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人间片段,以小见大,说浮生,道世情,情到深处有大悲。
中古世纪的时候,印度有一位国王,因为长得实在太矮,每当站在臣民们的面前时,就不禁为自己的矮小而感到沮丧。
后来,矮国王命人将王座加高,这样一来,只要他一坐上王座,臣民们一跪,那他就高高在上了。但这毕竟不是根本之道,总不能一辈子都不下王座吧!因此,矮国王终日烦恼不已,日不能食、夜不能眠。
终于在一次庆典里,矮国王召集了国内所有的智者,命令他们想办法在一个月内将自己变成全国长得最高的人,谁若能办到,矮国王愿相赠一半的财富与他。
于是,智者们轮番上阵,有的精心研究调配快速增高的药食,但难吃得令矮国王餐餐作呕。有的排定运动的功课表,跳高、伸展、吊挂、跑步,让矮国王累如牛喘,恶梦连连。更有的乾脆土法上马,制造特殊的器材,没事就帮矮国王拉筋拔骨,痛得矮国王哀声不断,紧急叫停。
增高法竞赛停了,矮国王长高了吗?量一量,有效!的确长高了,经过数月痛苦的折磨,终于长高了一公分。
矮国王生气了,他眼中喷着怒火向智者们说:“我再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想办法帮我长高,代价除了可以分得我一半的财富之外,还可以得到统治国家一半的权力。但是,这次不比上次,没有在时间内办到的人,一律砍头;而且,不准再用同样的方法,不能碰触到我的身体,更不能让我有任何的改变。”
这下惨了,代价虽高,但要求更苛。不要说是让一名四十岁的成年人在一个月内长高不可能办到,即使是正在发育的幼童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呀!更何况,还不能让国王有任何的改变,这恐怕是连神仙也无能为力吧!
眼看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矮国王仍然保持原状,由于长期的躁郁,使得他看起来更形萎缩了。而所有的智者,想白了头也毫无所获,急得像是刚放进沸水中的活鱼,离死不远了。
就在限期届满的前一天,一名智者因为患了风湿症,双腿酸痛不能站立行走,只能用跪行的方式代步。他忽然灵机一动,赶忙联络众大臣,并出动士兵,假借国王的名义向全国下达了一道荒谬的命令。隔天,矮国王一起床,立刻就召见智者,并命刽子手候令,准备在智者黔驴技穷的时候一消心头之气。“怎么样啦?一个月的限期已经到了,本王还没有长高,你们准备领死了吗?”矮国王说。
那名想到办法的智者跪行着进前回答:“我最高的国王啊!臣办到了,您难道不觉得现在的您,已经是全国最高的人了吗?如果您还不相信,请您到国内四处巡视,如果发现国内尚有任何一个人比您还高,那就请砍掉臣的头,臣绝对不敢有半句怨言!”
随即,国王半信半疑的在众智者的陪伴之下,到国内各个角落查证。果然没发现有任何人比国王还高。
原来,智者假借国王的那道命令是:“自明晨太阳升起,全国人民一律不准站立,全部用双膝跪行代双足走路,另外还要穿上宽大斗篷裙以遮腿部屈弯的下半肢,看起来必须是天生矮小的样子。违者,尽诛全家。”
尤有甚者,他们还将那些即使跪下来比国王高的人逐出国外,永远不准其返回国内。真是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经过数天,原本还放心不下的矮国王,始终找不到有人比他还高,总算吃下定心丸,昂首挺胸起来,露出久违了的开怀笑颜。但也因为如此,一股仇视的民怨,也在斗篷裙下暗暗的酝酿。
半年后,这件事情被一位长年隐居深山的修行者听到了,决定甘冒被砍头的危险,去点醒矮国王,解脱人民被虐待的苦楚。
修行者先是将自己装扮成普通人一样,然后向皇宫的守卫佯称有宝物要亲自呈献给国王。当他见到矮国王的时候,他说:
“噢!我最敬爱的国王,我这个布包里有一颗世上最珍贵的石头,它的价值足以抵得上十个国家的财富。今天我要将它奉献给您。不过,在我打开布包之前,请国王借给我一件也是您财富中最珍贵的东西,让我加以比较,国王就能相信我所言不假。”
于是,矮国王就将他嵌在皇冠上的珍珠摘了下来,并叮嘱修行者要好好捧着,不得有任何损伤。
修行者一手拿着珍珠,一手缓缓地将布包打开。布包里裹着的竟是一颗再普通不过的大石头。
“骗子!骗子!这明明是一颗烂石头,你却骗本王说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你分明是找死!”矮国王下令武士将修行者处死。
“啊!我最有智慧的国王啊!如果欺骗国王的人都死,那岂不是要杀掉全国的人民!”修行者说罢,立即站起身来,高过国王一个头还多。并且要国王检查皇宫内所有人穿的斗篷裙下的秘密。
矮国王瞬时愣住了,原来自始至终完全没有改变这一生注定矮小的事实。
修行者看机不可失,接着说:“其实,我并没有欺骗国王,这颗石头在国王看来也许毫无价值可言,但它却是我在深山里修行了二十年的朋友。对我来说,它的珍贵就如同国王珍珠是一样的!如果今天没有珍珠的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这颗石头比较的话,那我说这颗石头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又有什么错呢?”矮国王保持沉默,但微微点头认同修行者的观点。
“国王您就像是一颗石头一样,虽然形体比珍珠大,其价值却是永远也不及珍珠的万分之一!依您的智慧,怎么会舍珍珠而甘愿作石头呢?您要知道,在这个国家里,您就是最高的人,其他人即使长得高,见到您也一样要跪在您的膝下,不是吗?您应该要真实的您自己才是啊!”
