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我”是马祖教人的目标,也是整个禅的主旨。这点我们可以从马祖和他的另一位高足大珠慧海的故事中看出。
当大珠第一次见马祖时,马祖问他:“你从哪里来?”
大珠回答:“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又问:“来这里做什么?”
大珠回答:“来求佛法。”
马祖便说:“我这里一点东西都没有,还有什么佛法可求,你自己有宝藏不顾,离家乱走做什么?”
大珠便问:“什么是我的宝藏呢?”
马祖又说:“现在问我的,就是你自己的宝藏,这个宝藏一切具足,没有欠缺,运用起来非常自在,何必要向外追求。”
听了这话后,大珠不用思考和推理,便立刻洞见自性。
另外,汾州无业也是以同样的方法悟道的。无业本来专研律宗,深通经藏。在他第一次见马祖时,马祖看到他那伟岸的身材,响亮的音调,便说:“外形巍巍堂堂,里面却没有佛。”
无业很恭敬地跪下来说:“我粗研三乘之学,稍有心得,可是对于禅宗的即心是佛之说却始终不能了解。”
马祖说:“这个不能了解的心就是佛,并没有其他的了。”
无业仍然未悟而问:“这样说来,那什么是祖师西来所传的秘密法印呢?”
马祖又说:“你这位大德现在正糊涂得很,且先回去,等下再来。”
无业正要离开时,马祖便在他背后喊着:“大德。”
无业转过头来,马祖便问:“是什么?”
听了这问话,无业便立刻大悟。
有时马祖也用粗暴的方法来加速学生发现自我,有一次,水潦和尚问他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在禅宗的问答里,问祖师西来意,就等于问佛法大要。)
马祖并没有回答这问题,而要水潦恭敬地礼拜,等水潦弯下身子时,马祖却把他踢倒,奇怪的是,水潦却因此而大悟,站起来后,反而拍手呵呵大笑地唱着说:
“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一时识得根源去。”
唱完向马祖行礼而退,后来他作了方丈,常对学生说:“自从一吃马祖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从书中记载,我们可以想见马祖一定是身体伟岸,精力充沛,据说他是牛步虎视,舌头长得可以舐到鼻尖。虽然书中没有说他叫起来像狮吼,但他的声音一定很大,这可以从百丈最后开悟的故事中看出。当百丈随侍马祖的时候,马祖正看着床角所挂的一个拂尘,百丈便说:“正在用时,要离开用。”
于是便拿开拂尘,把它竖起来。马祖便说:“正在用时,要离开用。”
于是百丈又把拂尘挂回原处。马祖便振威大喝一声,震得百丈的耳朵聋了三日,也就由这一喝,百丈完全开悟了。
我们可别误会马祖是常用嘴“喝”和脚“蹋”的。虽然禅师的教法都不能缺少那种使人震惊的元素,但他的教法多半表现得很温文,很巧妙。例如有位大官问他是否可以饮酒吃肉,他便幽默地说:
“饮酒吃肉是你的禄分,不饮酒吃肉是你的福气。”
马祖运用这种方便法门的巧妙之处,可以从他和石巩慧藏的谈话中看出。石巩本以打猎为生,最讨厌见到和尚。有一次当他赶鹿经过马祖的庵前时,马祖迎面和他相碰,石巩问马祖是否看到有鹿跑过,马祖反问:“你是什么人?”
石巩回答:“打猎的人。”
马祖又问:“你知道如何射吧?”
“当然知道。”
“你一箭能射几个?”
“我一箭能射一个。”
马祖便说:
“照这样看来,你实在不懂得射术。”
“那么你懂得射术吗?”
“我懂得。”
“你一箭能射几个?”
“我一箭能射一群。”
石巩便说:“彼此都是生命,你又何忍射杀一群?”
马祖乃说:“你既然知道这点,为什么不射自己呢?”
石巩回答:“你要我自射,但总是没有下手处。”
马祖便说:“你这人有无数劫的无明烦恼,到今天都完全断绝了。”
于是石巩便抛掉弓箭,出家拜马祖为师。
有一次,石巩在厨房里工作,马祖问他作什么,他说:“正在牧牛。”
马祖问:“怎样牧牛?”
石巩回答:“当它走到草地,我立刻便把它拉了回来。”
这话赢得了马祖的赞叹说:“你是真懂牧牛之道了。”
由他们这种愉快和谐的谈话,很难想象到他们对个性的控制和训练是如何的无情和猛烈。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有一位沙弥,满怀疑惑地向无名禅师问道:「禅师,您说学佛的人要发菩提心普度众生,但如果是一个坏人,他已经失去做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既然不是人,还要度他吗?」无名禅师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刻
达摩祖师早年辞别祖塔,跨越重重大洋,抵达中国。于是有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与武帝论功德的对话。梁武帝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言:“实无功德。”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祖师云:“此但人天小果有
大慧宗杲禅师座下有一位道谦禅师,跟大慧宗杲禅师学禅很多年,每天用功很认真,但是十几年没有成长,非常焦虑,大慧宗杲禅师就让他到长沙去给张浚居士送信。道谦禅师就更加烦恼,不愿意去。但是老和尚吩咐了,他又不能违逆,于是就把烦恼跟同参道友说了,其中一位
曾经有位老修行,独自住在深山的小茅棚里,对自己的修行还算满意,自喻“三十年不冒烟”。就是说已经三十年不生烦恼了。有一天来了一群牧童,叽叽喳喳地,非常热闹。老修行在蒲团上打坐,也不理睬他们。小孩子们调皮,有的去拉老修行的手,有的去动老修行的腿,
古代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决意前往南海拜访南隐禅师,同时寻求禅的道理。南隐禅师见到有客人来,准备了茶水招待学者。南隐禅师将茶水倒入杯中,一直倒到茶水都满出来,南隐禅师还继续倒。学者见状吓了一跳,着急地阻止南隐禅师:“南隐禅师,茶水都满出来了,别再
道明禅师问一僧人:“最近离开了什么地方?”那僧人便大喝一声。道明说:“老僧受你这一喝。”僧人又喝叫一声。道明说:“三喝四喝后做什么?”僧人无言应对。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佛像的诞生是由于佛陀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数十日未见佛陀的波斯匿王非常思念他,为了便于供养、礼拜,便塑造了一尊佛陀像。
可以,只是注意:1、中途如果间断,念补阙真言三遍,后续继续时,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全素者在外用餐,或是收受亲友赠送的食品,多多少少难免遇到误食含有动物成分,或是酒类、五辛成分食物的尴尬情况。误食荤食后,有的人的心里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不知该如何是好,甚至会产生愧疚感。
常有善信问是否能请人代为诵经祈福。此举当然可以,但如能自己亲身去行则更能获益。
学佛吃素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但是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属于五辛,又曰五荤,指五种辛味之蔬菜。
“刹那”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名家笔下浪漫又深刻。如白居易的:“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又如朱自清的“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西南北的全人生!”
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释:识起迷情于何是庵中主,庵中主者即谓本来体性也。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云:“苍天,苍天。”
皓月供奉,有一次问赵州禅师道:“普天之下,所有的善知识,是不是都已证得涅槃解脱了?”赵州:“大德问的是果上涅槃?还是因中涅槃?”
有一学僧去拜访越溪禅师,问道:“禅师!我研究佛学、儒学二十年,但对于禅道却一窍不通,你能指示我一些吗?”
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学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