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寺舍利宝塔位于成都彭州市。古塔七座,其层次都是奇数,这与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有关。佛教的许多形象和活动也都采用奇数,以此来表示清静、上天或吉祥之意,所以习惯上塔的营造为单层,又以7级为标准层数,因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龙兴寺塔为17层,堪称全国级数最多的古塔。
龙兴寺塔屹立在彭州市区龙兴寺内天王殿前的中轴线上,展示了我国早期佛教的宏伟气势和劳动人民的高超技巧。是一座高41.5米的密檐式四方形砖塔,它与旧日高大的城郭、挺拔的苍柏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诗人、画家的笔下,经常有它的形象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享受,外地游人莫不来此一睹它的风采。
相传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232年)立佛教为国教,在释迦牟尼死后200多年(约前272年—前226年),将佛骨舍利分为8.4万份,在世界各地于同一天内建了8.4万座塔,用以供奉。其中在我国建了19座真身舍利塔,而益州有其4,龙兴寺即居其一,是世界最古老的佛塔之一。20世纪30年代有叶济澜者,在所撰《四川的彭县破塔何以不全倒塌》一文(载民国十七年出版的《东方杂志》第25卷第17号)中,竟称龙兴塔始建于周穆王(前947年—前928年)时野舍尊者。清光绪四年(1878年),邑人吕调阳主修《彭县志》时,又根据咸丰元年八月,有男子夜盗龙兴塔顶朱雀,雀口衔一铜铃,上刻甲子年志公为十八顶造,女弟皇氏九娘施;又发现塔的檐马舌上铸有“大同二年”四字。从此大书特书地定为梁塔。加以民国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日(1923年2月14日)该塔东南、西南二角倒塌后,人们获得众多的铸品,见到一躯佛像的莲座下有“大同二年邑子(即弟子)萧衍造”之文;又有铜铸一具,前有坊表,下有金铺,金铺边棱也有大同字样。故古塔建自梁武帝也就坚信无疑,而民间也有梁武帝皇氏九娘与著名僧人宝志禅师一夜赌修而成的说法。
近年来,建筑、考古专家张驭寰、林向等先后实地考察,以其外观为空筒形结构建筑风格、砖型,结合文献论证,认定建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60年),而字砖、檐马、朱雀衔铃等梁代大空禅院遗物,则为建塔时所利用。
龙兴寺塔由于建在平原松软的冲积层上,修塔时采用黏结性能较低的黄泥浆,砖为墓砖,规格长短厚薄不一,有汉魏六朝几何、钱币、联壁、云坟等花纹砖和隋代的宝相花纹砖杂砌,其中空如竹的正方直筒形,仅有三个用砖迭涩的楼层,缺乏横向拉力,因而整体性较差,若遇地震波冲击,塔身会大幅度摇摆,致命沿着上下成直线排列的合洞从中剖裂,因多次地震的危害,到了明末就垮去东北一角,又说是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为巩固新生的大西国政权,镇压武装判乱在此试炮轰倒的。清乾隆中期塔体益坏,出现了“早晚有烟雾自顶出,层迭入空,目中乃灭。每出常经十余日不散”的奇特现象。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1786年6月1日)因受泸定磨西7.5级地震波及,更加深了破坏程度,中部纵裂,形成两峰并立之势,历久如故,人称“天彭破塔”,成为天府一大奇观。时任川陕总督岳钟璜的《题北塔》诗中,就有“立塔中分势欲离”、“永镇天彭第一奇”的佳句。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南半部垮塌所存仅一隅了。因原塔身自十级以上逐级内收缩小,这所剩一角的内收曲线,特别突出地显露出来,远眺如悬弓天外,近视若腾蛟冲霄。每当夕阳西下,龙兴破塔残影,倒映在附近鸽子市方圆数丈的天池中,宛如一枝玉笔直指霄汉,人们安坐池边的吊脚楼上,一杯清茶,听池塘蛙声一片,观水中倒影,其乐融融,这就是多年来文人赞誉的“青蛙望北塔,玉笔点天池”的由来。
龙兴寺塔历经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虽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经过1933年松潘迭溪地震,1976年南坪大地震的考验,仍安然无恙。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特别是1981年5月1日,被一苏姓精神病患者拆毁6层,只剩残高18.74米后,已失去它昔日的风采,塔基也已开裂,千秋古塔濒临倒塌之虞。
1940年冬,能海法师(解放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莅彭讲经,礼扫残塔,深感痛心,毅然发愿重建,设立“重建益州龙兴寺舍利塔筹备委员会”,在成都、重庆、上海、天津等地募化,在县境新兴乡太平寺建大窑四座,烧制造塔纪年专用塔砖。在龙兴寺内,仿加尔各答金刚舍利塔式样,建造了模型塔,以探索研究建塔经验。这座新建成的舍利模型样塔,主塔高12.33米,4小塔高5.11米。1986年由佛门善男信女募资粉糊装修工程,安装宝顶,于塔身嵌入844尊佛像。赵朴初会长为样塔题写塔名“龙兴舍利宝塔”。班禅额尔德尼用汉藏文分别题写:“南无吉祥释迦牟尼佛”。现已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国运昌隆,人民幸福,党的宗教政策日臻昭显,弘扬佛教文化,团结广大宗教界人士,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四川省佛门高僧宽霖、遍能、隆莲、清定和龙兴寺住持正乘和尚等诸山长老联名上书发愿重建龙兴塔,完成能海未竟之事业。