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礼仪

入门须知 | 作者:延芫法师 [投稿]

三、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著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例如: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免税烟、酒等物,这皆是不合理的现象,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也不要替人拿东西,因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药物、走私货,这点要谨慎。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著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与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请问大德名号,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则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候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四、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于所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儿卧也。”

五、出入佛门之礼仪

  (一)入

  1.消假--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六、穿著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七、斋堂仪规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慧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八、讲堂规约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慧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思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