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杂谈 养生误区 食疗养生 瑜伽 有氧运动 太极拳 其他运动

高良姜

食疗养生 | 作者: [投稿]

  高良姜(《别录》)

  【异名】膏凉姜(《本草经集注》),良姜(《局方》),蛮姜、佛手根(《履巉岩本草》),小良姜(《中药志》),海良姜(《药材学》)。

  【炮制】拣净杂质,水洗,稍浸,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纲目》: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

  【性味】辛,温。

  ①《别录》:大温。

  ②《本草拾遗》: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心与膻中、脾、胃四经。

  【功用主治-高良姜的功效】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

  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脯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①《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②《药性论》:治腰内久冷,胃气逆、呕吐。

  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③《本草拾遗》:下气,益声。

  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④《日华子本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⑤《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⑥《珍珠囊》:温通脾胃。

  ⑦《滇南本草》:治胃气疼,肚腹疼痛。

  ⑧《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癣,除瘴疟。

  ⑨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

  ⑩《本草求原》:治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

  ⑾《广东中药》:治寒疝湿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宜忌】阴虚有热者忌服。

  《本草经疏》: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法咸忌之。

  【选方】

  1.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

  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再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

  (《千金方》高良姜汤)

  2.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良姜(去芦)、干姜(炮)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橘皮汤下。

  妊娠妇人忌服。

  (《局方》二姜丸)

  3.治心脾痛: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

  上为细末,米次调下。

  (《百一选方》)

  4.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

  上二味,须要各焙、各研、各贮。

  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钱,香附末一钱;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钱,香附末二钱,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钱五分,香附末一钱五分,以米饮汤加入婪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

  (《良方集腋》良附丸)

  5.治霍乱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

  每用五两,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顿服。

  (《备急方》)

  6.治霍乱呕吐不止:高良姜(生锉)一味,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顿服。

  (《圣济总录》冰壶汤)

  7.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良姜一块(约二寸),全蚂一枚(瓦上焙干)。

  上为末。

  以手指点药,如齿药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

  (《百一选方》逡巡散)

  8.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

  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

  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

  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9.心脾冷痛(按:即胃痛)。

  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

  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

  此方名高良姜丸。

  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10.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

  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

  妊妇忌服。

  11.双目突然红痛。

  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

  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名家论述】

  ①杨土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②《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

  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切沉寒窟冷,功与桂、附同等。

  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

  叶正华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

  寒者,与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钱。

  热者,与黑山栀、川黄连白芍药同用五六分,于清火药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

  若治脾胃虚寒之证,须与参、耆、半、术同行尤善,单用多用,辛热走散,必耗冲和之气也。

#p#分页标题#e#

  ③《本草新编》: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④《本经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

  产后下焦虚寒。

  瘀血不行,小腹结痛者加用之。

  ⑤《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

  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

  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⑥《本草正义》:良姜大辛大温,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别录》独以治胃冷气逆,霍乱腹痛者,正以霍乱皆中气大寒,忽然暴仆,俄顷之间,胸腹绞痛,上吐下泻,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白如纸,脉伏不见,冷汗如油,大肉陡削。

  良由盛暑之时,乘凉饮冷,汩没真阳,致中气暴绝,见症如是之剧,甚者一、二时即已告毙,此非大剂温热,万不能挽回垂绝之元阳。

  姜、附、吴萸、良姜、荜茇之属,均为此症必须要药。

  惟近贤王孟英、陆九芝两家,所论霍乱,皆主湿热而言,且谓肢冷脉伏,即是热深厥深之候,万万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则当时见症之不同,盖亦天时人事之变迁,固自有不可一概论者。

  此当以舌苔之魄白与黄腻辨之,而所泻所吐之物,一则清澈如水,一则秽气恶浊,亦必确乎有凭,固不患临症时之无所适从者也。

  减器言止痢者,当以虚寒滑利言之,必非涅热积滞之肠澼可知。

  甄权谓治腹内久冷气痛,大明谓治转筋、泻痢,则即真寒之霍乱转筋也。

  又谓治反胃,则胃中无火,食入反出之朝食暮吐,完谷清澈者也。

  苏颂谓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亦胃寒之症。

  濒湖谓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痹、除瘴疟,皆以阴霾填塞者言。

  而胃燥津枯之噎膈,湿热秽蚀之瘴疟,非可一概论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