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以后,举办了一次盛大的供僧法会。阿育王心怀恭敬,对每位前来应供的僧人都虔诚顶礼。在前来的僧众中,有一位小沙弥。在众人面前顶礼小沙弥,阿育王觉得有失身份,就把小沙弥请到没有人的地方顶礼,并嘱咐说:“您是小孩子,刚才我向您顶礼的事情,请您不要告诉别人
按照《四分律》的记载,那个时候佛陀带领着弟子们在人间游行,四处教化有缘的众生。有一次他们来到了苏婆罗国的毗兰若。因为印度的文化是非常尊重宗教导师的,毗兰若的城主一位婆罗门,听说佛陀来到这边教化,他就按照礼节过来拜访,并邀请佛陀和弟子们在这个地方做三个月的夏安居。
弘一大师出家后著书立说,广弘戒律,被誉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持戒精严,俭朴惜福,严持“过午不食”戒。平日赤脚草鞋,一领衲衣穿了二十多年,一顶蚊帐破得到处是洞,时而用布补,时而用纸糊。大师平生持戒念佛,以德化人。有一次,广洽法师去探望病中的弘一大师,看到他还是坚持写字、拜佛等,便关切地说道:“法师,该休息了!等病好了,再活动。现在,您的病好些
五祖弘忍付法给六祖慧能,是半夜三更,悄悄进行的。最后,五祖交待说:“佛法是以心传心。自古以来,佛佛相传,是真传本体。师师相付,是密付本心。既是心传,何用衣钵?衣钵容易引起争端,传到你这里,就算了,衣钵不再往下传了。要是传衣钵,性命好像挂在细丝上一样,随时都有危险。你赶快离开这里,恐怕有人会害你。四年以后,我就要圆寂,大法靠你弘
佛教里流传著一则故事:宋朝时,当朝为官的苏东坡与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是好友。某天,苏东坡作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东坡认为这首诗体现了自己高超的修行境界,即刻命书僮划船过江,将诗作送往江南的金山寺,请佛印禅师印证
质多哈达尊者是一位非常有特点的尊者。他出家前是舍卫城的一位农夫,家境非常贫穷。他以牧牛为业,每天就靠给东家放牛来谋生,那个时候放牛是很不容易的。有一天他赶着牛群来到森林,当时天降大雨,雷霆霹雳,是个特别暴烈的天气,这些牛就受惊了,突然一个炸雷下来,整个牛群都吓得四散奔逃,一下子牛群就跑散了。那么大的森林,路径又很复杂,每一头牛价值都很高,跑丢了怎么办
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也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莲池大师在净土宗的祖师里,是唯一一个半路出家的祖师,三十一岁出家。莲池大师善根非常深厚,早年在家的时候,邻居有一位老婆婆天天念佛,莲池大师当时年龄还很小,看这位老婆婆天天念佛,就好奇地问:“您怎么天天念佛呀?”老婆婆说:“念佛的好处说不完,我丈夫念佛,临走的时候,跟大家告别了一声就很自在的往生了,所以我也天天念佛
北宋五祖师戒禅师是一位开悟的高僧,禅师法号“师戒”,后任五祖寺住持,因此称“五祖戒禅师”。在《居士分灯录》里,记载东坡前生为五祖戒和尚的典故。苏轼的母亲刚怀他时,曾梦见一位身躯瘠瘦、眼睛眇细的出家人,而后便生下了苏轼。事隔数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在高安为官时,和真净、文圣、寿聪等三位法师常在一起论道参禅。一天,这三位出家人同时梦见迎接五祖戒禅师,三人正在交谈时,苏轼刚巧来寺拜
鸠摩罗什法师,为我国历史上著名佛经翻译家。译经之余,在草堂寺讲经说法。各地赶来听讲的人,多达五千余人,蔚为一时之盛。我国佛教三论宗和成实宗,即由鸠摩罗什而导其源。唐太宗的这首诗,就是为赞美鸠摩罗什的这一功绩而作。原诗刻在碑石上,存草堂寺,后佚。一说此诗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
鸠摩罗什法师是后秦(姚秦)的一个僧人,是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他名字又翻译为“鸠摩罗什婆”或者叫做“鸠摩罗耆婆”,简称“罗什”。他的名字实际上是他的父亲跟母亲名字的结合,因为他的父亲叫做鸠摩罗炎,母亲叫做耆婆,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鸠摩罗耆婆,就是父母之名的结合。音译叫“鸠摩罗什”,意译叫做“童寿”,“寿”不是指寿命,而是说他的德行非常的深厚,年少而有奇德,所以叫做童寿,他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具足高尚的修为跟德行,名传西域各地,声震中
弘一大师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不在世了。弘一大师七岁的时候开始练字,当时,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道爱惜。弘一大师的母亲看到了以后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你父亲在世的时候,不要说这么大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弘一大师母亲的这一番话,是让弘一大师从小养成惜福的好习惯。弘一大师之所以后来成为弘一大师,我想,跟弘一大师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印光祖师曾经说过,有贤母才有贤子女。所以作为母亲,教育孩子一定要从小让孩子养成惜福的
舍利弗也是《心经》里的“舍利子”,翻译过来有“身子”的意思。舍利弗的名字源于他的母亲,因为母亲长得非常漂亮,眼睛像印度舍利鸟的眼睛一样漂亮,所以大家给母亲取了个外号叫“舍利”,舍利的儿子自然而然就叫做“舍利子”。他是当时的摩揭陀国人,父亲提首是国家里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辩论师。舍利鸟的叫声非常好听,有的地方又叫百舌鸟,我们这里好像是叫鹙鹭,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一种鸟叫舍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阿难化身石桥的故事说的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和一个女子之间的情爱。阿难在寺庙和一个女子偶遇,这个姑娘也深深被阿难吸引,但是阿难却消失了,于是这个女子便日夜祈祷,希望自己可以再次遇见阿难。阿难跟佛祖说,他喜欢上一个世间的女子,宁愿为了这个女子化作一个石桥,只为女子从桥上经过的时候能看她一眼。佛陀听了之后并没有吃惊也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问阿难到底有多么喜欢那个女子?
