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佛门
父亲、母亲是信佛几十年的虔诚居士。每到初一、十五,家里就有许多叔叔、阿姨,父亲称这些都是他的“佛友”。虽然我不信佛,但是受父母熏陶,对佛教总也略知一点。记得我读师专的第一个假期,母亲便带我去大青山九峰寺归依上成下果老和尚。母亲问师父我将来的因缘如何,师父那炯炯有神的目光盯了我许久,然后慢慢地转过头对母亲说我的因缘很好,是“上上缘”。当时听师父说自己有“上上缘”,高兴至极,以为自己将来定为官相之才。也就从这时起,我才开始接触一些佛教书籍,最早看的一本是从父亲书房里拿的,南怀瑾老师的《如何修证佛法》。不但书厚,而且文字义理更厚,我被不能理解和觉知的东西深深吸引。从以前对佛的不信变为信而生敬,对佛所实践的人生观更是拍案赞叹。说老实话,无论我如何深信诚信,也绝不会信到后来出家那种地步,出家是我当时所不能接受的。可能是我怕清灯古佛的庄严吧。
不知不觉中,我完成了学业。正当母亲为我能进入政府机关工作而奔忙时,父亲却毅然决定送我去大青山九峰寺出家。这时的我,惊呆了、茫然了、气愤了。我不能理解,父亲、母亲那么辛苦供我读书,为何又让我做和尚呢?从母亲那双和蔼慈祥而又红润的眼睛看得出,她是拗不过父亲的。我也很怕父亲的威严,又怕母亲软弱的泪水,只好不情愿地跟着父亲去我的皈依师上成下果老和尚那里发心出家。到了九峰寺,师父只是对我微笑,并未对我说别的。父亲安顿了我像了完心事一般,第三天就回去了。我一个人在山上感到无限孤寂和疲惫。夜深了,我走入山谷,在旷渺万籁俱寂的天际大吼大叫,可是没有回音。仰望着满天星星在黑暗的苍穹中,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人生原来如此之凄凉、如此之无奈、如此之孤单、如此之伤心、如此之扑朔迷离……尽管我晓得昼夜更替、物象迁移、生老病死、花开花落的无常,但最终还是不能接受自己一生浪费在这远山古庙之中,灵光一闪,第二天便不辞而别离开了师父。
下山后,怕父亲责骂,在同学家中小住一月。之后悄悄地推开父亲的书房,本以为父亲会严厉责备,不料,父亲却温和地示意我坐下,以往那威严的目光不复存在。良久,父亲的口角微动几下,但没有说话,可能是从上面落下的两行热泪止住了他欲讲的话。在我记忆中,父亲从没哭过,也从来没有这样伤心过,我一时不知所措,惊慌地跪在父亲面前,轻声地说我错了,明天就回师父那里。这时母亲走进来把我扶起,父亲把脸急转了过去,母亲用手向门外一指,我恭敬悄然地离开了父亲的书房。我不明白父亲为何非要我出家?不明白母亲为何不反对父亲的要求?不明白我为何会向父亲认错,我并没有错呀?也许是我不忍见他伤心吧,我带着许许多多问题进入了梦乡。
傍晚,母亲进房来叫醒我,告诉了我想知道的一切。原来父亲小时候家里很贫穷,吃饭都成问题,所以父亲经常跑到离家五里多路的土地庙里去吃个饱饭。庙里有个老和尚,那时父亲才不到十岁,老和尚对父亲很疼爱,想收父亲做徒弟。父亲虽然年纪小,却跟老和尚很投缘,也愿意留在庙里。可是爷爷死活也不让父亲做和尚。就这样过了几年,父亲参军去了,临走的前一天还去看了那个老和尚,并许下心愿:虽然我不能做您的徒弟,可是如果将来我有了儿子,一定让他出家做您的徒弟。老和尚听了很高兴,从怀里拿出一串佛珠给父亲,父亲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老和尚。在父亲当兵的这几年,正是文革高潮时期。复员后父亲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老和尚。可是,别说老和尚没见到,就连那座小土地庙也被当牛棚用了。几经周折终于得知老和尚在父亲走的第二年就圆寂了。父亲跪在已被当牛棚用的土地庙前,哭红了眼睛……从那以后父亲一直沉默少言,一直以居士自称。这时我才知道,父亲在我身上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让我做一个出家人。然后用一生的精力去研读佛经弘扬佛法,发起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大志,完成父亲的心愿。我被母亲的话深深感动,同时也理解父亲的心情。我想这也许就是因缘吧。那个老和尚已经带着遗憾走了,我不想让父亲也带着遗憾。所以决定把一生的精力、体力、智慧,都奉献给佛教。
清明节刚过,小雨还下个不停。我带着父亲的冀望,母亲的嘱托,自己一生的信念,来到了五台山古清凉寺礼上悟下道恩师剃度出家。清苦的生活造就了恩师修学有证和道德高尚的人品。每天晚上恩师都要诵地藏经,诵经时成百上千只老鼠都聚集过来听经。恩师慈悲的感召力一直激励着我勇猛精进。一年后恩师圆寂了。整个院子里又剩下我一个人,和上次在大青山一样,心境却截然不同。佛的睿智和光明在指引着我。我悲痛欲绝地拜离了恩师的舍利塔,搭上南去的列车,考入广东省岭东佛学院求学。
