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庭嵩岳山
一、山川形势
嵩山,文字记录最早见于《尔雅》“释山篇”。夏禹时称嵩高、崇山,商汤时称嵩高,西周时称岳山,东周时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白虎通》载:“中央之岳,加嵩高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正所谓“尊位中天,雄冠四岳,体势之峭,峻极于层霄”。嵩山山体由变质岩组成,属伏牛山脉,位于河南登封县城北10里处,东西绵延约10 0余里,北向可俯瞰奔流的黄河。少林河把嵩山划分成两大山峰群。一为太室山群,主峰峻极,峰高1584米;一为少室山群,主峰王寨山高1405米。另一说:“其山三尖峰,东曰太室,西曰少室,中曰峻极”。嵩山极为雄伟,古人云:“其山峙二室环五乳列三台皆屹然天表,手可扌门星,其下大河东注。”诗云:“凌层直上几千仞,凭虚坐觉星辰披。”“巍乎太室何嵯峨,傍曰少室差肩磨。总号崧高几千丈,覆压百里睨洪河。”极言其“俊”和“壮”。
太室有24峰,远近齐一,无“昂亻免”之态。其峰有峻极、黄盖、青童、浮丘、三鹤、遇圣、万岁、玉镜、狮子、虎头、起云、凤凰、金壶、华盖、玄龟、卧龙、会迁、子晋、老人、玉人、玉女、独秀、积翠、太白、玉柱等。
少室36峰与太室诸峰并峙,山势磅礴,其峰有朝岳、望洛、太阳、少阳、石城、石笋、檀香、丹砂、钵盂、香炉、连天、紫霄、罗汉、七佛、灵隐、来仙、清凉、宝胜、瑞应、琼璧、紫盖、翠华、紫薇、药堂、白道、天德、卓剑、白云、金牛、明月、凝碧、迎霞、玉华、宝柱、系马、白鹿。
这些山峰是根据其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名人遗迹、神话传说而命名。往往每一峰名就包含一个有趣的故事。玉镜、狮子、虎头、玉柱、香炉、罗汉、玄龟、卧龙、老人、石笋、卓剑等峰是以形状外貌而命名。玉镜峰,“皎皎冰盘营百围,广寒宫殿见依稀。春山万叠浑如洗,浮翠光中一镜飞。”卧龙峰则是“头角低回藓蔓封,蛇蜒端似卧真龙。旱乾岁祷多灵应,时见油云出此峰。”老翁峰,“翳雾埋云皓首翁,难将书传考前踪。商山羽翼朝家后,化作中天一石峰。”而卓剑峰,其状为“一峰卓立列嵩中,紫气腾腾射斗虹。昨夜洞宾经过此,却遗长剑倚崆峒。”起云峰、望洛峰、太阳峰、连天峰等显然以其坐落方位命名。望洛峰,有诗云:“凭高懒上三山顶,望远偏惊两月空。试向此间登眺处,洛阳形胜在嵩中。”登岭可见洛阳。太阳峰,“榻摇经影来山麓,锡柱晴光出岭头。独步高明时正午,顷令万壑失阴幽。”峰顶高明,日光毕照。少阳峰,“晓星才撤曙方明,乘兴探奇陟少陵。忽觉丹霞来袭体,不知旭日自东生。”连天峰,峰势独高,望之若与天接,可谓,“天连嵩岭岭连天,晓抹青云晚带烟。且说匡庐高万丈,与天连也未相连。”一些峰名同统治者神化自己有关,而利用嵩岳神化自己莫过于汉武帝了。许多峰名同他有关。如黄盖峰,相传汉武帝在峰下获“玉人”,时此峰上有黄云如盖,故名。万岁峰,相传汉武帝至此闻山呼万岁,故名。会仙峰,相传汉武帝在此下棋而名。系马峰,是他封禅系马之所。八角井则是他炼丹之处。凤凰岭的命名在唐代,相传唐高宗登游时有凤凰飞集其上,故名。统治者以“神”来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其用心可谓良苦了。
嵩山峰秀,水也美。据载有河、池、潭、泉多处。颖水,源出少室山颖谷,流经黄盖峰西,向东流入淮河。石淙水,源出岳顶,下流同颖水汇合。唐武后游嵩山,曾在水傍建离宫。五度河,源出山之东谷,其水潆回者五,故名,东南流入颖水。其他还有少阳河、李庄河、双溪河、石柱川等。潭有龙潭,位于黄盖峰东北17里,其潭有九相连属,传说有神龙主之,故为岁旱祈雨处。池有中天池、帝圣池、京兆王池。泉有天门泉、太乙泉、鸣琴泉、双泉、七星泉、醒心泉、玉皇泉、许由泉、卓锡泉。卓锡泉,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卓锡杖得水处。
二、佛门净土嵩山,地处中原,是佛教最早流播之地。据《嵩岳志》载,著名的寺院有13座,它们是“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龙潭寺、庐岩寺、庐岩下寺、清凉寺、龙华寺、宝林寺,竹林寺、会善寺、永泰寺、戒土?,还有初祖庵、二祖庵。法王寺最为古老,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71),为“中国作寺之始”。三国时魏改称护国寺,以后又多次易名。寺位于玉柱峰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寺屡毁屡修。现寺内有清代建大殿。寺北有座密檐式砖塔,高约40余米,15层,称“法王寺塔”,据形制分析,此塔当建于盛唐。寺东侧另有三座形制较小的单层单檐式和尚墓塔,其中两座为唐塔,一座是五代或宋塔。寺为群峰环拥,旁有潺潺溪流,环境很是幽静。王守元《游法王寺》即颂此:
