛教大学;而管理方面,采取丛林制度,僧俗兼收。第一届预计训练一批师范人才,毕业后,出家众实行整理僧伽制度,分赴各地,进行改善僧寺及办理僧教育的工作;在家众则依《人乘正法论》(太虚大师著),组织佛教正信会,推动普及社会的佛化运动。实际上,武昌佛学院的创办,也是为了普及佛学,并改进当时各佛教“大学”及各地“法师养成所”等办学方针的错谬。

  1923年秋,大师提出“我新近理想中之佛学院完全组织”,将佛学院学程作严密系统的规划,总计分二十四年的阶次学程,共五大部门:一、小学部六年;二、中学部六年;三、学戒部二年;四、大学部六年(分通常大学四年,专宗大学二年);五、研究部四年。并且拟在武昌佛学院的第二届,开始进行其理想的僧律仪院,完全招收出家众,授以二年基础的僧律仪训练(即佛学院学戒部的二年),为建立僧制僧格的基础。但是,方案提出后,因为学程过长,遭到武昌佛学院院董的多数反对,所以仍依照前期的办法办理。这是大师初期的僧教育计划,继净慈寺失败之后,再次遭到的挫折。

  (三)僧教育学程的调整

  1925年10月,大师发表了《议佛教办学法》,提出兴办中华佛教大学,作为过渡中的僧伽大学的办法。其办法是将佛教办学,分为二种性质:其一是,为摄化世间,由佛教缁素所办的学校。其宗旨是培植在家弟子,使受一般的通常教育,具足国民常识,并以佛教教育涵煦其德育,成为正信的佛教徒。其二是,为造就住持佛教之僧伽人才所办的学校。此中又分:

  一、佛教僧伽过渡大学。这是为了整顿僧制的预备学校,以筹备僧教育的办学人才,因此其特色是:①不办中小学,专办大学;②不分专宗,八宗普遍涉猎;③学程是预科二年,本科三年,共五年。并专收出家僧众,施以严格的戒律,使具足僧相僧行,为将来住持佛教之僧宝。从内容上看,这是大师继续其在武昌佛学院未实践的僧律仪院的理想。

  二、佛教僧伽整理后的丛林办法。这是经过过渡大学之后,完全依照《整理僧伽制度论》的计划办理,特别注重一宗宗风和戒律行持,及对各宗各系作专精的深入研究。其学程是:普通中学毕业者—→律宗丛林二年—→专宗丛林五年—→各宗丛林五年。如此经过长达至少十二年的学程之后,即可自利而宏法利人。

  可见,大师整体的僧教育,包括了习戒律、学教和修证三个阶段,既要纠正在“庙产兴学”下寺庙教育的偏弊,又要使受教育者具有丰富的学识,并养成高尚的僧格,以适应住持现代佛教的需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