进入佛学院之初,觉得经文枯燥无味,觉得祖师的“空”、“有”之论是没有逻辑的逻辑,觉得经文的翻译虽也词语工整,却总不及中国古典文学那么有光彩耀人的生命力。固然有这些思想障碍,但在法师们的谆谆教导下,渐渐地放下所有成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成绩一直很优秀。并在1999年受佛学院派遣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组织的佛牙舍利出访团,应邀前往香港。欢送和迎接佛牙的场面很感人,令每一位参与者都终身难以忘怀。街道两边站满了居士们,前面的已经跪下了,他们手拿鲜花齐念着佛号,我们佛牙舍利护法团在慢慢移动前进着,佛号声渐渐消失于耳际,但却永远留印在我的内心。香港回来不久,我的学业也圆满了。
经过了这几年的参学、学参,我和熟知我的人们已经找不回以前的我了,连父亲也赞许我,称我为法师。我不再惧怕父亲威严的目光了,觉得那是慈悲的目光。我明白了上成下果归依师所指的“上上缘”的含义。无论是什么缘,总之这段缘将永远地伴随着我。
(一)放生能免除灾难 (1)人心动灾难起 (2)众生与我本一体 (3)戒杀、吃素、学佛即稳定人心 (二)放生利益无量救护众生即慈善 (三)放生不会刺激养殖业发展 放生为光明 一灯能除千年
道教放生文 佛教有放生仪式,认为能救助一个众生哪怕一次,也是一种善行,对被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处。施予众生寿命,也就是自己在积聚长寿无病之因。其实,道教亦有一套完整的放生法。 深圳放生斋宴 上月悯生互协会举办了一个深圳仙湖放生祈福斋宴,该会邀请了笔者等人主持放生祈福仪式。 在形式上,佛教与道教的放生形式差不多,只是念诵的放生经文有所不同,而道教中的放生法则多会念诵「祖仙师放生咒」。 祖放生咒 此咒的容为:「天叱叱,地叱叱,罟网变成佛袈裟。山中鸟
放生,就是救命,放生就是积德,放生就是改变命运。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但是关于放生的日子,就没有什么说法,只要你有心,天天都是放生日。但是放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要做到真正的放生。放生要看缘分,缘分到了就是最好的时间。你放生不是攀缘,而是说你碰见了,别人要杀生,你当下救那众生,不为自己着想,哪怕多花钱,完全来救它于水火,然后给它做三皈依,众生最需要你救它而又让你碰见了这叫放生的最好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你等于救了一条人命。
问:放生一定要念咒吗?答:放生不一定非念咒不可,当然念咒就更完美一些。假如你放生忘记了念咒念佛,现在念依然来得及。若你不会念往生咒,只念阿弥陀佛就足够了。念皈依的方法,就是这样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旁生 (三次)
首先要加持一杯大悲咒水(可以预先加持准备好),洒在被放众生的身上。在什么都不具备或紧急的情况下,可大口出声念“南无阿弥陀佛”,让所放众生听的清楚真切,在八识田中种下金刚种子,等到因缘具足,种子成熟,自有开花结果,修成佛道,彻底脱离苦海的时候。如在马路旁或任何地方,看见人家正在杀害生命,没办法救它的时候,我们应发出怜悯的心,口中赶快为它念三皈依及往生咒或“阿弥陀佛”佛号,也略尽我们三宝弟子的一点悲心。细心周到:放生地点宜选择人烟稀少
大悲咒 (一或三遍):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无阿唎耶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 菩提萨埵婆耶 摩诃萨埵婆耶 摩诃迦卢尼迦耶 唵 萨皤啰罚曳 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 婆卢吉帝室佛啰愣驮婆 南无那啰谨墀 醯利摩诃皤哆沙咩 萨婆阿他豆输朋 阿逝孕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 那摩婆伽 摩罚特豆怛侄他
放生泥鳅几天放一次?放生泥鳅的日期没什么讲究,只要有时间都可以去放生,泥鳅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放生仪轨念诵 我弟子妙音,今在佛像前,诚心皈依三宝,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僧,不堕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放生泥鳅的好处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
佛教语。又称回向偈,佛家于法会结束时齐声朗诵的一种偈文。即发誓愿共同皈依佛道。净土宗多以唐善导之《发愿观三宝》偈“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为回向文。其余诸宗,大同小异。根据国际君友会佛教典藏,记载回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词,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门。
