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咒有三种念法:金刚念诵、普通的开口念诵和瑜伽念诵。三种念诵,都要晓得调气,调气就是调心。
可是你们始终对调气念诵的法门搞不清楚?为什么搞不清楚?这就是你的业障。从喉轮到头轮这一部份的气脉很难通,自己对于一口气一口气心气合一的念诵,根本没有得到要领;乃至很多人都是轻声念,怕把喉咙念哑了,不肯投身进去,这都是懈怠、取巧,甚至有些人认为我只要心念就好了,何必出声呢?也是姑息。
我一再告诉你们,开口念诵等于在修气修脉,要想转这个色身的果报业报,非念不可。但是看到你们受不了的情形,颇有可怜之感。因此我一念慈悲心起,算了!从今天起,一个钟头念诵,一个钟头不念。不念干什么,改为瑜伽念诵,瑜伽念就是心念,也是默念。意要观想,都摄六根,耳根回转来,眼根回转来,你身心的念头与观想配合为一,才能得止。瑜伽念诵也在念呀!不是不念,而表面上叫做参禅,这个里头也可等于同时修慧,也就是与参禅合一的,即是观照自己,观照得清清楚楚,忘却身躯,不要一定放在心窝子、乳房中间,或是喉咙、头脑里头,不要在身上转。以我们身体的心脏部份、喉咙部份、头轮部份而言,如果你能洒然一放,与虚空合一,尽法界遍十方,同声一念,那可好呀!你做得到吗?做到就融化了身心,然后观照同时,也就是密,也就是禅。即观即照,即照即观。即观照,即是止、即是定。你能做到吗?真能做到就不得了了,就好了。
念诵与唱念,除了普通的节拍以外,这里主要的就是教你们心气合一的方法,依之而行,如果真有人念到此一状况,持诵一个钟头或半个钟头,那便获益很大,身心的病痛能够逐一去除。可是我坐在这里,听你们一个个的声音,转了一圈听过来,没有人到达这境界的。如此,不要说气脉的脉结(结使)打不开,就是心念的结使贪、瞋、痴、慢、疑、见思惑的结使也打不开。所谓顶轮的脉、喉轮的脉,真的打开了,效果就来。真的你的顶轮的脉打开了,喉轮的脉打开了,那么心轮、大乐轮(丹田)等气脉整个都全部可打开。这个道理要好好参究。
大家念诵的时候,要怎么样才能心气合一,打开脉轮,使气脉归一呢?我一再告诉你们,要一口气一口气的念。
到现在所谓一口气一口气的念诵,你们始终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如果真正体会到,一开口念诵,已经没有杂想,绝对没有妄念了,自然心气合一,而且感到身心皆空,与法界同体。一开口就做到了嘛!“南-无-”,身体没有了,也没有所谓音声什么的。“南-无-萨-哆-喃-”,身体自然空了。那么为什么注重一口气一口气的念?为的是要使你们内心的气脉打开。所以前一阶段特别要大家开口念,不要金刚念,因为你们还没有资格做金刚念诵。老实讲,金刚念诵也就是一口气一口气唇齿不动的念,一身百千万个细胞都在动,都在念,身心全投进去了。开口念也是这个道理。“南无萨哆喃三藐三菩陀……嗡部林”,尽量舌头在拌动,唇齿不动。“南无……”一下就心气合一了,嘴巴自然懒得动,那是因为心气向内归一了。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的注意。