遥望诸峰半接天,法王寺近五云边。
琳宫飘纱烟岚重,宝塔微茫紫气旋。
忆昔神光谈贝叶,尚遗福地产金莲。
碧萝绕户朱门静,始信僧家无俗牵。
少林寺最为著名,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系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为西域僧人跋陀所建,因处于少室山丛林中,故名少林。隋文帝曾改名为陟姑寺,唐太宗时又复旧名。孝昌三年(527),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传佛教大乘宗,倡导“面壁坐禅”,后被追尊为禅宗初祖,故少林寺也被推为禅宗祖庭。少林寺还是武术“少林拳”的发祥之地。相传达摩坐禅为防身心疲惫,创“心意拳”,后被发展成独特的拳路,即“少林拳”。隋末秦王李世民率兵攻打洛阳王世充,为其女至王仁则追赶,寺僧挫败王仁则,帮助秦王脱险。唐立国后,李世民曾玺书优慰,赐地40顷,水碾一具,并立碑纪念,特许建立僧兵。这件事后来被演义成“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广为流传。少林寺也从此讲武之风大盛,许多武林高手云集,少林拳获大发展。寺为七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和千佛殿等。山门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门额“少林寺”三字,为清康熙皇帝手书。山门北为碑林。寺内保存有唐以来碑碣石刻300余件,其中有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以及苏东坡、米芾、日本僧人邵元等撰文书写的碑刻。由碑林经天王殿,达大雄宝殿遗址。东南钟楼遗址上有重达11000斤的大铁钟,铸于金泰和四年(1204)。再向北经藏经阁、方丈院到达摩亭。达摩亭,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当年在门外立候达摩,大雪没膝犹不稍动的地方,故又叫立雪亭。亭北即千佛殿。千佛殿为明代建筑,殿壁绘有《五百罗汉朝毗卢》巨幅壁画,画面约3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线条清晰动人,为明代壁画珍品。殿东侧为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十三和尚救唐王壁画。寺西有塔林,现存有自唐至清千余年间的砖石墓塔200多座,面积14000多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塔林。其中有日本僧人邵元撰书塔铭的菊庵塔(建于1369年),天竺和尚就公塔(建于1564年)。西北有初祖庵,西南有二祖庵,及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的法华塔,元代的缘公塔。少林寺历史悠久,环境清幽,历来文人墨客吟颂不绝。有诗云:岩壑深严入翠微,少林金碧雾烟霏。
五峰屏簇禅庵小,万劫天开佛日辉。
闻说九年空面壁,得逢二祖便传衣。
千秋少室山灵在,曾见先师只履归。
(见许安仁《游少林寺》)
永泰寺,位于太室山西麓,创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为纪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为尼,更名为永泰寺。寺内现有大雄殿、毗尼殿等,系清代建筑。塔两座,分别为唐朝和明朝所建。门前经幢两座,上刻陀罗尼经,系唐代造。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寺史沿革。寺院四面群峰环峙,门前有溪涧流过,环境清幽秀丽。
会善寺及琉璃戒坛,位于积翠峰下,原为魏孝文帝避暑离宫,恭陵王舍宫为寺,孝明帝时名闲居寺,随代改名嵩阳寺、会善寺,后毁于兵火。唐初重建寺宇,武则天曾临幸此寺,拜寺中高僧道安为国师。密教高僧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在寺中创设戒坛,俗称琉璃戒坛,是唐代全国重要戒坛之一。五代后梁时,此寺曾一度毁废。宋初重建大殿,此后历代皆有重修。现存会善寺为一小院,院中大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三架进深,单檐歇山顶,斗