放生乌龟怎么做 要放生乌龟一定要慎重,不管是生态学上还是风水学上,放生都是很需要认真考虑的事。个人总结放生应该注意的事项包括(这里只介绍水龟,陆龟由于植食性为主,所以生态威胁风险很小,只要环境温度等适合即可): 1 放生要合理,不能随便放生。选择龟种的时候要注意,巴西龟、甜甜圈、彩龟这些龟切勿放生。它们是外来物种,对本土物种危害极大。放生的话十分推荐我们中国本土龟种,如草龟、花龟、鹰嘴、黄缘、闭壳龟等。不推荐放生外国龟种,对生态环境和本土物种有风险
放生一尾鲤鱼的功德不单是一条生命,还包括鲤鱼妈妈肚内的鱼卵。鲤鱼自古就是吉祥的象征,由于鲤鱼的「鲤」和「利」同音,故春节期间老百姓都喜欢在家中饲养鲤鱼,有「家家得利」之说。记得儿童游戏中有「放生大鲤鱼」玩 法,而真正的放生鲤鱼是从唐朝开始,唐朝皇帝姓李,而鲤与李同音,犯了皇帝的忌,于是把鲤鱼改称为「赤公」,当时朝廷还颁了一项法令,规定捕到鲤鱼必须放 生,全国上下不准吃鲤鱼,谁卖鲤鱼就要受罚,并且打60大板。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信众提问:发现一只流浪狗在小区附近活动,由于受到物业人员及业主的驱赶,经常找不到食物,自己又没有能力帮它,不忍其受苦就想给小狗进行安乐死,但又不知这样做是否违反佛教的不杀生戒?首先,安乐死是在生命受到无法逆转的重大疾病将遭受死亡前,病者无法及不愿再忍受极大痛苦时,在病患自愿的基础上,医生提供帮助,患者自主启动注按钮以无痛苦的方式而结束自己生命,它是西方根据医学伦理临终关怀的一种方式,在个
居士问:夏天晚上开车,挡风玻璃到处都是小虫子受伤害,会死亡,师父这个是不是杀生,这个杀生戒很难持啊!一如法师答:在开车的时候,无意当中肯定会伤害到众生,像我们开车一样的,你晚上开车,把灯一打开,一个个虫子啊,一个个蛾子啊,飞过来,那个高速上速度很快,碰一下就死掉了,所以第二天一看,挡风玻璃到处是死的虫子,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无意杀生,不叫犯戒,叫无意伤生。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我在饭店工作,避免不了杀生,怎么办?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如今学佛,能改则改。不能改就是造杀生业,受报很严重。当今大环境都是造业的,虽很难改。但信佛了,也要有惭愧心,念佛忏悔,这样日后感召的罪报会轻些。
放生能增上我们的慈悲心,看到生命被救,能唤起我们这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对我们提高佛教的修养,增进我们的同理心、慈悲心、无常心非常有好处;也让我们知道了要珍惜这个暇满人身,好好地用来了生死、度众生,不要再像这些鱼一样迷惑轮回。
放生虽然功德无量,但很多人在放生过程中还是存在误区的。有人担心因为放生的条件限制,物命会在放生前就死去,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放。我们要知道,佛教的放生并不是单纯地救命,更是救度它们的法身慧命,所以,我们在放生时,尽量做到佛法僧三宝具足,为它们作三皈依,种下佛法的善根,未来总有一天,它会因为这个因缘而得到究竟解脱
有善士一家来寺院找师父,自述小孩无故全身疼,医院检查不出结果,所以求助佛法。小孩母亲:“看到小孩生病,心里难受。”师父:“这是你们宿世的因缘,是一家几口之共业。”稍顿了顿,师问道,“你们现在是做什么工作的?有没有杀生?”
将被捕获之鱼、鸟等生灵放入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类宰割、烹食,是佛教表达慈悲理念的常见方式。佛教徒在放生之时依仪式进行的法会,即为放生会。放生义举源于经典中戒杀生食肉及积极救护生灵的理论,据《梵网经》卷下所载: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一切男子是我父,一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我们在家几个佛友组织了放生小组,定期放生,这是着相吗?达照法师答:阿弥陀佛!活着,是所有众生最宝贵的财富;你不要管它活得质量怎么样,只要有生命,都要被尊重和善待。这就是佛陀最伟大的地方:慈悲利物。
“护生园”就是建了放生用的,那你要建多大?主要放什么生命?建设的这个护生园是放什么种类的众生?是水族众生,还是陆地的众生?是适合哪些气候、水土的众生?这些你都要考虑。它们来了适合在这里吗?还有,你资金够不够?除了建园投资,你还得有长时间的后续资金来养这些生命。
元朝的时候,有一位富商求子,他听说太岳真人可以召请来神仙判事,非常灵验,于是这位富商就前往叩问太岳真人关于子嗣的事情。神仙判说:“因为你前生杀业太多,使得物类绝种,所以得此果报。现如今你一定要放满八百万生灵才可以赎罪。如果误伤一虫,必须再放一百生灵才能准数。想要挽回命运这是最重要的事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