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佛法的体认与实践

浓缩式的学习

  「三日寻灯」、「十日慧学」等专题浓缩式的方式,源自于1996年,因为举办多次的高中佛学冬夏营、大专佛教艺术研习营等,耗费大量人力,加上设备不足,克服万难完成,常住法师们已经难以忍受活动期间的吵闹与不便。我再度地想尽办法,只要运用「法源别苑」的讲堂设备,仅提供大家午斋,只要我一位法师,就能承担三整天纯度最高的佛法专题,果然这个方式奏效,许多人欢喜以这种方式短日内,快速吸收学习,因此也成为我个人特有的弘法风格。其实这也端赖我讲课过程中,不断地整理讲义与科判表,方便可长可短的讲课方式。一方面我个人20年来经常海内外的弘法,练就只能在短短数日内,讲完整部经典或论典的功夫,再方面颇能陪养贯穿与比对整部经典论典的能力,并方便于录製浓缩版的弘法dvd。

最近的学习心得

  今2019年3月下旬,我于新加坡大悲中心讲《成佛之道》下半部,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六度中的禅度,由修八断行灭五种过失,发现我《成佛之道》讲超过十次以上,这个部分竟然是以前所没有注意到的,而别略有心得,兹报告如下:

  大约在十年前于新加坡的弘法过程中,被如恆居士要求讲「三十七道品」专题,为此我整理中以五根、五力为核心的表格,发现了信、进、念、定、慧的次第与重要性。信为欲依,欲为勤依,架构起信、(欲)、进的次第,而接著应该是精进于念、定、慧的道业,于是信、进之后,即是念、定、慧五根、五力的道次第。

  精进方面即是四正勤:已生的善念令不退,未生的善念令生起,已生的恶念令速灭,未生的恶念令不生。念即是四念处:观身不淨、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定即是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勤如意足、心如意足、观如意足。而七觉支分佈于五根、五力,喜觉支相应于信根信力、精进觉支相应于进根进力、念觉支相应于念根念力、定觉支与轻安觉支相应于定根定力、择法觉支与捨觉支相应于慧根慧力。八正道的正与正业、正命相当于信根信力,因信仰而接受三皈五戒,而感觉到法喜充满,正精进相当于进根进力,正念相当于念根念力,正定相当于定根定力,正见、正思惟相当于慧根慧力。

  《大毘婆沙论》云:四念处如同下种子,四正勤如同努力于浇水施肥,四如意足如同种子发芽的变化,五根如同往下深深扎根,而茁壮成为五力,七觉支如同树根茎往上成长,八正道如同大树的开花结果。

  当我们读《八识规矩颂》中的大随烦恼心所: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这是遍染于前七意识,尤其第七意识就是我们宿世以来的习性,然而五根、五力的相反,恰好正是八个大随烦恼。难怪五根、五力的建立,也是让我们能累积修行的力量,对治我们宿世的恶习性。

  《成佛之道》下半部,第五章大乘不共法,六度中的禅度,由修八断行灭五种过失,与上述部分再作连结。八断行即是以信、欲、勤、安对治懈怠,由正念对治忘圣言(失念),以正知觉察不作行的昏沉与掉举,再以思的作行,以思心所对掉举心作无常之厌离想往下调整,以思心所对作昏沉心作欣乐之功德想往上调整,让心安住于正念,然后再透过捨心放下作行、不作行,而逐渐达于心繫一念的定境。故修八断行就是透过信、欲、勤、安、正念、正知、思、捨,而灭内心的五过失,五过失即是内心充满懈怠、忘圣言、昏沉掉举、不作行、作行的起伏动盪不安。如果八断行的思与捨,与七觉支的择法与捨觉支相应,与慧学相互运用,或以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惟相应,能与慧学两相运用,也就可以达于定慧平等,中道不二,不落二边的涅槃境界。

  我不禁由衷地讚歎佛陀透过种种善巧说法,能从理论上的通达,乃至能任运自然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修行经验,让我们能向善修福报,更能向上修智慧,发愿生生世世常行悲智双运的菩萨道!

佛法的实践:北投觉风园区的建设

  北投觉风佛教艺术教育园区的建设,从2010年以来经过诸多波折,而不断地能坚持向前迈进,其实是对佛法深沉的体认与实践。这也是我毕生最终想完成的愿望与使命,好在有孙伟德建筑师的鼎力相助,最近透过3d透视图的建立,可以有诸多角度看到未来建设完成的虚拟空间,这也是拜科技之赐,才有新的空间体验,兹附上其中透视图,以飨各位读者如图所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