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化不定。舍利本身往往会有变化,许多故事说到舍利数目或光泽的变化,甚至是无中生有。隋文帝与昙迁想数舍利的粒数,竟然变化不定,无法数清。首次分送舍利以后,隋文帝还有50枚舍利。当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来请舍利,隋文帝一口应允。先在京师大兴善寺起塔,把舍利放在尚书都堂,十二月二日启程。当天气和风静,寺内设无遮大会,众人礼忏。按理来说,到仁寿二年分送舍利时,手里已经不够50枚舍利,如何能够分送到51州?更何况还有仁寿四年的第三次分送舍利?这些舍利的来源,当然是感应所得,是其本身变化不定的特性所致。
舍利粒数的变幻不定,事实上成了舍利的基本特性。《振旦神州佛舍利感通序》记载的一个故事,很能反映千百年来大家对舍利的看法:“宋元嘉十九年,高平徐椿读经,及食得二舍利,盛银瓶中,后看渐增,乃至二十。后寄广陵,今馥私开之,空罂;椿在,都忽自得之;后退转皆失。舍利应现,值者甚多,皆敬而得之,慢而失也。”在这个故事里,虔诚的徐椿吃饭时感得舍利,而且数量增长到20粒。舍利寄给别人以后,竟然在瓶中隐而不现,但当徐椿出现时,它们又都“忽自得之”。清代的《百丈清规证义记》说:“舍利色相随人随时,变化不测,历历见闻,不能尽述。”这可说是很准确的概括。今天的佛教徒仍普遍相信舍利的数目、光泽可以变化。而在佛经里,舍利的出现,是因修行而起。《金光明经》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者,乃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同样的舍利,因此有可能会在观众面前变幻不定。舍利有了这样的特性,它的来源,其实已无追究的必要。
2.印证义学。义学僧到舍利塔前烧香发愿,亦有感应。据《续高僧传》,昙延写成《涅槃疏》,担心理解不合佛理,故到陈州仁寿塔前求证。结果“涅槃卷轴并放光明,通夜呈样,道俗称庆。塔中舍利又放光明,三日三夜晖光不绝。上烛天汉下照山河,合境望光皆来谒拜”。不过,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以上说到的八点,其实可以分为三类感应方式:一类是舍利自身的变化;一类是自然界的变化,神光、天花甘露、灵芝等,不妨称之为“自然感应”;一类是众生的变化,治病、瑞兽、仙圣来仪、动物听法、印证义学等,这里也不妨称之为“众生感应”。第一类感应,实际上是属于舍利自身的特性,所以,真正需要讨论的感应方式,应是第二、三类,即“自然感应”与“众生感应”。第三类里的瑞兽、动物听法,若照现代人的理解,亦属于自然界的怪异现象。直接与人有关的感应,实际上只有三种情况:治病疗伤、仙圣来仪、印证义学。治病是普通信徒的实际需求,“借医传道”是所有宗教赖以传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他的感应现象,则可强化普通信徒对“治病”功能的信心。仙圣来仪的故事,则可劝诱那些不信佛教的观众或读者,特别是那些道教徒。既然各类神仙、精灵都来朝拜佛舍利,普通的道教徒为何不来礼敬?至于“印证义学”的故事,只对高僧大德有效,因此这方面的记载极少。
做出这样的分类,并非是要证明这些现象的真或伪,而是要考虑:如何看待这些神异故事?这些故事的流传有何重要意义?