你们身心的障碍依旧非常的大,再三告诉你们,身体的障碍、四大的老化全在一口气,所谓习气也是一口气,习气不能转化即是气质不能转化。气质是个真的东西,它不改善,身上的情、爱、欲、业力就难克服。这所谓的“气”,不是呼吸之气,但是现在要转化它,倒先要从呼吸之气开始练起,这一点特别慎重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因达不到念诵的要求,便默默静坐,不肯用心,提不起正念,身口意观想的念头都没有,那就是严重的大昏沉。你要晓得大昏沉的果报是什么?小则畜生道,大则地狱道。很多畜生,尤其愈低等的,大部份时间都在昏沉中、在睡眠中,也就是在冬眠状态中。
动物有冬眠,人也有冬眠,气候一冷,你就容易打坐了。但打坐岂是这么容易?往往你天冷打坐,觉得很清静、很舒服,那是细昏沉,一种变相的冬眠状态。气候太热也会昏沉,一个是阴的,一个是阳的。冬天的昏沉好像静坐一样,实际上是种不折不扣的冬眠状态,它是内敛的;天气太热的昏沉它是外放的、消耗的,在这个时候,虽然坐着不念,宁可微微张开眼睛,不要落在昏沉中。要真修持的话,身口意的观想要清明,不清明时,对付昏沉的办法之一是闭气。闭气不是宝瓶气,虽差不多,实则有别,要注意。气一闭精神就来了,然后冲出去。
再说昏沉的现象,是身心两方面的,有了身体就有昏沉。你在静坐中不执守身体内部,哪里在难过也不管,哪里气不通也不管,你从顶门上一冲就出去了,与虚空合一。
准提仪轨的修法,我不是把法本交给你们了吗?最后一冲与虚空合一,虚空即我,我即虚空,虚空与我无二无别,也无虚空之量可得,你们学过没有?法本看过没有?为什么不求证?还是守在色身内胡搞!怎么不去参呢?光是要求灌顶,好啊!拿冰水来,一个个跪在佛前,头上每人各给一瓢,让你冻死,有什么用?不用慧去修有什么用?
很多学佛的人都躲在色壳子里搞,口口声声四大皆空,全是妄语。你哪里空得掉、冲得出来?等于黄龙禅师骂吕纯阳祖师,原来是个守尸鬼!所以教你修白骨观、死观,两腿一盘坐在这里,这个尸体几十斤臭肉一摆,身心内外皆空,我与虚空合一,还管你这一堆死肉干吗?这个气魄都没有,如何学佛?假使有这个气魄,你们的念诵就很容易到达昨天讲《楞严经》上,文殊菩萨说到普贤菩萨的那个修法。那四句怎么说?【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这样一口气一口气念,同你练九节佛风一样。念到后来连肚皮都瘪进去了,没有了,还在念;最后放松,自然吸气,充满了再开始念,比你练九节佛风,什么气功都有效。身体、精神越来越健旺,乃至两腿坐不住,气脉念好了,一直念到下面气通了,自然经过屁股那里,一路一路都会自己震开了,到了大腿、膝盖、足底心,连十个足趾头都在发乐。气通了,一身都暖和了,甚至想脱衣服才好哩!而最后连所穿衣服都没有感觉,也没有身体的感觉,完全在一片音声海中,音声海是什么?——空的。念念皆空,念念皆有。然后法界同声,此身同空,投入本尊佛母与我合一的心海中。
然而为什么现在改变方式,教你们可以瑜伽念呢?因为看你们不行。即使声音停了,键槌(木鱼引盘)一下停了,全堂静了下来,心中还是要此声此音继续瑜伽念诵,还是“南无萨哆喃……”一路下去,不过一个是正常发音,一个是声自内发,声自内发是什么法门?知不知道?昨天正好讲过《楞严经》。哪四句?【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非得“生于大因力”不可。为什么你们不能入!这不就明明白白了吗?!因为你们不能入,所以“云何获圆通”?假使能入那个“心闻洞十方”的境界,你早已进入普贤菩萨的行愿海去了,所以要“生于大因力”,发起真正学佛的大愿心啊!
