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讲解

因果启示 | 作者:杨淑芬 [投稿]

  所以在此,我们也告诉所有的小朋友,所有的学生,如果五年十年以后,你还相当怀念你的老师,写信给老师,写卡片送给老师,一定要具姓跟名,把姓名完全写得清清楚楚,让老师清楚你是几年前的学生。千万不要只写名字,写名字有时候又有很多同名的学生。所以这里也附带提出来,没有具姓就“不分明”,没有办法辨别你是哪一位学生。我们再往下看下一句: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这里也讲到一般人的习气毛病,往往手先拿着对方的东西,说:请借我用一下。不是先问,问了人家已经同意了,再动手拿。往往都是先拿,然后再讲,这个也是非常不礼貌的。所以这里就再再的告诫我们,当你需要跟别人借东西,要使用别人的东西,自己没有这样东西,一定要明明白白的告诉对方。‘须’就是必须,一定要先让对方同意你,同意借你使用,你才可以动手去拿。

  ‘倘不问,即为偷’。如果你没有问,你拿了就用,就等于是小偷没有两样,就好像是小偷一样,没有两样。曾经一位母亲跟我讲,她说:这个《弟子规》很好用。我就问她:何以说?她说今天她的一双女儿,老大大概小学二年级,老二大概四、五岁左右,两个人吵架。妹妹就哭得很伤心,过来跟妈妈说,姊姊骂她凶她,所以她很难过,她就哭了,请妈妈替她出气。妈妈很明理,她就问小女儿说:你到底有犯了哪些错误,所以姊姊才会骂你?这个妹妹就跟妈妈说:我只不过拿了姊姊的玩具而已,姊姊就不让我玩,就骂我,就凶我。

  妈妈就跟她讲说:好,我们来背《弟子规》第十八条“用人物”。然后下来就接着让她念,这个小女生说:“须明求”。妈妈说:接着呢?她就说:“倘不问”。最后一句,“即为偷”,让这个妹妹讲。结果妹妹就哭得更大声:妈妈我不愿意当小偷,我知道我错了,我不应该乘姊姊去上学的时候,我偷偷的去拿她的玩具来玩,又没有把姊姊的玩具放好。所以,当这个五岁的女生她读“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她就晓得她的行为是错误的。

  母亲看到小女生,她读到这里更为伤心,就跟妈妈讲说“我不是小偷”。妈妈就安慰她:你当然不是小偷,做错事情,“过能改,归于无”。所以她就跟妹妹说:你知道你的错误,赶快去跟姊姊道歉,道歉之后,你以后不再犯,你就没有罪过了。所以,由这个小小的故事里头,我们可以晓得,我们千万不要看小小年纪她不懂,她熟透以后,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其中道理。

  五岁的小女生,她读到这一条,她知道她自己的行为错误。我们做大人的更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在用别人的东西,是不是会犯这种很急躁的毛病,先拿了再说,拿了之后再向他报告,或者手上先拿着:借我一下!然后掉头就跑。我们在团体里头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人,这个都是很不尊重别人的一种态度,我们也要特别的注意到。

  另外还有一个很小的小朋友,年纪大概在小班左右。每一次我上完课,我都会请小朋友吃一点小东西,吃酸梅。这个小朋友她每到下课时候,她就自己会去拿一包,拿到我的面前,拿一颗起来,就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吃?第一次她这样的动作。因为以前都是我请他们,有时候我很忙,这个小朋友会按耐不住,她知道酸梅放在哪里,所以她就自己去拿。拿了之后,到我面前,我就跟她说:《弟子规》里头,有一句话说,没有经过同意,你拿了就好像是小偷一样。她就说:对不起,我错了。

  我就跟她说:凡是你要吃东西,吃老师的东西,虽然每一次上课你们都可以吃,但是首先一定要先问老师,我可不可以吃,在家里也一样。我就跟这个小朋友,小小的年纪,我跟她讲:在家里,你要吃任何的东西,你也要问妈妈或者爸爸,我可不可以吃?而且吃的时候要从长辈先请,请到最后你自己才吃。这位小朋友经过我这样一次教诲之后,每一次她就先来问,她会说:老师下课了,请问我可不可以吃酸梅?我就说:可以。她去拿了一包酸梅来以后,就拿一颗先送我,先请我吃。吃了以后,我已经有交代,如果有看到其他家长,一定要称呼什么妈妈好,请吃,到最后自己再吃,果然她也是如此。过了不久之后,这个小朋友的母亲告诉我说:我女儿最近特别有礼貌。我说:为什么?最近她一反常态,就是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先请家人吃,大家都吃了以后,自己才吃,这个《弟子规》的功效还真不小!