所有这些感应,在仁寿三年写成的《庆舍利感应表》里,被那些善于辞令的文武百官说成是“太平之世”、“昌年”的征兆。隋文帝作为一位帝王,他之所以要大规模分送舍利,起塔供养,有其政治目的,那是理所当然的。经历了数百年的乱世以后,隋文帝首次实现了政治上南北方的大一统,他以分送舍利的方式,去巩固与加强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有些地方的感应,明显带有政治色彩。譬如,在杨坚的发迹之地隋州,10月6日在建塔挖地基时发现一只神龟,头上竟有一行文字:“上大王八十七千万年”,也就是预言隋朝江山可以千秋万代。据称,不仅是《舍利感应记》的编者王邵亲眼目睹了这行文字,隋文帝本人还曾“亲抚视之”。这种类似于汉代图谶的感应,虽然荒唐,但其政治寓意一目了然。各级官员纷纷上奏各地的感应,竭力歌颂隋文帝的德行与功绩。杨雄的《庆舍利感应表》把这些感应称为“神功妙相”,认为它们是隋文帝“至德精诚、道合灵圣”的自然结果。到了仁寿四年,一位地方大臣的奏章把这些感应称为“美庆”、“灵异”,认为隋文帝的功绩要比黄帝、汉武帝更胜一筹。
不过,舍利是佛的遗骨,舍利人塔,其实是一种葬礼,所以,当时记载了有些地方僧俗悲恸的场景。仁寿二年分送舍利,送到安州景藏寺,法师手捧舍利,“人人悲感不能自胜”;送到陕州大兴国寺,四月初八准备下葬时,“道俗悲号”;送到洛州汉王寺,到下葬时,寺内“树叶皆萎,乌鸟悲嗷”。这次分送舍利,当时的感应里,大多出现“白花白树白塔白云”,通常认为这是“吉缘”,但灵裕(518—608)认为这是“凶兆”。灵裕是当时的一位高僧,通达《华严》、《涅槃》等经,他说,当时的舍利感应,“此相祸福兼表矣。”后来,独孤皇后、文帝分别在仁寿二年、四年相继去世,一国素衣。周围的人这才引以为叹。也就是说,这些神异的感应,即使在事发的当时,并不完全被认为是“瑞应”。
仁寿四年,隋文帝分送第三次舍利以后病逝,这也许就是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这次分送的根本原因。社会上对分送舍利这样的事情,因此难免会有流言蜚语。隋炀帝后来四处分送佛像,原先是为国祚长远,不意天下大乱,改朝换代。道宣在“感通篇”里,因此大发感慨:“文炀大宝,往福终于此世。崇建塔像,今业起于将来。”也就是说,分送舍利、建塔造像,仍然是值得称赞的事情,能为两位皇帝的来世积累殊胜的善缘。
然而,对所有在场的普通个体而言,这些感应能有什么意义?
王邵、杨雄当时编集的“史料”,都把这些灵异故事称为“感应”。这些感应被描绘成公共的、群体的经验,当时在场的人都能亲身经历。尤其是舍利“发光”,是所有舍利信仰必定会提到的,也是众人都能见证的奇迹。在以上的分类里,像神光、天花甘露等,属于自然界变化的感应,是公共的宗教经验;而像治病等,属于众生变化的感应,其实是相当私密、个体的宗教经验,但在这些感应故事里,也被说成众人皆可耳闻目睹的事实。
宗教经验常被认为是个体内心深处的神秘体验,很少会有能被众人同时分享的宗教经验。然而,仁寿舍利的感应故事,却被王邵、杨雄等人渲染成一种大家都信以为真的公共的宗教经验。发生感应的过程,也就是把一种公共经验传递给每位在场的个体。舍利信仰,如同一种反复出现的历史经验,完全公开,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不过,在现实的宗教生活里,这种舍利信仰,仍然还是一种纯粹的个人信仰。不信者视之为子虚乌有,信仰者则常呼“感应强烈”。我们的思考源自于这种反差,当某位佛教徒跟我们讲到他对舍利的感应时,我们并不容易直接信以为真。为什么历史上的舍利信仰,如仁寿舍利,是公共的经验,但在现实中间,舍利信仰又成了个体的经验?
或许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公共经验必须归附于个体的直接经验。但现在需要解决两个衍生的问题:历史上的仁寿舍利感应,如何成为公共事件?舍利感应,这种公共经验如何转化成个体经验?