再给你们讲瑜伽念诵的道理,要搞清楚,好好体会。现在静下来的时候,并不是叫你参禅。“心闻洞十方”,进入这个三昧,就不是初心了。假使能够入,“当然获圆通”。文殊菩萨已经说得很清楚,问你自己,“云何获圆通”?大家正在修学,想证得菩提,就要细心参究。观音法门从耳根入,到了普贤法门,亦同耳根有关连,闻声在心,这一旨要已透露了《楞严经》是无上的密宗。
你看佛说法五处放光,五次放光每次不同。你念诵的音声只要打通那一轮,都能体会到个中道理的。不要说我坐在这里,心空一念就好了,万缘不起,那是大昏沉;即使做到完全“空”了,也不过是小乘的果位,因为你那个空还是意识现量的一个境界。那么,我说“有”呢?也是意识现量的境界。
所以永嘉禅师告诉过我们:“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因此古人再三告诫我们修行的道理:“宁可着有如须弥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许。”一落了空,转身很难。
所谓金刚念诵如此——唇齿不动,音声、气脉在里面念,完全融在一片音声气海里,这个里面就是指你的色壳子。所以用不着修气脉,气脉自然都震开了。但是我们念诵不在求气脉震开,在求专一得止,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一样的道理。不是在那里穷叫唤,我听到你们只在那里吵吵嚷嚷,不是念诵。
要知道这样一口气、一口气的念诵,嘴巴不会发干的,稍微有点感冒,这样一念,出身汗就好了,都化掉了。精神不好的,待精气神一充满,当然好了。乃至肠胃不通也会走通了,心脏不好也会打通了,肺部不清也能清理了,这些都是附带的功能,目的不在医病。
释迦牟尼佛不是传下来有禅定修气治病的法门吗?你们一出家了,就是佛的弟子,这都不会,弯腰驼背地坐在那里穷嚷,声音再大,有什么用?几十个大破锣,一听便知不是修持人的声音。真修持人的声音,句句从胸襟中流出,每个音声从丹田发出,自自然然的,不假造作。
道家的庄子也曾经说过:“常人之息以喉,至人之息以踵。”普通人的呼吸到胸部肺部为止,得道的人却从脚底心发出来。你不要说丹田在人的肚脐下一寸三分,谁去量过?是有这个道理,但一寸三分究竟在哪里?这些我都讲了,但你们不要去管它,不要着这个相,气自然通了,充满了。
心闻在念,气脉在身体的里头震动,发生动摇现象,可以让它动一下,不让它动也可以。这些自己应该懂得收放自如,恰到好处,要晓得我的一念跟到受阴在跑,所以它才会动;如果念不跟到感觉跑,这个身体坐在那里,就是一具白骨,甚至白骨都没有了,发光了,等于一个虚架子,一层很薄的烟雾一样,包着身体,内外都是光明,都是气,哪里会动?不动了。我不理会你这个受阴,不管你酸也好,痛也好,麻也好,胀也好,舒服也好,连舒服也不管。你觉得舒服好啊?一耽溺这个享受的滋味,你就被受阴所困,色受想行识不能解脱,怎么行呢?千万不要被受阴困住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因为你们不能得定,气脉不能通,不能解脱色身,所以修禅定要你先得喜得乐。先发起乐,再得喜,那也是为了打破受阴,打破这报身中的业力的一个转机。这是以楔出楔的道埋,拿这颗钉子去除那一颗钉子,最后再把它拔掉。所以一再告诉你们,尽管在修持密法,念准提咒,道理还是要参究呀!傻里瓜叽的坐在这里,那岂是楞严法会?倒成了愣头愣脑的法会。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又产生了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其实,人的忧愁、恐惧、恐慌、怖畏、绝望,都是没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个投影罢了。坦然面对,积极离苦,这就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智慧。
很多地方逢年过节都有去寺庙拜佛的习俗,那么拜佛,拜的到底是什么佛呢?用中国佛教常见的说法,这个“拜”是皈依礼拜的意思。皈依礼拜的佛,不是在灵山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长得非常漂亮的、高高在上的佛。而是要皈依礼拜你的内心。因为三身佛,就在你自己的身体里,每个人的色身都相当
与“和尚”一词一样,“尼姑”这个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来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如根据
寺院是汉语对佛教的宗教场所的通称——也可以说是雅称,因为在口语中,它也往往被称为“寺庙”。如果考虑到历史上,寺院在文献中的别称可就繁多了。梵刹、伽蓝、道场、佛刹、净刹、精舍、兰若、丛林,都还是比较常见的,甚至还有人用檀林、
在家居士,不可以直呼师父名字,应加上敬称才行,这是对三宝的恭敬,就像我们跟老师打招呼时,不合适直呼其名一样。一般可以称“某某师”、“某某法师”;若是方丈,则应该称“方丈”或“大和尚”;若是资历深(大约受戒时间二十年以上)且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称“
《炉香赞》也叫《香赞》,一般在法会开始时,维那举腔后,众人齐唱。当一句“炉香乍热”唱起时,彷佛瞬间就能感受到天上传来庄严法音,身心被其摄受。《炉香赞》最早出自佛教典故《贤愚经》,据考证为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创始,早在明代禅门功课中就已出现。如今,寺院道场
比丘是因,罗汉是果,比丘在因地有三义,那罗汉在果地自然也具足三义,分别为:应供、杀贼、无生。比丘在因地是“乞士”,罗汉在果地具足一定的福德,为世间的福田,应当接受世人的供养,所以称之为“应供”;比丘在因地称之为“破恶”,即是破除一切烦恼恶知见,这些烦恼恶知见,在佛法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它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苦海,为众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贪”是指众生生活在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诸根,接触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产生种种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即是“五欲”,众生对此五欲生起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即名为“贪”。换言之,即对外界一切喜爱的人、事、物产生执着之心,想要无厌足地追求和占有,