修行者的一番话,终于使得矮国王大梦初醒、后悔不迭。不仅下令全国人民回复原状,更实施全面大减税,以补偿人民因自己一时糊涂所遭受到的非人对待。
当国王再度出巡,他看见全国人民跪在街道的两旁高呼着:“伟大的国王,崇高的国王,国王万岁!”的时候,不禁为找回自己而流下了欣喜的眼泪。
世上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颗最宝贵的珍珠,可是,当有人变成钻石,并有越来多的声音说,钻石才最宝贵的时候,人就开始对珍珠的价值产生怀疑,甚至抛弃珍珠的地位,进而追求与模仿钻石的存在。但是,钻石与珍珠的价值,是该由谁来判定呢?当一股比较的趋势形成,这个世上就有越来越多原本是珍珠的人,因迷失而变成了烂石头。
自我存在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自我的定位,而非由外境评量与论断。也许我胖,但胖得有智慧;也许我矮,但矮得有性格;也许我丑,但丑得有自信;也许我笨,但笨得没有烦恼;也许我残缺,但一样不失圆熟的观念与奋斗的激能……,即使我不是钻石,也不是珍珠,是一颗石头,但也要做一颗最美的石头,一颗最有用的石头。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有一位沙弥,满怀疑惑地向无名禅师问道:「禅师,您说学佛的人要发菩提心普度众生,但如果是一个坏人,他已经失去做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既然不是人,还要度他吗?」无名禅师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刻
达摩祖师早年辞别祖塔,跨越重重大洋,抵达中国。于是有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与武帝论功德的对话。梁武帝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言:“实无功德。”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祖师云:“此但人天小果有
大慧宗杲禅师座下有一位道谦禅师,跟大慧宗杲禅师学禅很多年,每天用功很认真,但是十几年没有成长,非常焦虑,大慧宗杲禅师就让他到长沙去给张浚居士送信。道谦禅师就更加烦恼,不愿意去。但是老和尚吩咐了,他又不能违逆,于是就把烦恼跟同参道友说了,其中一位
曾经有位老修行,独自住在深山的小茅棚里,对自己的修行还算满意,自喻“三十年不冒烟”。就是说已经三十年不生烦恼了。有一天来了一群牧童,叽叽喳喳地,非常热闹。老修行在蒲团上打坐,也不理睬他们。小孩子们调皮,有的去拉老修行的手,有的去动老修行的腿,
古代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决意前往南海拜访南隐禅师,同时寻求禅的道理。南隐禅师见到有客人来,准备了茶水招待学者。南隐禅师将茶水倒入杯中,一直倒到茶水都满出来,南隐禅师还继续倒。学者见状吓了一跳,着急地阻止南隐禅师:“南隐禅师,茶水都满出来了,别再
道明禅师问一僧人:“最近离开了什么地方?”那僧人便大喝一声。道明说:“老僧受你这一喝。”僧人又喝叫一声。道明说:“三喝四喝后做什么?”僧人无言应对。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学佛吃素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但是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属于五辛,又曰五荤,指五种辛味之蔬菜。
“刹那”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名家笔下浪漫又深刻。如白居易的:“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又如朱自清的“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西南北的全人生!”
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光涌答:“来拜见禅师。”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石巩慧藏禅师问西堂智藏禅师:「汝还解捉得虚空么?」西堂云:「捉得。」师云:「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师云:「作么生恁么捉虚空。」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只管打坐,于是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图书馆馆长)就问道: “大德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
龙潭崇信禅师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天皇道悟禅师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
有一天,沩山和仰山师徒一起去放牛。沩山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仰山回答:“有。”
漳州罗汉院守仁禅师。泉州永春人也。初参净慧,后回故郡。止东安兴教寺上方院。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意。”师曰:“即今是什么意。”
原始佛教也叫“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从释迦牟尼领导创立佛教到形成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总称。主要教义是五蕴、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佛教典籍第一次结集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此时教团较统一,比丘持戒较严,基本上以乞食为生。传播地区主要在古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