拱硕大朴实,是嵩岳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小院西数百米处有唐建净藏禅师塔,塔基高大,塔身粗壮,工艺奇巧,是古塔中之珍品。历代住寺高僧除一行师徒外,又有道安禅师(俗称老安和尚)及其弟子净藏。
嵩岳寺,位于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风景之区。原址为孝明帝之离宫,正光元年(520)改为寺,初名永明闲居寺。隋唐两代曾对寺院进行过大规模扩修。唐李邕《嵩岳寺碑》载:寺院为一广大佛刹,“殚极国材,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殿宇一千间”。当时寺中有七佛殿(风阳殿)、定光佛堂、无量佛殿、禅院等。北魏时所建宝塔仍存,俗称嵩岳寺塔,砖构,密檐式,塔高40余米,15层,平面是12角形,“发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至今不失其伟岸壮丽。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作为少林寺的组成部分,还有达摩当年面壁处的初祖庵、慧可的二祖庵。初祖庵在少林寺塔院北之山巅上,今存北宋宣和七年(1125)所建大殿,阔进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1983年曾落架按原貌重修。二祖庵在少林寺对面的钵盂峰顶,今存硬山式小殿,唐、元、明塔各一座,清碑数通。
在嵩山,影响大的高僧有菩提达摩、慧可、僧稠、法如、普寂、元王圭、道安、一行、义净等人。
菩提达摩(?—536),史称其为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和东土(中国)禅宗初祖。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师般若多罗,改号菩提达磨(亦译为摩)。遵其师嘱往震旦(中国)传教,乘舟经海路于梁普通七年(526)九月到达广州,十月至金陵(南京)见梁武帝。时梁武帝对佛教很感兴趣,致力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但达摩与他见解不同,“机缘不契”,于是北上,进入北魏境内。十一月至洛阳嵩山一带游历、传授禅法,寓少林寺,“忘心之士莫不归信”。达摩以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弟子。他认为“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今舍伪归真”。意即,人皆有佛性只是为物所障,认识不到而已,应当使人摒弃谬误而归依真谛。为达此目的,就要修习禅法,“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要求“舍伪”、“归真”,解决认识问题;“行入”要求按佛理践行。这些主张,后来演变发展为中国的禅宗,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内容,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源(佛性)为主旨。菩提达摩被追尊为禅宗初祖。魏文帝大统二年(536)十月(一说525年)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相传,后取其遗履置少林寺供养。唐代宗谥圆觉大师,塔称“空观”。
慧可(487—593),禅宗二祖。俗姓姬,初名神光,又称僧可,洛阳武牢(河南荥阳)人。自幼博涉诗书、尤精玄理。后览佛书,超然自得。到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于永穆寺受具足戒。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返香山,终日宴坐8年。四十岁时,遇达摩游化嵩洛,一见而生敬畏之心,遂师之。相传,他前往拜见时,达摩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因而想:“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
时天大雨雪,他坚立门外不动,以至天明雪积三尺没膝,甚至断臂以示其诚,终得达摩真传。被更名为慧可。但据考证,这段“立雪断臂”的故事纯系误传,但从侧面反映了达摩禅初传阶段的艰难。北齐天保三年(552),授法于弟子僧璨,后抵邺(河北临漳)传道34年。逝后葬磁州滏阳县东北70里。隋文帝赐谥“正宗普觉大师”,唐德宗赐谥“大祖禅师”。被追尊为禅宗二祖。
