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 白豆蔻 白术 白头翁 白芷 百合花 百里香 板蓝根 半边莲 半夏 薄荷 北沙参 苍术 车前草 沉香 陈皮 川贝 刺五加 大腹皮 大黄 大枣 丹参 当归 党参 地黄 丁香 冬瓜皮 独活 杜仲 防风 防己 蜂胶 蜂蜜 佛手 茯苓 附子 甘草 干姜 高丽参 葛根 枸杞 桂圆肉 旱莲草 何首乌 荷花 荷叶 黑枣 红参 红糖 红枣

肉桂

肉桂 | 作者: [投稿]

    【药名】:肉桂

    【拼音】:ROUGUI

    【英文名】:CassiaBark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

    【功效】:散寒止痛,补火助阳,暖脾胃,通血脉,杀虫止痢。

    【主治】: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性味归经】:辛、甘,热。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味甘辛,大热,有小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无毒。”

    ④《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入肾、脾、膀胱、心、肝经。

    ①《珍珠囊》:“太阳经。”“足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肺、肾四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厥阴血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擦。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①《别录》:“得人参甘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疗吐逆。”

    ②《药对》:“忌石脂。”

    ③《本草经疏》:“血崩血淋尿血,阴虚吐血咯血,鼻衄齿衄,汗血,小便因热不利,大便因热燥结,肺热咳嗽,产后去血过多,及产后血虚发热,小产后血虚寒热,失音不语,语言蹇涩,手足偏枯,中暑昏晕,中热腹痛,妇人阴虚少腹痛,一切温病热病头痛口渴,阳症发斑发狂,小儿痧症腹痛作泻,痘疮血热干枯黑陷,妇人血热经行先期,妇人阴虚内热经闭,妇人阴虚寒热往来,口若舌干,妇人血热经行作痛,男妇阴虚,内热外寒,中暑泻利暴注如火热,一切滞下纯血,由于心经伏热,肠风下血,脏毒便血,阳厥似阴,梦遗精滑,虚阳数举,脱阴目盲等三十余证,法并忌之。”

    ④《本草通玄》:“忌见火。”

    ⑤《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虚内燥、孕妇、产后血热,四者禁用。”

    ⑥《本草求真》:“精亏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

    【药物配伍】:

    1.忌生葱、石脂,恶菊花、畏羊蹄草。

    2.配附子,动静结合,具有温肾助阳的强大作用。主治腰髀痛楚,足痿软,形寒无力,阳萎早泄,宫寒不孕。

    3.配大黄,一寒一热,即所谓寒热相济,阴阳调和,共收振脾阳通大便之功矣。

    4.配黄连,一寒一热,一阴一阳,相反相成,有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之妙用,主治心肾不交,症见心悸怔忡,入夜尤甚,多梦失眠,心烦不安,难以入寐等症。

    5.配麝香,主治胞宫瘀血阻滞,临产胎死腹中,胞衣滞留难下,或寒凝血滞难产诸证。6、配丁香,用治阴寒内盛,寒凝气滞之腹痛。

    【别名】:牡桂(《本经》)、紫桂(《药性论》)、大桂(《唐本草》)、辣桂(《仁斋直指方》)、桂皮(《本草述》)、玉桂(《本草求原》)。原植物肉桂又名:桂木(《山海经》)、梫、木桂(《尔雅》)、桂树(《尔雅》郭璞注)、糠桂。药材

    ①官桂(《本草图经》)又名:菌桂(《本经》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尔通、桂通、条桂。

    ②企边桂又名:清化桂。

    ③板桂(《本草图经》)又名:桂楠

    【处方名】:肉桂、桂心、桂皮、紫油桂、肉桂末、肉桂粉、板桂、官桂、上肉桂、上官桂、炒官桂、牡桂、肉桂心、安桂、大安桂

    【商品名】:官桂:又名上官桂、菌桂、箘桂、筒桂、桂尔通、桂通、油桂通、条桂、广条桂,指肉桂中品质优良者。按李时珍的解释,官桂“乃上等供官之桂”。

    高山肉桂:进口肉桂中的野生品。

    低山肉桂:进口肉桂中的栽培品。

    企边桂:又名清化桂、清化玉桂、清化肉桂。是越南北圻清化所产的野生桂。又分为高山企边桂、低山企边桂等规格。

    板桂:又名桂楠、平板桂。为15年以上老肉桂树的外皮。多压成板状,故名板桂。

    广肉桂:产于广西、广东的肉桂。

    安南肉桂:又名安肉桂、安桂。产于越南(旧称安南)的肉桂。

    黄瑶肉桂:又名黄瑶桂。产于大瑶山区的肉桂。

    蒙自肉桂:又名蒙自桂。产于北圻与滇边接近的孟山,因在蒙自出售,故名蒙自肉桂。

    桂心:刮去栓皮,表面较平滑,红棕色者,通称桂心。

    以上商品均以皮薄、含油多、香气浓、味甜微辛、肉细、嚼之无渣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药材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

    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

    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盒内,密闭保存。

    【拉丁名】:药材Cortex Cinnamomi原植物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炮制方法】:

    1.拣净杂质,刮去粗皮,用时打碎;

    2.或刮去粗皮,用温开水浸润片刻,切片,晾干。#p#分页标题#e#

    3.捣碎,磨粉,成品称“肉桂粉”。

    【考证】:出自《唐本草》,(《中药大辞典》)、《神农本草经》(《中华药海》)

    ①陶弘景:“按《本经》惟有箘、牡二桂,而桂(一作‘而无此桂’)用体大同小异。今俗用便有三种,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经》云:桂叶如柏叶、泽黑、皮黄、心赤。”