  所以我们听到以上这两则,我们在家里头,的的确确告诫我们的子女,随时随地无处不是教他的时候。《弟子规》里头的所有这些规范,可以说普遍运用得很广,就看贤明的家长,你如何来教导。我们再看下一条: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这里就告诉我们,凡是你要借别人的东西;前面是说你要用别人的东西,一定也要明白的告知对方,让对方同意之后才可以拿去使用。此地讲你借人家的东西,‘及时还’。“及时”就是有时间性,譬如说你跟人家讲:我借完之后,我马上还。你就要记住,马上。你如果说:我跟你借三天、借一个礼拜。一定要在三天或者一个礼拜之内,要还给人家清楚。不可以借著然后就忘记了,千万不可以。人最怕没有信用,你没有信用以后,你以后还想再借,因为你的信用不好,人家就不会借你,你再借就有困难。反之,就是这里讲的‘后有急,借不难’。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凡是借人家物品,一定要及时还人家,在时间内要还给别人。千万不要让人来催缴,他说:你欠我的东西,还没有还给我。这都是很不好的,更不可以借了然后就忘了,这更是要不得的。“后有急,借不难”,所以这里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借人家物品,千万要记得一定要有信用;没有信用的话,将来要再借就非常困难了。

  尤其成年人借钱这一方面,可以说很多人最忌讳也最怕,借了以后就不闻不问,就好像假装没有这一件事情。所以有很多人,他的声名为什么会败坏,就是借了以后很皮,就好像完全不当一回事,这不但非常没有礼貌,而且也相当不应该。前面我们看完“谨”,接下来再看:

  【信】

  第十九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讲到信,我们看“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没有真诚,没有诚意,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的、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就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从小我们要建立自己家里的弟子要有诚信、要诚实,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在家里不能诚实,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诈欺行为,欺骗别人的这种言语都有可能会出现。

  所以这里讲到‘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前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语非常的重视,每一次要讲话之前,他都会三思,思考看看这句话可不可以讲、该不该讲,讲了之后我有没有办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讲话,就很怕自己没有办法做到。“耻躬之不逮”,这个“耻”,就是会认为自己讲出来的话,做不到是一个很大的耻辱。这里又讲到,我们知道讲话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来告诉我们,‘诈与妄,奚可焉’。这个“诈”就是欺骗,“妄”就是不真实的语言,不诚实、不老实的语言。“奚可焉”,“奚”是怎么可以的意思,怎么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讲话已经要很老实了,那么这些欺骗别人,讲不真实的话,怎么可以做?不真实就是谎话,说谎话。

  这里也要特别提出一点,有很多家长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子弟,小小年纪肯定不会说谎话。在过去,父母可以这样认为,很有道理,很正确。可是我们晓得,现在环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聪明,他从电视上、从电影里头学到了很多绝活,欺骗的绝活。老师有时也会被学生欺骗,譬如说作业,回到家里跟母亲说作业放在学校,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去到学校以后,就骗老师说昨天家里有事情,所以作业来不及写;昨天因为家里有重要人物来,所以我们就陪他吃饭,做什么什么,谎话一大堆。所以我们在家里,我们也要看,子女他的言语,你只要看着他的眸子,如果有讲谎话,我们从他的神情当中,也可以窥见出来言词有闪烁,就可以晓得孩子有诈骗的行为。

  过去也有一个学生,他写暑假功课。我看了这个功课以后,我发觉为什么他的生字、生词还有造词这么少,明明课文有两三面,照理讲我看到里面生词有很多,但是他才少少几行就没了。后来我就说:来来来,我要看你的课本,要对照一下。凡是画线的地方,就是要写生词的地方,我就看了一下,我看到很多用铅笔画的画线被擦掉了,有被擦过的痕迹。所以我才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面对小孩子,不要小看他,年纪小小的,在现今社会里,他们在外面被污染的机会相当大,当我们觉得有异样,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因为忙而失于去追查,我们一定要追查,要看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