在佛教里,为了表达对佛的恭敬感恩心,我们常常会做一些佛事,其中包括请香花灯果来供佛,但在这些形式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内涵。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
精进的学佛居士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时间、习惯及爱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拜佛,观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仅能静心,也能助成净土的安详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话,甚至能圆通自在;多静坐,随缘修习禅定,有助身心的转化及智慧的开发,而且静坐与念佛,本来就可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年轻貌美,但性情淫荡,不肯安分守己。婆罗门外出谋生时,这个妇人经常与人私通。可是,这个妇人家里有一个恪守妇道的婆婆,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因此,这个妇人就成天琢磨怎样才能除掉婆婆,她苦
从前,有一位长者是侍奉国王的大臣。名叫树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仓库里堆满了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粮仓充盈,华屋雄伟。他家的奴婢成群,也从来没有数清过。有一天,树提伽家的后花园里的池塘边上正晒着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阵大风吹过,把一块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飘飘荡荡一直飘到国王的宫殿前面。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有些人嗜财如命,被称为“守财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守财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攒下一坛金银财宝,为防止被盗,他把这个装满财宝的坛子埋放在一张椅子的下面,可还没等他把这事告诉妻儿,就咽了气。守财奴死后对这坛财宝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带着强烈的执念和贪心,他再一
首先要有同理心,能对别人的苦乐感同身受,然后才愿意给予他人帮助。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佛法说众生在无尽轮回中曾是亲人,和自己是一体的,都是教导我们从更高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和众生的关系。慈悲心的前提,就是觉得对方和我有关,才愿意进一步接纳并帮助他们。
现实社会如果不全力以赴,几乎获取不了好的生活,甚至也是不求上进的表现。但修行又让人学会看破,放下。那么如何判断做一件事再做下去已经是在执着了,而应该到此为止随缘呢?阿弥陀佛。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旅行,有的人选择轻装上阵,有的人却习惯了负重前行。轻装上阵的人自然会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的风景,负重前行的人则往往自顾不暇,车马劳顿,何言其他。在旅途中,我经常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行客。他们总是喜欢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
大乘佛法重视梵呗唱诵,但主要是作为修行和接引众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对此产生执著。音乐、舞蹈虽然也能用来表法,营造神圣庄严、摄受众生的氛围,可也容易让人产生贪著,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生与死,是生命世界愉悦与痛苦的两大极端感受。每当一个生命来到世间时,总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希望,沉浸在无边的喜悦情绪中。可是,当一个鲜活的生命突遭噩耗死亡时,带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绝望与痛苦,又会深陷无尽的悲痛之中。在整个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当我们想拥有更多生的希望,抵抗死亡逼迫的绝望时,才发现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很多时候即使穷尽了一切手段也无法挽救一个面临死亡的生命,这会让一些人深陷绝望、抑郁和焦虑,痛苦不堪。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这一痛苦,佛教常教导大众要学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