受到广大佛门善信和各界人士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当地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彭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以彭府函第86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佛教协会自筹资金修建。成都市文化局也以成文物发(1992)第40号文件批复,以消除垮塌险情,改善城市景观,同意拆除龙兴古残塔,重建新塔。同年5月25日,在成都文殊院成立了以清定法师为主任委员,海山、真意、正乘为副主任委员的四川彭县重建龙兴舍利塔委员会,礼聘全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名誉主任,受到他的高度赞赏,认为修建新塔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大事,并首献人民币5万元表示支持。重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财务组、总务组、监察组等办事机构,正乘担任了大量建塔事务。1992年12月31日(农历腊月初八),龙兴寺开始拆除重修,由中国第五冶金建设工程公司四公司四处承建。 1993年3月26日,彭县人民政府彭府函第25号文件:同意新塔建成后属于宗教财产,归县佛教协会所有,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由县佛教协会负责使用管理。继由统战部等九个部门组成建塔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建塔中的有关事宜。划拔建塔基地2390平方米,补偿30万元用于建塔的前期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建塔筹备工作,经建塔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于1994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初九)上午10时在龙兴寺内舍利塔前举行奠基典礼。有国内外三宝弟子及社会各界人士一万多人参加了奠基仪式,四川省、成都市有关领导到会祝贺,掘土奠基,并祈祷塔事吉祥,开展法会十天,进行显密佛事活动。
新塔完全按国家城市规划,由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本着体现佛教建筑风格的特点进行设计院,根据当年能海法师仿印度加尔各答的菩提加雅大塔形建造,残塔塔身拆除后,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封闭了地宫,开始建筑大型龙兴宝塔,由1座主塔和4座隅塔组成,分为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整个塔基为30平米见方,深挖土方达7000多立方米,并用钢筋混凝土浇注,面积900平方米,厚10米。为保证耐久、耐磨,塔座地面采用大理石铺面,规格为600毫米×600毫米×80毫米。塔身均呈方锥形,上小下大,塔形雄伟、挺拔、庄重,四隅小塔中冲突而出,腾空而起,寓意着佛教文化深刻的内涵。
主塔高81米,内设5个塔室,展览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及佛门书画物品。其墙面用浮雕佛像壁画,并有双向楼梯直上64米塔顶平台,观赏天彭风光,四隅护塔各高26.7米,塔身为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
塔座由黄、红色花岗石,塔身、塔顶外装饰采用斩假石面,安置铜质漆金塔顶,并配避雷针,以四角主盘为引下线,每合供铜铸、玉雕佛像,计1080尊,并供奉如来舍利,装藏龙藏巴利语藏,藏语系藏经及台湾省佛陀基金会赠送的《中华大正藏经》等经典、法器76箱。
这一重大工程,一开始就受到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清定法师筹款117万元,香港圣一法师捐资22万港元,上海越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小弟和上海宝藏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文斌各捐资30万元;美国宣化上人及寿治大和尚各捐资1千美元,日本洛南高等学校附中校长虎头佑正捐资2万日本以及国内外四众弟子等争先敬资。历时三载,耗资2000万元,于1997年末竣工,气势恢弘的龙兴宝塔巍然屹立于天彭镇北。塔基前后门敬产丰碑和镌刻汉白玉汉、美、日、藏4种文字,由马识途题写“龙兴舍利宝塔顶”,四面佛像座前分别刻出由四川省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冯修齐先生撰书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楹联。
南面:气贯九峰,势薄诸天,法雨祥云开净地;脉通三昧,形钟五岳,金刚宝座镇彭门。
北面:北废无常,修持有道,慧心遍拜千尊佛;圣凡同理,因果异途,定力直登万仞山。
西面:溯阿育以还,古塔犹存,丛林焕彩;自会昌而后,地宫无恙,石佛重光。
东面:名刹忆高僧,远绍昙摩,近尊能海;神州兴宝塔,南流湔水,北峙岷山。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