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舍利的“感应”分析

舍利子 | 作者:李四龙 [投稿]

  在道宣所列的六种以外,其实还有两点需要说明:

  1.变化不定。舍利本身往往会有变化,许多故事说到舍利数目或光泽的变化,甚至是无中生有。隋文帝与昙迁想数舍利的粒数,竟然变化不定,无法数清。首次分送舍利以后,隋文帝还有50枚舍利。当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来请舍利,隋文帝一口应允。先在京师大兴善寺起塔,把舍利放在尚书都堂,十二月二日启程。当天气和风静,寺内设无遮大会,众人礼忏。按理来说,到仁寿二年分送舍利时,手里已经不够50枚舍利,如何能够分送到51州?更何况还有仁寿四年的第三次分送舍利?这些舍利的来源,当然是感应所得,是其本身变化不定的特性所致。

  舍利粒数的变幻不定,事实上成了舍利的基本特性。《振旦神州佛舍利感通序》记载的一个故事,很能反映千百年来大家对舍利的看法:“宋元嘉十九年,高平徐椿读经,及食得二舍利,盛银瓶中,后看渐增,乃至二十。后寄广陵,今馥私开之,空罂;椿在,都忽自得之;后退转皆失。舍利应现,值者甚多,皆敬而得之,慢而失也。”在这个故事里,虔诚的徐椿吃饭时感得舍利,而且数量增长到20粒。舍利寄给别人以后,竟然在瓶中隐而不现,但当徐椿出现时,它们又都“忽自得之”。清代的《百丈清规证义记》说:“舍利色相随人随时,变化不测,历历见闻,不能尽述。”这可说是很准确的概括。今天的佛教徒仍普遍相信舍利的数目、光泽可以变化。而在佛经里,舍利的出现,是因修行而起。《金光明经》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者,乃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同样的舍利,因此有可能会在观众面前变幻不定。舍利有了这样的特性,它的来源,其实已无追究的必要。

  2.印证义学。义学僧到舍利塔前烧香发愿,亦有感应。据《续高僧传》,昙延写成《涅槃疏》,担心理解不合佛理,故到陈州仁寿塔前求证。结果“涅槃卷轴并放光明,通夜呈样,道俗称庆。塔中舍利又放光明,三日三夜晖光不绝。上烛天汉下照山河,合境望光皆来谒拜”。不过,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以上说到的八点,其实可以分为三类感应方式:一类是舍利自身的变化;一类是自然界的变化,神光、天花甘露、灵芝等,不妨称之为“自然感应”;一类是众生的变化,治病、瑞兽、仙圣来仪、动物听法、印证义学等,这里也不妨称之为“众生感应”。第一类感应,实际上是属于舍利自身的特性,所以,真正需要讨论的感应方式,应是第二、三类,即“自然感应”与“众生感应”。第三类里的瑞兽、动物听法,若照现代人的理解,亦属于自然界的怪异现象。直接与人有关的感应,实际上只有三种情况:治病疗伤、仙圣来仪、印证义学。治病是普通信徒的实际需求,“借医传道”是所有宗教赖以传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他的感应现象,则可强化普通信徒对“治病”功能的信心。仙圣来仪的故事,则可劝诱那些不信佛教的观众或读者,特别是那些道教徒。既然各类神仙、精灵都来朝拜佛舍利,普通的道教徒为何不来礼敬?至于“印证义学”的故事,只对高僧大德有效,因此这方面的记载极少。

  做出这样的分类,并非是要证明这些现象的真或伪,而是要考虑:如何看待这些神异故事?这些故事的流传有何重要意义?

  所有这些感应,在仁寿三年写成的《庆舍利感应表》里,被那些善于辞令的文武百官说成是“太平之世”、“昌年”的征兆。隋文帝作为一位帝王,他之所以要大规模分送舍利,起塔供养,有其政治目的,那是理所当然的。经历了数百年的乱世以后,隋文帝首次实现了政治上南北方的大一统,他以分送舍利的方式,去巩固与加强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有些地方的感应,明显带有政治色彩。譬如,在杨坚的发迹之地隋州,10月6日在建塔挖地基时发现一只神龟,头上竟有一行文字:“上大王八十七千万年”,也就是预言隋朝江山可以千秋万代。据称,不仅是《舍利感应记》的编者王邵亲眼目睹了这行文字,隋文帝本人还曾“亲抚视之”。这种类似于汉代图谶的感应,虽然荒唐,但其政治寓意一目了然。各级官员纷纷上奏各地的感应,竭力歌颂隋文帝的德行与功绩。杨雄的《庆舍利感应表》把这些感应称为“神功妙相”,认为它们是隋文帝“至德精诚、道合灵圣”的自然结果。到了仁寿四年,一位地方大臣的奏章把这些感应称为“美庆”、“灵异”,认为隋文帝的功绩要比黄帝、汉武帝更胜一筹。

  不过,舍利是佛的遗骨,舍利人塔,其实是一种葬礼,所以,当时记载了有些地方僧俗悲恸的场景。仁寿二年分送舍利,送到安州景藏寺,法师手捧舍利,“人人悲感不能自胜”;送到陕州大兴国寺,四月初八准备下葬时,“道俗悲号”;送到洛州汉王寺,到下葬时,寺内“树叶皆萎,乌鸟悲嗷”。这次分送舍利,当时的感应里,大多出现“白花白树白塔白云”,通常认为这是“吉缘”,但灵裕(518—608)认为这是“凶兆”。灵裕是当时的一位高僧,通达《华严》、《涅槃》等经,他说,当时的舍利感应,“此相祸福兼表矣。”后来,独孤皇后、文帝分别在仁寿二年、四年相继去世,一国素衣。周围的人这才引以为叹。也就是说,这些神异的感应,即使在事发的当时,并不完全被认为是“瑞应”。

  仁寿四年,隋文帝分送第三次舍利以后病逝,这也许就是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这次分送的根本原因。社会上对分送舍利这样的事情,因此难免会有流言蜚语。隋炀帝后来四处分送佛像,原先是为国祚长远,不意天下大乱,改朝换代。道宣在“感通篇”里,因此大发感慨:“文炀大宝,往福终于此世。崇建塔像,今业起于将来。”也就是说,分送舍利、建塔造像,仍然是值得称赞的事情,能为两位皇帝的来世积累殊胜的善缘。

  然而,对所有在场的普通个体而言,这些感应能有什么意义?