舍利感应,这种公开的宗教经验,在传递的过程里还是要以个人的感受为基准。在这些神异故事里,总有一些中心人物,如:整个事件的策划人隋文帝,以及护送舍利的各位高僧。这些人的心态与感受,在整个故事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今天读到的这些故事,都已形成文字。虽然我们今天不能轻易地否定这些文字的真实性,但在字里行间,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舍利感应,这种宗教经验,之所以能被渲染成为公共的、普遍的真实经验,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通常是模糊的公共经验,里面还有含糊不清的环节。
在仁寿舍利的感应故事里,参与的人物主要有三类:策划分送舍利的隋文帝与昙迁、负责到各地分送舍利的高僧、当地的僧人与信众。昙迁在事件的策划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而最核心的人物隋文帝起初对这些灵异颇为质疑。《续高僧传》“昙迁传”记载,仁寿元年,当隋文帝数不清手里的舍利时,昙迁说:“如来法身过于数量。今此舍利即法身遗质。”此话促成隋文帝第一次的舍利分送。而当隋文帝听说大兴善寺佛像放光,问及为何宫内的佛像没有发光时,昙迁的回答极尽委婉,说:“世有三尊各有光明”,“佛为世尊,道为天尊,帝为至尊。尊有恒政,不可并治。所以佛道弘教,开示来业,故放神光除其罪障。陛下光明充于四海,律令法式禁止罪源,即大光也。”这样的辩解令隋文帝龙颜大悦。
事实上,隋文帝本人对舍利的态度一直相当暧昧。据说在首次分送舍利期间,皇室亦有诸多感应。传说隋文帝与皇后,竟然能在吃饭时“齿下得舍利”,在出示百官时,原先的一颗舍利又变成两颗,“右旋相着”。在不到20天时间里,皇宫里接连出现了19颗舍利,“多放光明”。经湘尚检查,其中有13颗是“玉粟”。隋文帝听说此事,就说:“何必皆是真?”
在这些感应故事里,有名有姓的讲述者主要是奉送舍利的高僧。但很有趣的现象是,这些高僧的结局大多不甚清晰,其中有不少是回到京城以后不久离世。譬如,仁寿二年分送舍利到洪州的宝宪,还京以后不久去世;仁寿元年分送舍利到青州胜福寺的智能,崇尚定业,林泉栖托,不预僧伦,逃名永逝,莫测其终。这些僧人有的本身即很神秘,譬如,仁寿元年分送到隋文帝诞生地大兴国寺的道密,精通佛理与西梵文言,同时还“习方艺”,“异术胜能闻诸齐世”;而分送舍利到亳州的昙良,平时“专诚忏礼”。
至于当地的僧人与信众,绝大部分无名无姓。就是这些无名氏,一起见证了神异的舍利感应,但并不需要担保这些事件的真实性。中心人物既然如此含糊,那么故事的书写过程又能怎样呢?
需要担保事件真实性的人,是记录这些感应故事的作者。然而,他们并不是事件的见证者,而是文字的编撰者。不仅如此,他们都是应隋文帝的需求而特意编撰的。用于编写的原始资料,则是各地汇总上来的公文,据称是直接采自当时亲历感应的百姓、僧人与官员。这样的书写过程,最终也就消解了编写者的重要性,他们不过是转述者:既不是见证者,更不是担保者。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佛陀涅槃后,弟子依转轮圣王的葬礼,以金棺收敛圣体。传闻,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誓愿担负显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入金棺,自引三昧真火荼毗。佛陀荼毗后留下的舍利,最初为拘尸那城的末罗族王
按照佛教的经籍记载,释迦牟尼圆寂后,曾经发生过八王争舍利的故事,后来八王分别将分到的佛舍利拿回起塔供养。到了阿育王时期,分派使者到世界弘传佛教,也分奉佛舍利到世界各地,有的使者就来到了中国汉地。还有的佛舍利在辗转流传过程中,经过各自的途径,最后
“舍利”一词,是由梵文音译而来,意译为体、身、身骨或灵骨。据传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佛弟子们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而又“击之不坏,焚亦不焦”,便将之称为舍利。到了后世,舍利一词指佛陀及高僧圆寂后留下来的身骨、头发或遗体在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
在佛教中,“舍利”和“舍利子”,概念是有所不同的。舍利,是梵语arira的音译,印度人用这个词指人的尸体。在佛教中,僧人圆寂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都称为舍利。印度多采用火葬的方式处理遗体,火葬后将遗留的骨灰(舍利)收藏在容器中,埋在地下。稍高出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电视的荧光幕什么都没有,电视一开,什么都有;电影的银幕上白白的,电视荧光幕也是,所现的影像有,都是如梦幻泡影。实际也是如此,人生就是一场戏,好比电影电视的演员,导演告诉今天要穿什么衣服,穿得不对、再改一改、改了就演。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