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师太(1911—1995),俗名姜素敏,东北人(辽宁沉阳人,或吉林通化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娘家,一个是婆家)。姜素敏结婚后没有生养子女,不久丈夫因病去世了,婆家即对其冷淡极了,姜素敏饱尝人情淡漠,遂生出家之念。1940年秋,姜素敏赴山西五台山,在显通寺落发出家,取法名仁义。出家后,仁义师太一心向道,潜心修持,深入经藏,农禅并重。因为仁义师太懂得医道,因而在1942年入医学院学了几年中医。解放后,党的宗教政策是教育改造,因而仁义师太就返回原籍。190年朝鲜战争爆发,仁义师太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于1951年随军奔赴朝鲜。在朝鲜的3年里,仁义师太吃尽了千辛万苦,抢救医治了无数伤残军人。1953年底仁义师太从朝鲜回国,被安排在吉林通化206军医院。1954年被派往沉阳大南关联营中医院针灸科。1958年调入环城卫生院。1963年,仁义师太回通化市老站前自办诊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仁义师太于1982年再度赴五台山,在塔院寺受具足大戒。同年重修南山寺。1983年,仁义师太朝礼九华,见九华山清静秀丽,一派佛国圣城的景象,便决定在此常住。她先后住过甘露寺、菩提阁等寺庙,最后驻锡通慧禅林,并倾其所有,修复寺庙,重振通慧道场。通慧禅林修复后,仁义师太不顾年高,又外出弘法行医。她赴邯郸、奔石家庄、走浑源,上五台。一路修庙,一路行善,一路结众生缘。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那特定的历史时期,宗教政策并不宽松,仁义师太以她特有的修持方式,认真工作,勤奋劳动,不图名利,不计得失,行医看病广行善事,顺逆境中自净其意。1995年4月,仁义师太从五台山返回九华山通慧禅林。同年农历10月初7晚圆寂,享年85岁。
1995年初冬,仁义师太自知尘缘将尽,法身渐肥,便对一直侍随在身边的思尚法师说:“我就要去了。我死了以后,不要火化,要给我坐缸保存。”思尚法师说:“行。你如果成就肉身舍利,我给你贴金供奉。”仁义师太满意地笑了笑,又说:“末法时代,念佛要紧,不造恶因,勉受苦报。我知道你很不错,我走了之后,通慧禅林就托付给你了。”思尚法师一一应诺。农历十月初一日,仁义师太开始自行停食,每天只喝几杯白开水,尔后拉肚子,自我清洗肠胃。这期间,她不打针,不吃药,虽几天不进食,但思维清晰,精神状态良好,只是身体乏力,卧在床上静参。停食第7天,1995年农历10月初7日晚,老师太脸带微笑,面目慈祥安然示寂。思尚法师便依照仁义师太遵嘱,按佛教仪规将其坐缸。
1999年1月2日(农历98年11月15日),对九华山通慧禅林来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天下午3时,住持比丘尼思尚法师小心奕奕地打开仁义师太的坐缸,见圆寂已三年零两个月的师父稳稳地端坐在缸里。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装缸时穿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思尚法师十分小心地剪去裹在仁义师太身上的厚厚的衣服,见老师太身体干缩,体肤完好,长长的指甲结实地长在指头上。摸摸老师太的身体,腰间和臀部还有弹性。更令人惊奇的是,老师太的女性特征已无痕迹。乳房消失,胸部平整,下身长合无痕。当初入缸时平放在腿上十指相向的手印已有变化,右手稍有提高,且拇指与食指相抵,作捻针状。思尚法师惊叹不已。的确,仁义比丘尼肉身不腐,且形象如此完好,不但是通慧禅林的大喜事,也是九华山、是佛教界的大喜事。从佛教史上看,修成肉身舍利的比丘已是十分罕见,而比丘尼修成“肉身菩萨”者,古今中外佛教界尚无记载。真正稀有,仁义师太肉身舍利现供奉于通慧禅林。
1983年,仁义师太来到九华山时,携带了不少的钱。这钱是老师太几十年来挖草药、做药丸、走村穿巷,行医看病,一分一角积攒起来的;是当志愿军的津贴、在医院工作的工资、下放在农村劳动的工分钱积累起来的;是她卖掉自己的农产变换而来的;是她一生辛苦劳动、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老师太来九华山,先是住菩提阁,当时是与宽修师太打同参,宽修住楼下,仁义师太住楼上,因楼上楼下香火相差很大的关系,二人不时斗嘴,每次斗嘴后,仁义师太就买一尊大肚弥勒,借以学忍。后来她看中了通慧禅林这块宝地。
通慧禅林,环境清幽,意境古雅,他背倚东崖巨峰,面朝地藏塔墓,四周古木参天,院前溪水潺潺,曲径而通幽,鸟语伴花香,是一处修身养性、自度度人的好地方。但禅院因年久失修,残墙断壁,破烂不堪。老师太感叹之余,发下心愿:尽自己最大心力,重修古寺,重振道场。1986年,76岁高龄的老师太,四处奔走,办理各种报批手续,操办各种建筑材料,亲自监督工程质量。这期间,她每天还要接待患者,有时一天要给十余位患者配药。老师太以她超乎寻常的愿心和毅力,凭着三寸小脚支撑起七、八十岁的身体,内外忙碌,苦心经营。经过两年多的操持,通慧禅林修葺一新,宝地重光,道场复兴。老师太为了这座古寺耗去了毕生的劳动所得,这与用十方的钱财筑起的高寺大院相比,其意义自然不同。她留下的不仅是一个禅林,而是爱教忘我、爱寺忘躯、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佛教巨大的精神财富。
