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妙用,在“心”上下功夫

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

“心”的妙用: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

  当人生出现困难时,要在“心”上下功夫,这才是离苦得乐的关键。

  据《传灯录》记载,道一禅师年轻时苦修坐禅,却无法开悟,师父怀让禅师为了点化他,就在寺前的石头上用力地磨砖头,唏哩哗啦地制造噪音,要把砖头磨成一面镜子。道一禅师觉得可笑,就说:“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怀让禅师把握机缘,开导他说:“既然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又岂能成佛?”

  这句话把道一给打动了。道一就问:“那你说怎么做才对呢?”怀让禅师说:“打个譬喻,牛拉车,车子不走,你是打牛呢?还是打车?”道一说:“当然是打牛。”怀让禅师说:“可是你现在明明在打车!”道一禅师当下开悟。

  牛车若不走,问题在牛而不在车。同样的道理,企业的管理者是管事还是管人?不言而喻,是管人,因为事在人为。

  遇到麻烦时,人们总是把烦恼的根源归结为外在的人和事,如果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这些不受我们控制的外境,会使我们无法活得舒心自在

去哪里找一颗常住不变的心

“心”的妙用:去哪里找一颗常住不变的心

  德山禅师是唐朝有名的禅师,最初在北方学习般若性空的理论,专门读《金刚经》,他写了一部《金刚经青龙疏钞》,自己很骄傲。听说南方佛教讲“有”,讲众生皆有佛性,讲“顿悟成佛”,他认为是邪知邪说。为了扶持正法,他挑着著书到南方去,要彻底摧毁邪知邪说。

  长途跋涉使他又饥又渴。路边有一位婆婆在卖烧饼,他急忙上前想化缘,买饼作为点心充饥。

  卖烧饼的婆婆问他:“你肩上担的是什么啊?”

  他回答说:“《金刚经青龙疏钞》”

  卖饼的婆婆说:“那我考你一个《金刚经》的问题,你若能解答,点心便赠与你,我分文不取;你若答不出,请到别处去。”

  德山禅师心想,南方一个不起眼的老婆婆应该不会有什么过人的见识。他非常轻松地说:“你随便问吧。”

  老婆婆问他:“《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跟我化点心来充饥,既然三心不可得,你点哪一颗心?”

  德山禅师很惭愧,他回答不出来。因为三心皆不可得,点哪颗心都著相。这个时候,他才知道南方厉害,他开始怀疑他所讲的理论,后来一把火把他的著书烧了,从头开始学习。

  “心”的特点是念念不住、刹那生灭,根本无法停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一刻,哪里能找到一颗常住不变的心去“点”呢?

心才是真正的主宰

“心”的妙用:心才是真正的主宰

  一天,六祖惠能在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中间休息时,僧人甲看到寺内风吹幡(旗子)动,便说是幡在动。僧人乙反驳说,风动才有幡动。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两人各执一词,僵持不下。这时,六祖惠能一语道破两人的执著:“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

  《六祖坛经》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两个僧人只看到外在的风与幡,而六祖惠能强调“心”的参与,这才是人们感知事物的关键。

  世间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种种条件组合而成,苦与乐的感受也不例外,至少需要三个条件:“根、境、识”。当根、境、识三者相接触,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对事物进行判断,产生喜欢、不喜欢和舍受(不苦不乐)三种不同的感受。譬如说,有人在辱骂你(境),你的耳朵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他骂你的声音(根),然而只有心的参与(识),烦恼这时才会生起。

  在离苦得乐的方法中,佛教特别强调“降伏其心”。我们也许无法控制身外发生的事情,无法隔绝身体感官接触外境,但是我们可以调伏我们的心,因为心是我们自己的,在苦乐的感受中,心才是真正的主宰。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宝莲禅寺HK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