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宗风(六)

慧净法师 | 作者:慧净法师 [投稿]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 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 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不管佛教也好,或是社会一般情形也好,凡事要改变命运都是先从布施开始。对于出家人来讲就是法的布施,而在布施 之前,要先具备什么呢?这里说的:「谦虚一节,并不费钱」。我们要法布施,如果对法不了解,对经藏不深入,口才又不好,怎么能够布施呢?但是谦虚,即使有 口才、没口才,都可以做得来。所以说「谦虚一节,并不费钱」。接下来: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 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 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善日加修,德日加厚」,「善」如果不日加修,「德」就停在原地不能进了。还有「阴间三年一考较」,就是说,我 们行善积德或念佛,好像当下没有什么感应、没有什么果报、效用,其实不是的,往往要经过三年之后。但也未必如此,这是一种比喻。就好像种植物,有的种下去 半年之后就有收成,有的要一年,有的要三年才有收成。接下来: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 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 所必不可少者也。

  「举头三尺,决有神明」,我小的时候其实无形中就已经在接受佛家的教理了。怎么说呢?我只有小学毕业,论学历比 大家都不如。因为我小时候不会读书,考试往往是零分。我住在台南近海边的乡下,常常是老师在上课,我懵懵懂懂跟人家到海边去玩海沙,或者是到山上的防空壕 焢窑烤蕃薯。如果被老师捉到了,其他同学在上课,我们几个难兄难弟就在外面拿椅子,或者是半蹲。等到小学毕业了,我父亲就带我去读私塾,私塾都是用汉音念 的,从《三字经》、《人生必读》、《昔时贤文》、《千字文》、《幼学琼林》、《千家诗》、《孝经》、《四书》、《古文观止》这样循序读的;《易经》、《诗 经》则是最后自己读的。读私塾不仅是读汉音,而且一个晚上只教两行而已,老师也没有做什么解释。在学习的过程中,像《三字经》里面就有一句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我就反省:「人不学,不知义。」不知义要怎么办?就要学。因为自觉自己什么都不懂,虽然说小学毕业,但其实等于没有读一样,那要怎么办呢?《中庸》里有一句话说: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既然这样,我就要多背诵多温习。

  而读到《人生必读》就有一句话说:

  坏事劝人休莫作,举头三尺有神明。

  还有说: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因为小时候很淳朴,读到什么都会加以领纳接受,对于书上写的很自然都会认为「是、是、是」,不会怀疑书中所说的 是天方夜谭。当然那时候也曾举头观看天空,想:有神明我怎么看不到?不过,小时候也曾去参加鸾堂,就是神明或鬼神来扶鸾,鸾堂的乩童往往都只有国小毕业, 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写出来的诗,平仄就是平仄,押韵就是押韵,对仗就是对仗,文就是文,因为我是读汉学的,是不是一首诗我一看就知道。由此,我就知道举头 三尺真的有神明,因为这不是乩童他本身能写出来的,真的是有神明来附身。所以小的时候就已经在接受佛家的善恶观念、报应观念。

  读到: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无不破之家,无不败之国。

  这都是无常观。还有,像《孝经》对孝道的阐述,《四书》讲三纲八目,《论语》讲仁、孝、忠、恕,这些对「恩慈体 贴、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方面都比较注重。以前我是《孝经》以及《四书》中的《大学》、《中庸》全部背诵,《论语》、《孟子》则是摘重点背诵,譬如《中 庸》第一篇里面有一段文,对一个团体、甚至对一个修身养性的人来讲,也很重要的,那一段怎么讲呢?它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这里主要是讲「中、和」两个字,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不过或不及,「和」就是凡事都能够得体,凡事都能够谦卑柔和。

  以佛教来说,可以说「和」是最高的境界,佛就是「和」的境界,所谓「涅槃寂静」。所以佛陀规定僧众要「六和 敬」,如果没有「和」的话就不能称为僧团,因为会给自己带来苦恼,也会给他人带来苦恼,这样僧团就不能和合不能稳定。因此,人与人相处和合很重要;彼此要 各退一步、各让一步,彼此体谅包容,凡事不情绪、不抱怨、不批评、不责备、不判断人、不定人的罪。所谓「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多忍让, 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与人无争无怨,自然无忧无虑。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果能达到「中和」的话,那天地万物都能够各安其位而不冲突,万物也才能欣欣 向荣;如果不和的话,不能生长,何况欣欣向荣呢?一个团体不和,就会混乱不安定,怎么可能欣欣向荣呢?《人生必读》也谈到:「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 不分」,一般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国和致太平」,所以「和」非常重要。接下来: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 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 名亦然。

  「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这个「王」是指齐国的国王,孟子跟齐国的国王说,国君您如果很喜欢音乐,那齐国大 概就能够达到社会安定、人民安乐这个地步了。因为优美的音乐能够怡情悦性,一个从小熏染音乐长大的小孩,心往往比较平和,不会暴力。这里说:「有志于功名 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他的因就是「念念谦虚,尘尘方便」,也就是说,起心动念都不骄慢,都能够谦卑柔和;时时处处,无论对任何人都能 够给对方带来所谓恩慈体贴,这样就能「感动天地」,这就是「造福由我」。

  已经九点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以后半月、半月就分成三个组,男众一组,女众二组,各组背诵完之后,再聚集一起。 如果大家在这半个月来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或有什么过失可以在大众面前忏悔的,或者也请大家举出在这半个月当中自己没有发现到自己过失的地方,好让自己有 机会改进。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这样的聚会需要固定多长的时间吗?除了宗风之外,讨论的内容是否还可加入其他的内容,如今天所发的这一份《了凡四训》。因为刚开始要忏悔自己的过错,可能比较没有办法。

  答:到什么时候结束就什么时候散会。

  就时间来讲,我们是每月的初一、十五,时间是早上、下午、晚上开始都可以,确定下来或随时调整也可以,内容主要 是我们的「宗风二」。可以分享,但是分享时,必须要如宗风所讲的「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分享出来的要能够得体,不然固然是自己跟大家分享,但无形中也是 在占用大家的时间。至于有哪一些更好的内容,每一个人的见解各有不同,所以原则上还是以宗风为主。

  南无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