仁义师太不仅是一个忘我的爱教者,更是一个无畏的爱国者,她手腕留下的枪伤,是她爱国报国的永恒印记。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1年,仁义师太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随军奔赴条件极其艰苦的朝鲜战场。在战场上,她是不拿枪而拿手术刀的特殊军人,为了抢救伤员,她住地洞、卧雪地,冒着枪林弹雨,迈着从小裹伤了的小脚,不分昼夜地在前线与后方之间忙碌。有一次,她在前线抢救伤员,一颗子弹飞来,打穿了她的左手腕。她忍住疼痛,口念大悲神咒,用纱布简单地包扎一下伤口,又投入抢救伤员,解救他人痛苦的特殊战斗。在朝鲜的3年里,仁义师太九死一生,挥汗流血,全身心地去爱国报国。她以她的血汗告诉我们,她爱教更爱国,她是一个讲慈悲重修持的比丘尼,更是一个知恩图报责任心强的好公民。
仁义师太念佛一生,行医一生。念佛求解脱,行医解脱人。
在她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无论她走到哪里,身边总是带着一副特殊的医疗器材--石磨盘。这副普通的石磨盘,约近两百斤重,是她碾制草药的重要工具。当她在一个地方安塌下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购买各种中草药,然后用石磨碾粉,配制各种药丸。她带着石磨盘从东北来到九华,又带着石磨从九华到邯郸、石家庄,到山西浑源,以后又到五台山,再从五台山带到九华山。石磨盘随仁义师太行程万里,制药无数。“出门在外,石磨子又笨又重,还是不要带吧。”行前,她身边的人总是劝她。“带着,带着”,她操着东北口音,爽朗地回答。“丢在这里闲着多可惜,到了新的地方,就是去买,也不是说买就能马上买得到的。病人,哪里都有,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病,用药,也要根据病情随时调制,没有石磨子,我怎么去制药?”。“你又不是缺钱花,就不要那么辛苦了,又是制药,又是看病。”见她那么辛苦,她身边的人劝到。仁义师太总是爽朗地笑着说:“看病就是看病,不是为了赚钱。要赚钱,我出家干什么?好人不知病人苦哇,健康才是福份,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你心里好受么?”原来,仁义师太是不忍心看到人家生病,不愿意看到人间有痛苦。谁痛苦,她老人家心里就难受,谁愉快,她老人家也跟着高兴。她带着石磨走南闯北,以自己的心力,给人家带去幸福。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正是大乘菩萨济世度人的精神。
仁义师太自出家以后,严持戒律,难行能行。她的日常功课主要是金刚经和大悲咒。无论是在朝鲜战场,还是“文革”前后在乡村行医,还是晚年朝山礼佛住持寺院,有意无意、有空没空,提起或不提起,大悲神咒总是不离心口。大悲咒与她身心已经融汇,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超然境界。除持咒以外,每日临睡前,老师太最少诵金刚经一遍,并且口诵心行。在日常生活中,随缘自在,无著生心。老师太诵经持咒,一门深入,是以严持戒律为基础的。出家后,她在严持比丘尼戒的基础上,加持白斋。即一切饮食,不用食盐,民间又叫吃淡斋。清水寡淡的菜汤,一般人吃一餐也受不了,可老师太一持就是几十年。她的肉身能金刚不坏,自然顺理成章。
仁义师太的一生,看似平凡,实际是极不平凡的。她的感人的小故事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她留下的巨大精神遗产也是语言文字所无法表达准确的。纵观她平凡而传奇性的一生,无论是入世行医,还是出世求法;无论是外行善事,还是内修密行。事事人之楷模,处处为人师表。她是比丘尼的骄傲,也是九华山的骄傲,更是中国佛教界的骄傲。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舍利子也叫做坚固子,这种坚固子是由坚固的道心感应来的。当一个人临终念佛的时候,假如对求生净土,信心极其坚定的话,也能感应到舍利子。虽然当下还是凡夫,但是只要一生净土,必证不退转位。
在世界佛教总部所属寺庙之一的圣迹寺,发生了一桩佛教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圣迹,一位高僧长老圆寂后,十几天其法体发生脱胎换骨大神变,当下震惊所有在场佛教七众弟子,此一真实不虚的现象摆在佛教徒与世人的面前。据悉,这位圆寂后不仅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金刚不坏肉身舍利的圣僧就是世界佛教总部经律论三藏总导师因海老和尚。因海长老从来淡泊名利,远离尘嚣,
《金光明经》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是佛教修行解脱成就的标志,故历来为信仰者所崇拜。尤其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更是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提及
2015年3月27日,觉真长老法体进入荼毗后的第五天,按禅宗丛林传统,曙明法师等长老众弟子在紫金寺对觉真长老灵骨进行了初步分拣,发现各种舍利异彩纷呈,十分庄严。长老生前好友、嗣法门人及信众居士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