僧稠(480—560),早期禅学奠基人之一。俗姓孙,昌黎(治今辽宁义县)人,后居巨鹿广婴陶(今河北宁晋西南)。初,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徵为太学博士。曾讲解坟、索,声盖朝廷。28岁依钜鹿景明寺实法师出家。从佛陀(或称跋陀)弟子道房禅师受行止观。佛陀,天竺(印度)高僧,魏孝文帝为他在嵩山造寺,即少林寺。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依《涅般木经》行“四念处”禅法。历5年,又至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处,受“十六特胜法”。后到少林寺向祖师三藏呈己所证,佛陀禅师赞他为“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并更授以深要。之后,到怀州西王屋山、青罗山、马头山修习。魏孝武帝于永熙元年(532)在尚书谷中为他建立禅室,集徒供养。又北转常山、大冥山,创开归戒,奉信者众。北齐文宣帝于天保二年(551),请他赴邺(河北临漳)入宫,为论正理。文宣帝从受禅道,断酒、禁肉、放生。天保三年(552),在邺城西南80里龙山之阳为之构建精舍,名云门寺,并请他兼石窟大寺主,“佛化东流,此焉盛矣”。撰有《止观法》两卷。
慧安(582—709),俗姓卫,荆州枝江人。隋大业中,大发丁夫开通济渠,人民苦甚,饿殍相枕。慧安乞食以救之,获济者众。隋末,天下大乱,登衡岳,行头陀法。唐贞观中,至靳州黄梅谒禅宗五祖弘忍法师,得其心要。后周游名山大川,曾从终南山至嵩少,声言:“是吾终焉之地也。”从此在嵩山弘扬禅法,吸引众多禅者前来拜会,其中有后来颇享盛名的坦然法师和怀让法师。武后曾徵至辇下,待以师礼。神龙二年(706)唐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2 7人,仍请入禁中供养。次年又赐摩衲,辞归嵩山,旋寂。“慧安”为讹称,实即道安其人,俗称“老安和尚”。
一行(673—727),俗姓张,名遂,巨鹿(一说魏州昌乐,即今河南南乐)人。少即聪敏过人,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为当时著名道人尹崇所推崇,称“此后生颜子也。”武三思慕其学行,想与之结交,一行避匿之。21岁出家为僧,隐于嵩山,从普寂学禅。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悟真习梵律。曾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助善无畏译《大日经》,并作《大日经疏》20卷。汇编经、律、论要文为《摄调伏藏》10卷。还著有《大衍论》3卷、《天一太乙经》、《太乙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1卷。一行还精通历法和天文,曾同梁令瓒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曜行度”,重新测定150多颗恒星位置,发起在全国1 2个地点同时进行天文观测,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应诏考察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著有《大衍历》20卷、《开元大衍历经》52卷、《七政长历》3卷、《易论》12卷、《心机算术》1卷、《宿曜仪轨》、《七曜星辰别行法》、《北斗七星护摩法》算。
法如(638—689),幼事青布明,从学经论,修观法。19岁削发,从蕲州弘忍习禅,达于16年。咸亨五年(674),忍师灭度,如乃北游京洛,转入嵩山少林寺。垂拱二年(686),应众所请,开讲禅法,忍师之法眷悉集其座下。《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碑叙禅宗源流谓:菩提达摩入魏传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当传之不可言者,其曰其人,孰能传哉。”故学术界或以此碑为据,推定法如为禅宗六祖。
普寂(651—739),幼循经律,后从玉泉寺神秀习禅,时达6年,尽得其道。五祖弘忍寂,众归法如,如寂,众归神秀,秀奉诏住东都,因荐寂,度之为僧。神秀入化,众复归于寂,故寂每以七祖自居。开元初(713),居嵩山嵩阳寺,天下好禅者,咸称受法其门,公卿士大夫亦以弟子礼侍之。
元王圭(645—716),伊阙人,幼出家,唐永淳二年(683),受具戒,隶闲居寺,习毗尼无怠。后从安国师习禅,顿悟玄旨,乃卜迁嵩岳之庞坞,屡有异迹,名声益彰。