云门事变,195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云门寺僧受迫害之事件。1951年2月,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局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的怀疑,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上 虽然,老和尚在云居山时没有坐禅入定七八天之久,但他经常一坐就一整天不动,有时从夜里十二点左右开始坐,直到第二天傍晚才起坐,所以他老人家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知道的。
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的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
文殊菩萨简介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
1945年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此刻,云门禅寺有两位和尚,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
昨日下午,印顺再一次回忆起了自己初与本焕相识的日子。 那是在深圳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我记得很清楚,是603病房。直到今天,当时的医生、护士和陪着他的居士的名字我都记得。印顺说,本焕见到他,就抓住了
众所周知,韦陀天尊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观音菩萨与韦陀天尊的故事。 一年前,深圳的朋友给我一张《观音大士传奇》,拿回家里,自己一个人在电脑里面,看了整整一天,才把全集看完。看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树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脚底刺到断裂的树根,痛彻心肺。弟子们赶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中,但佛陀已痛到昏了过去。
曾经有个妙庄严王,王后名叫宝应。夫妇俩生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颜,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虽然妙英公主年龄最小,但最善良、最聪明,因此也最讨人喜欢。她五岁能诵经,知道尊重佛法、孝顺父母;她彬彬有礼,谦让、温和,善解人意。人们夸奖她疼爱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视为掌上是明珠。
梁武帝(464~549),南北朝时南梁的皇帝,姓萧,名衍。武帝最初研究儒学,后来信奉道教,502年即皇帝位,称帝不久,就宣布舍道归佛。在位期间,对佛教非常重视,国家因而特别兴盛。因为武帝笃信佛教,所以历史上有“皇帝菩萨”的说法。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有一世,他是叶波国涩波王的太子,名叫须达拏。叶波国非常富强。须达拏太子性情仁慈善良,广修布施。有一次,他请求父王,把国库里的一部分金银,拿出来让他布施给全国的苦人。国王只有这一个太子,答应了他的请求。太子一连举行了七天的无遮大会(无遮,无阻拦也),要求施捨的,都有求必应,满其所愿。大家感恩戴德,欢
传说,在兴建寺庙期间,有一次道信路过山门口的洗手池,忽然看见水池中冒出两根一样长、一样粗的无皮无叶的树枝,在水池中不断翻滚。道信越看越奇,就把树枝捞起来,顺手插在殿前的香炉旁边。他刚一转身,树枝就发出轻微的响动,不一会儿,就长出了很多绿色的叶
惠真,公元672年出生,十三岁剃度,十六岁受了沙弥十戒,他在戒律的研学中,发现很多问题,不解,于是就想去印度求经。我们都知道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知道法显,知道义净,但这只是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先驱们,其实,在整个的佛教发展历程当中,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先驱们为之毕生奉献,才有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闻法修
文殊菩萨,与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他以大智为本愿,以慧行断众生无明之根,是“智慧”的化身。所以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相传,文殊菩萨曾仗剑逼佛——当时正值灵山大会,在场的比丘们深入禅定,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种种,因此心神不宁,沉溺于纠结和懊悔之中,苦苦挣扎。
济公由于深受民众喜爱,身上逐渐被附会了神话传说色彩。据《清一统志》记载,济公所居的净慈寺曾一度毁于大火,道济四处化缘以重建寺院。当他来到严陵(今浙江桐庐),看见四周诸山树林茂密,于是脱下袈裟向空中一扔,把周围各山都罩了进去。于是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只见刹那间,山上的树木竟被一根根地拔了起来,推到江边,然后顺流东下,最后这些树木都来到了净慈寺的那口井里。寺里的僧众们将木料从井里捞上来,使净慈寺得以恢
成语“天女散花”主要讲的是佛陀派文殊菩萨率众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居士之故事。维摩诘是居住在毗耶离城的一位在家大菩萨,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摄化群生。据《维摩诘·观众生品》记载:一天,佛陀在西天坐莲花宝座讲经说法时,遥知维摩诘居士生病了,就让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毗耶离城问候探望。佛陀知道,维摩诘必定乘此机会讲经说法,就派身边的“天女”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
济颠,法号道济,民间俗称“济公”,既是宋代西湖一带的神僧,也是后世戏曲小说所常描述的一位奇特的出家人。济颠,俗姓李,浙江天台县人。少年时,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癫狂,为人“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由于行为疏狂,不检细行,又常饮酒食肉,与市井中人交往,因此当时人以之为癫狂,而称之为
佛陀的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关系于佛陀托胎和降生就有“象口含莲”“步步生莲花”等成语流传至今。据《释迦如来成道记》记载,佛陀在诞生之前,其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雪白的大象脚踏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肋下钻入身体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
章安灌顶大师,章安是他的祖籍,灌顶是他的法名,章安现在是一个镇,归浙江临海管辖。公元561年,陈文帝天嘉二年,大师出生,三个月时,就能跟着母亲念三宝名,当时有出家人从他家门前经过,对他母亲说,这个孩子不一般。母亲就给他起名“非凡”。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