    ②《唐本草》:“箘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叶中三道文,肌理紧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箘桂,然大枝皮不能重卷,味极淡薄,不入药用。今惟出韶州。”“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单名桂者也。此桂花、子与箘桂同,惟叶倍长,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兰,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皱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箘桂叶似柿叶,中有纵文三道,表里无毛而光泽。牡桂叶长尺许。陶云小桂,或言其叶小者。陶引《经》云,叶似柏叶,殊不相类,不知此言从何所出。今按桂有二种,惟皮稍不同,若箘桂老皮坚板无肉,全不堪用;其小枝皮薄卷及二、三重者,或名箘桂,或名筒桂,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木桂,亦名大桂,得人参等良。本是箘桂,剩出单桂条,陶为深误也。”

    ③《本草拾遗》:“箘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并同是一物。按桂林、桂岭,因桂为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从岭以南际海,尽有桂树,惟柳、象州最多。味即辛烈,皮又厚坚,厚者必嫩,薄者必老。以老薄者为一色,以厚嫩者为一色,嫩即辛香,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板薄者,即牡桂也,以老大而名焉;筒卷者,即箘桂也,以嫩而易卷。古方有筒桂,字似箘字,后人误而书之,习而成俗,至于书传,亦复因循。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错,取其近里,辛而有味。”

    ④《本草图经》:“今岭南所出,则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者。旧说箘桂正圆如竹,有二、三重者,则今所谓筒桂也。筒、箘字近,或传写之误耳。或云即肉桂也。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气如木兰,味亦相类,削去皮名桂心,今所谓官桂,疑是此也。桂是半卷多脂者,今所谓板桂,疑是此也。今观宾、宜、韶、钦诸州所图上者,种类亦各不同,然皆题曰桂,无复别名。”

    ⑤《纲目》:“桂即牡桂之厚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别录》不当重出,今并为一。”“桂有数种,以今参访:牡桂叶长如枇杷叶,坚硬有毛及锯齿,其花白色,其皮多脂。箘桂叶如柿叶而尖狭光净,有三纵文而无锯齿,其花有黄有白,其皮薄而卷。今商人所货,皆此二桂。但以卷者为箘桂,半卷及板者为牡桂,即自明白。苏恭所说,正合医家见今用者,陈藏器、陈承断菌。牡为一物者,非矣。陶弘景复似单字桂为叶似柏者,亦非也。柏叶之桂,乃服食家所云,非此治病之桂也。苏恭所说稍明。亦不当以钦州者为单字之桂也。”“桂,即肉桂也。厚而辛烈,去粗皮用。其去内外皮者,即为桂心。”“牡桂,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为桂枝。枝之嫩小者为柳桂。”

    ⑥《本经》有牡桂、箘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至于箘桂,陶弘景称其“正圆如竹”,《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筒,亦名筒桂”。据此,箘桂当即今之官桂。

    【生药材鉴定】:

    ①官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石细胞群,断续成环状。气芳香,味甜辛。

    ②企边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

    ③板桂,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以上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显微鉴定:树皮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壁稍厚,最内1列木栓细胞的外壁特厚,木化。皮层较宽厚,散有石细胞、油细胞及粘液细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群,排列成近于连续的环层,石细胞外壁较薄,石细胞层外侧时有纤维束伴着。韧皮部约占皮厚的1/2,射线宽1-2列细胞;韧皮纤维常单个稀疏散在;油细胞随处可见,较韧皮薄壁细胞稍大;有粘液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有的含细小草酸钙针晶,尤以射线细胞中较多。

    粉末:红棕色。

    ①纤维多单个散在,长梭形,平直或波状弯曲,长195-920μm,直径24-50μm,壁极厚,木化,纹孔不明显。

    ②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多角形,直径32-88μm,有的壁一边薄,少数胞腔内含草酸钙针晶。

    ③油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45-108μm,含浅黄色油滴。

    ④草酸钙针晶细小,长至43μm,成束或零星散在,于射线细胞中尤多,也有成细杆状,少数呈长方片状,宽至6μm。

    ⑤木栓细胞壁木化,一边较薄,有纹孔。此外,有红棕色薄壁细胞、淀粉粒、片状草酸钙结晶等。

    【中药化学成分】:皮含挥发油(称桂皮油)1-2%,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aldehyde)75-90%,并含少量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本品不含丁香油酚,尚含粘液、鞣质等。含挥发油1%-2%,油中主成分桂皮醛(cinnamyl aldehyde)75%-95%,少量桂皮乙酸酯(cinnamyl acetate)、丁香酚、桂皮酸、苯丙酸乙酯;另含二萜类化合物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无水桂二萜醇(anhydrocinnzeylanol)、乙酰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肉桂萜醇(cinncassiol A,B,C1,C2,C3,D1,D2,D3,D4)及其葡萄糖甙。另有报道,广西玉林产桂皮,挥发油含量为5.86%,尚含香豆精、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β-谷甾醇、胆碱、原儿茶酸、香草酸(vanillic acid)、微量丁香酸(syringic acid)和D-葡萄糖。并含钙、镁、铁、硅、钠、铝、钡、锰、钛、锌、锶、铬、镍、铜、锆、银等元素。#p#分页标题#e#

    【中药化学鉴定】:

    (1)取本品粉末少许,加氯仿振摇后,吸取氯仿液2滴于载玻片,待干,再滴加10%的盐酸苯肼液1滴,加盖玻片镜检,可见桂皮醛苯腙杆状结晶。

    (2)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振摇,冷浸20min,滤过,滤液作供试液;另取桂皮醛乙醇溶液作对照。吸取供试液2-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5:15)展开后,喷0.1% 2.4-二硝基苯肼试液。桂皮醛显桔黄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