义净(635—713),少出家,咸亨二年(671)至证圣元年(695),在天竺国巡礼求法,回国后于东、西二京从事佛典翻译,总出经56部230卷,是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此外还撰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罪要行为》、《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等。他通于三藏,尤精律部。长安四年(704),他在少林寺讲授律论同时,曾于寺内创设戒坛,为僧尼受戒,亲撰戒坛碑铭。据《嵩山志》载,嵩山曾有《戒坛碑》,至今仍存义净所撰《戒坛碑铭》。
嵩山佛教以少林寺而闻名,少林寺佛教,以禅法为主,少林寺以禅宗祖庭之称而为中外释子所景仰。少林寺最初所传为达摩的渐悟禅,慧可在少林寺从达摩受法后,托化西归,此后之三祖,四祖、五祖均未在少林寺活动。自唐高宗永淳二年(683)至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复有五祖弘忍之高足法如禅师住少林寺弘扬渐悟法门。北宋时,南宗顿悟禅青原系曹洞一派传入少林寺,至金末元初而大盛,自此不绝如缕,绵延至今。此外,如上所述,嵩山佛教也与律宗有一定的关系。会善寺琉璃戒坛在国内颇有影响。
三、国际交流
嵩山作为一座佛教名山,自北魏以后便逐渐见闻于世,前来这里习禅受戒和巡礼的外国僧人不在少数,但由于年深月久,文献记载语焉不详,至今可考者仅有新罗僧神行、慧超和日本僧邵元3人。神行于唐天宝三年(744)前后入华求法,从普寂禅师之高足志空习北宗渐悟禅法,地点便在嵩山南之三峰(禹县)及京师广福寺,其巡礼禅宗祖庭自是情理中事。《海东故神行禅师之碑》称神行“凝神壁观”,“独步唐中”。“壁观”禅法源自嵩少。慧昭于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投沧州
神鉴禅师门下习南宗顿悟禅法,元和五年(810)自沧州前往嵩山琉璃戒坛受具,后复反沧州继续学习。日僧邵元于元泰定四年(1327)入华求法,天历二年(1329)来住嵩山少林寺。与少林寺第十五代住持僧息庵禅师及其师叔菊庵法照禅师过从甚密,在少林寺任“书记”一职。法照与息庵入化后,其弟子子珍请邵元为法照碑书丹,为息庵碑撰铭。邵元在禅学、汉文、书法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郭沫若和赵朴初对邵元及其书法都有颂诗。此外,尚有日僧德始亦住过少林寺,并为嵩山少林寺住持淳拙禅师碑书丹,可惜其事迹不详。
四、文化荟萃嵩山同其它名山一样,是座文化山。中国多姿多采的传统文化在此交融荟萃。除已经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佛教文化外,中国古文化的遗传以及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也在这里蓬勃发展。
祭祀山神的活动,是中国古文化的遗传。古人认为自然物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可以主宰人的命运,故有崇拜自然的习俗。中国人对山的崇拜尤盛于别国。嵩山历来为享祭之山。少林寺有秦槐,相传被秦始皇封为大夫槐,可见始皇帝东巡曾“登礼于斯”。汉以后,嵩山地位更加重要,据考证,确定五岳祭祀制度即始于汉武帝时。他因至嵩岳礼祭,“听到山(一说三)呼万岁”,故特为崇奉,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伐其草木,以山下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崇高。”唐高宗和武则天常住洛阳,嵩岳自然成为他们礼祭和巡幸之地。凤凰台,相传因他们登临时有凤凰飞集其上而得名。武则天还留有《幸少林感怀》等诗文数篇。唐玄宗于开元十八年(730),命祀嵩岳以王礼,封岳神为“中天王”。六月遣河南守尹至山下恭祀,终唐无改。宋真宗诏加号为“中天崇圣帝”。元武宗加封号为“中天大宁崇圣帝”,每年初遣使致祭。明太祖朱元璋一改前代作法,尽去其封号,仅以山水本名称嵩岳,称神为中岳嵩山之神。认为上天后土才有资格加封号给自然神,人君岂敢参预。但仍遣使致祭。后世亦祭祀不绝。中岳致祭之所为中岳庙。中岳庙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令祠官加以扩建。北魏迁至山之东南,始定此名。其后庙址屡有变迁,唐代中叶定于现址。中岳庙背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为群山所环拱,为古树相掩映,景象非凡。