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触而灭受

宽谦法师:明触而灭受

  自从1999年初及年中两度到纽西兰,开展海外弘法之始,就感觉这块国土大地非常自然而清淨,移民地的人事关係单纯,更显祥和沉静,常常好像明天发生的事,今天就能预知。2005年再续前缘,又踏上这方人间淨土,几乎每年走一趟迄今,共累积了10趟。每回到纽西兰弘法都是心灵的飨宴,纯粹住在普贤淨苑,不必东奔西跑,每趟总以7个下午作一完整的讲座,许多当地的常随众也跟著一起成长。去年9月再度抵达普贤淨苑讲《大乘广五蕴论讲记》,享受难得的寂静,尤其是恳辞居士们热诚的药石应供,晚上就更能安静地思惟佛法

  每天早上演萨师父陪我,从普贤淨苑步行到不远的普贤居早斋,有一回当转个弯就快到了,鼻根嗅觉神经嗅到一阵香味,作意而引生鼻识,根境识三和合生触,认识了当前香味现前,立刻感觉可意受,心裡生起又有丰富早餐的贪欲想,这时赶紧修正这个「想」,转变为受人信施,就要好好发心弘传正法,以报答施主之恩,于是接著的思心所成了善因,也才能广结善缘。

  就在返台前一天的空档,住持常灵法师及常住法师们与泳钰伉俪,陪著我到山间运动。抵达目的地,有个很大的停车场,车子停妥后,大家步行进入森林中,享受著丰厚的芬多精,感到通体舒畅。途中经过大瀑布,轰然而下的水流,显示磅礡的气势,也形成美丽的水景。我们再步行约一个多小时,直到水坝上方,见到大量水势,如万马奔腾,直流而下,无意间想起「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这句话,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

  当我们回程步行走向停车场时,大家耳根的听觉神经突然间作意到轰然巨响的声境,引生恐惧的意识,根、境、识和合相触,产生了不可意受,有人马上叫出「闪!车子来了,快闪!」,虽然同样是不可意受,我当下想到的是「怎么会有车?应该是瀑布声吧!不必闪」!闪与不闪,不牵涉到善恶的思心所,而成为无记性。

  以上两个经验,体会到《大乘广五蕴论》中,51心所中的5遍行:作意、触、受、想、思,正是如此不断地循环。首先根与境的二和生识为作意,接著根、境、识三和生触,触有六种触:眼识相应触、耳识相应触、鼻识相应触、舌识相应触、身识相应触、意识相应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意识相应触。因为听经闻法,虽然需要八识具足,但最重要的是第六意识的听闻、见闻,还要进一步思惟,思惟后还要修习与实践,思惟与修习就是抉择,抉择让我们悟入法性,悟入佛陀教我们的真理法则、因缘法、缘起性空、中道、不二这些道理而引生清楚明白的抉择,所以应该是愈学愈明白,愈学愈光明。这份明就是从意识相应触来的,而能逐渐转无明烦恼为智慧光明的意识相应触,也就是明相应触,当然这是累劫累世修习过来的,一旦是明相应触,接著的受就能不落苦、乐二边,而达于平等的捨受。捨受即是灭受,灭受则灭想,灭想则灭思,灭思则不再造作业力,无边的生死流就可以有超脱的机会。

  对照十二缘起法中,……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想即是爱、取支,思即是有支(造业),因此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老死灭。圣者所修的定不就是灭受想定(灭尽定)?外道以为生死的根本是想的问题,所以追求的是无想定、生无想天。无想靠修定即可以达到,但灭受是得靠修慧,才得以明相应触,明相应触则受捨,明相应触即是触证,是现证法性的般若,是现证慧。《辨法法性论》唯识五位谓:依处、抉择、触证、随念到究竟五位,此触证也就是明相应触,触证真实境为中道不二的境界,当下的受捨,不落苦、乐二边的平等受,即是受灭,达于「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的涅槃境界。

  唯识学中的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到究竟位。加行位即是修慧,加行位中的煖、顶、忍、世第一。煖位:依明得定,发下寻思……;顶位:依明增定,发上寻思……;忍位: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世第一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这当中「明」是最重要的关键,「明」是透过闻慧、思慧、修慧乃至现证慧而来,也就是透过多闻薰习、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让我们的意识相应触,从无明相应触逐渐转为明相应触,这个过程就是善用第六意识深观缘起、性空、中道、不二的道理,并付诸实践累劫宿世的修行而来的。

  五蕴中,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包含: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及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还有无表色共11法。受蕴1法、想蕴1法,行蕴包含心相应行(51-2=)49法,心所法与心不相应行24法,共73法。识蕴即是八识8法,所以五蕴总共包含了所有的有为法94法,不包含无为法的6法,总和为五位百法。受蕴与想蕴于51心所法中别立出来,可见特别重要,受蕴是解脱与否的关键,想蕴则是造作善恶业力思心所前的关键,深深地影响著行蕴。

  印顺导师在《大乘广五蕴论讲记》中,开示我们真正学习佛法的用功修行,就是在受蕴的境界上用功对治,这是最重要不过的事。若是乐受不起贪爱,若是苦受不起厌恶、瞋恨,心裡保持一种很平静的心,要修定就容易的多了,修定的人是慢慢慢慢地离苦、离乐、离忧、离喜,而后是最平静的捨受,乃至最后连受都不起了,就是灭受想定,也就是圣者所修的定,也就是进入圣者的境地。

  受蕴前的触,是根、境、识三个和合生触,有分别的心理作用,这个触非常重要,是真正心理活动的开始。我们人生的一切问题,就是从「认识」开始,最初的「认识」就是「触」,「触」以后就是「受」。……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依六根缘六境而起六识,三者和合生触,受依触而起,产生苦受、乐受及捨受。圣者在触时,同时具有智慧的话,就叫「明相应触」,修行到证果时,圣者苦也不生厌恶与瞋恨,乐也不生贪爱,能不落二边,烦恼就没有了,也就是圣者的果证,这不就是超凡入圣的关键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