三、舍利感应的个体经验

  王邵、杨雄当时编集的“史料”,都把这些灵异故事称为“感应”。这些感应被描绘成公共的、群体的经验,当时在场的人都能亲身经历。尤其是舍利“发光”,是所有舍利信仰必定会提到的,也是众人都能见证的奇迹。在以上的分类里,像神光、天花甘露等,属于自然界变化的感应,是公共的宗教经验;而像治病等,属于众生变化的感应,其实是相当私密、个体的宗教经验,但在这些感应故事里,也被说成众人皆可耳闻目睹的事实。

  宗教经验常被认为是个体内心深处的神秘体验,很少会有能被众人同时分享的宗教经验。然而,仁寿舍利的感应故事,却被王邵、杨雄等人渲染成一种大家都信以为真的公共的宗教经验。发生感应的过程,也就是把一种公共经验传递给每位在场的个体。舍利信仰,如同一种反复出现的历史经验,完全公开,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不过,在现实的宗教生活里,这种舍利信仰,仍然还是一种纯粹的个人信仰。不信者视之为子虚乌有,信仰者则常呼“感应强烈”。我们的思考源自于这种反差,当某位佛教徒跟我们讲到他对舍利的感应时,我们并不容易直接信以为真。为什么历史上的舍利信仰,如仁寿舍利,是公共的经验,但在现实中间,舍利信仰又成了个体的经验?

  或许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公共经验必须归附于个体的直接经验。但现在需要解决两个衍生的问题:历史上的仁寿舍利感应,如何成为公共事件?舍利感应,这种公共经验如何转化成个体经验?

  舍利感应,这种公开的宗教经验,在传递的过程里还是要以个人的感受为基准。在这些神异故事里,总有一些中心人物,如:整个事件的策划人隋文帝,以及护送舍利的各位高僧。这些人的心态与感受,在整个故事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今天读到的这些故事,都已形成文字。虽然我们今天不能轻易地否定这些文字的真实性,但在字里行间,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舍利感应,这种宗教经验,之所以能被渲染成为公共的、普遍的真实经验,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通常是模糊的公共经验,里面还有含糊不清的环节。

  1.中心人物的含糊化

  在仁寿舍利的感应故事里,参与的人物主要有三类:策划分送舍利的隋文帝与昙迁、负责到各地分送舍利的高僧、当地的僧人与信众。昙迁在事件的策划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而最核心的人物隋文帝起初对这些灵异颇为质疑。《续高僧传》“昙迁传”记载,仁寿元年,当隋文帝数不清手里的舍利时,昙迁说:“如来法身过于数量。今此舍利即法身遗质。”此话促成隋文帝第一次的舍利分送。而当隋文帝听说大兴善寺佛像放光,问及为何宫内的佛像没有发光时,昙迁的回答极尽委婉,说:“世有三尊各有光明”,“佛为世尊,道为天尊,帝为至尊。尊有恒政,不可并治。所以佛道弘教,开示来业,故放神光除其罪障。陛下光明充于四海,律令法式禁止罪源,即大光也。”这样的辩解令隋文帝龙颜大悦。

  事实上,隋文帝本人对舍利的态度一直相当暧昧。据说在首次分送舍利期间,皇室亦有诸多感应。传说隋文帝与皇后,竟然能在吃饭时“齿下得舍利”,在出示百官时,原先的一颗舍利又变成两颗,“右旋相着”。在不到20天时间里,皇宫里接连出现了19颗舍利,“多放光明”。经湘尚检查,其中有13颗是“玉粟”。隋文帝听说此事,就说:“何必皆是真?”

  在这些感应故事里,有名有姓的讲述者主要是奉送舍利的高僧。但很有趣的现象是,这些高僧的结局大多不甚清晰,其中有不少是回到京城以后不久离世。譬如,仁寿二年分送舍利到洪州的宝宪,还京以后不久去世;仁寿元年分送舍利到青州胜福寺的智能,崇尚定业,林泉栖托,不预僧伦,逃名永逝,莫测其终。这些僧人有的本身即很神秘,譬如,仁寿元年分送到隋文帝诞生地大兴国寺的道密,精通佛理与西梵文言,同时还“习方艺”,“异术胜能闻诸齐世”;而分送舍利到亳州的昙良,平时“专诚忏礼”。

  至于当地的僧人与信众,绝大部分无名无姓。就是这些无名氏,一起见证了神异的舍利感应,但并不需要担保这些事件的真实性。中心人物既然如此含糊,那么故事的书写过程又能怎样呢?

  2.书写过程的含糊化

  需要担保事件真实性的人,是记录这些感应故事的作者。然而,他们并不是事件的见证者,而是文字的编撰者。不仅如此,他们都是应隋文帝的需求而特意编撰的。用于编写的原始资料,则是各地汇总上来的公文,据称是直接采自当时亲历感应的百姓、僧人与官员。这样的书写过程,最终也就消解了编写者的重要性,他们不过是转述者:既不是见证者,更不是担保者。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