现庙为清代重修后规模,存有楼、阁、宫、殿、台廊、碑楼等建筑400余间,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中岳庙前有一对东汉石刻“翁仲”,造型古朴大方。其北为中华门。从中华门向北,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到御书楼共11进,面积计有10余万平方米。其中位于庙宇中心部位的中岳大殿(又称峻极殿)宽9间、深5间、面积达920平方米。殿内供奉“中天王”像。大殿红墙黄瓦,气势恢宏。庙内崇圣门东古神库,四角分立四铁人,为北宋治平元年(1064)铸造,各高约3米,横眉怒目,威严十足,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庙内还有金属铸器和石刻碑碣百余件。其中尤以北魏中岳庙碑最为著名,为不多见的书法珍品。
道教在嵩山也很活跃。主要的道观有崇福观、土德观、二郎观、承天观。崇福观位于万岁峰下,汉武帝初建时称万岁观。唐改为太乙观。宋代扩建,于天圣中(1023—1032)建御容殿,奉真宗像,改本名。明清又多次重修。土德观,位于中岳庙东,元代天历年间(1328—1330)建。二郎观,位于虎头峰下。承天观,位于金壶峰下,金代崇庆元年(1212)建。清微观,位于少室山麓,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建。天封观,即唐嵩阳宫,玄宗请道士炼药处。李林甫有记。后改名天封。观内立石有韩愈题名,有欧阳修跋。宋代梅尧臣曾赋诗云:“车马云外来,衣沾半山雨。弭节叩真居,扌门萝笑尘矩。回溪响石松,灵茹抽岩坞。玉槛刻年华,应无愧千古。”描绘出天封观环境的清净和幽深。主要的庙宇除中岳庙外,还有真武庙,九龙圣母庙、迎仙庙、许由庙、启母庙和少姨庙。
儒家在嵩山的活动主要表现为讲学传道。嵩山最有名的书院是嵩山书院。书院位于峻极峰下,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初名嵩阳寺,隋唐时名嵩阳观、奉天观。后周改为太乙书院。宋代初名太室书院,后改今名。书院宋代最盛,生徒达数百人,著名学者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朱熹、程颢、程颐先后在此讲学。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睢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院内有巨大的古柏两株,据说曾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和二将军。同时还封有一株“三将军柏”,已在明末毁于火灾。院外西南隅还立有一通唐天宝三年(744)《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碑高8米,为嵩山最大石碑。
历代文人都将嵩山看作游历隐居的胜地,不少人还在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碑刻,故嵩山又有“文物宝地”之称。这些文人大多都同僧人和道士交游,同僧、道交游甚至成为传统的风尚,僧、道及寺观成为他们吟咏的主题之一。这里随手摘几首以共尝:
昨诣山僧期,上到天坛东。
向下望雷雨,云间见回龙。
久与人群疏,转爱丘壑中。
心淡水木会,兴幽鱼鸟通,
稀微了自适,出处乃不同,
况本无宦情,誓将依道风。
——岑参《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
得道凡百岁,烧丹唯一身。
悠悠孤峰顶,日见三花春。
白鹤翠微里,黄精幽涧滨。
始知世上客,不及山中人。
仙境若在梦,朝云如可亲。
何由者见颜色,挥手谢风尘。
——李颀《寄焦炼师》
山高路已穷,倏尔逢兰若。
落日老僧闲,支颐古松下。
缓步入禅庭,苔苍但潇洒。”
——梅尧臣《峻极寺》
颖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
夜朝北斗太虚坛,不道姓名人不识。
我有龙团古苍壁,九龙泉深一百尺。
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欧阳修《送龙茶与许道人》
文人学士从释道的哲理中得到启发,进而发展并融汇贯通了这些哲理。也正是文人们的“穿针引线”,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派系,呈现出互有差异,各自蓬勃发展,且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