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茶与书画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唐代尚意书风,皆与佛和茶有密切关连从盛唐张旭,中唐怀素,晚唐高闲的草书中可见端倪。韩愈评张旭之书曰:“喜怒窘穷,状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卿,不予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说明张旭作书时的如醉如痴的状态,理性退,天性出,正合禅机。世称“颠张醉素”的“狂僧”怀素,本为佛门弟子,李白《草书歌行》是称他:“吾师醉后倚绳床,须叟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之,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问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慌慌如闻鬼神,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高闲也为僧人,和怀素一样,其书能尽各种情态,意趣,无浮躁气无媚人之习,创作时心无杂念,正合禅家“息妄显真”之旨。他们作书,饮酒,品茶,特别是怀素用飞动园转,笔意奔放的“狂草”饱蘸对茶的感情,留下了传世名迹《苦笋贴》:“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虽两行十四字却与得锋正字园笔墨飞舞,尤其“茗”字更气韵生动,简洁的点划间,充满对茶的炽热情感,登九华的古今书法家均在茗饮之际挥笔写下了许多稀世珍宝,佛茶之功充实了九华文物馆藏。

  中国绘画发展到唐代,与佛茶的关系也水乳交融。王维首创泼墨山水,为文人画的开创者。其家世代信佛,其人开元进士,入宦后,公余辄至僧舍论道,他参拜当时高僧,听取心要,如法修持,故其诗章淡远空灵,禅机悟境,流露于字里行间,所存世之山水画变勾勒为渲谈,著《山水诀》一篇,中有“妙悟者不再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之悟。苏东坡评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谓画中有诗实为禅境,这一画派经五代至宋元随禅学之盛而日益兴旺发达,出现了荆,关,董,巨四大家以及南宋梁楷,牧溪等人善画佛事,笔法简逸,皆成妙境当受禅理启发。米元章父子所创的米氏云山正是悟其禅理写其胸中意境而获得成功。倪云林的萧疏简淡的画法更寄寓禅心,给人以画外的深层享受。画家们从禅机启发灵感,以品茶激发兴致为中国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的书法也和茶叶一样于唐时随佛教传入日本,日僧最澄等“入唐八家”丰安时代入良留学,由于中国的熏陶和自身的刻苦,不仅使他们在佛法上成就卓著,而且在书法上也获得唐代书法的真谛。他们的书风完全继承了唐人化了的风格神韵似欧阳询,李北海,颜真卿等唐代大家的风范,回国时不仅带回了茶籽,也带回了大量的唐人书迹,由于最澄等在日本佛教办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加上嵯峨天皇的热衷唐风书法的表率作用,使日本的唐风书法异常兴旺。日本书法除清代书家杨守敬在日本倡导学习北朝碑牌而被誉为日本书法之父所起作用外,佛门高僧对其产生更深一层影响,表现在镰仓时代高僧们对书法的用笔,结体,章法,墨法的随意自如,同时还表现在笔墨之中的禅风内涵。特别是尚意书家的作品内涵禅机。以禅,情,意趣发自天性溶涵着禅宗的精粹,使中日之书法达到无比高妙的境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