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於戒律
戒的性质
「有人以守纪律为苦,我以守纪律为常,盖非如此不能畅所欲为。」 -朱丽安得烈斯
欲持戒者必须先了解戒律的性质,方能如法的受持,那才不致於盲从瞎跟,把自己修到四不像,怪理怪气的,让人指责,造诸口业。时下很多学习戒律的僧人,抱著以对待及恭高我慢的心态受持戒学。好於标榜自身的清高,而贬低批评其他僧人。他们不明白持戒是要解除束缚,摆脱桎梏。反而是背道而行,把这人我越修越高,我慢越造越大。终日口说戒律、内心却老在贪、嗔、痴的欲流中翻滚,在三毒的锅里蒸发。此种人甚是可怜哀哉!
奉公守法,是一个公民对自己的国家应当持有的理念。正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世界各国,都有著自己本身的一套司法。为了维持国家的治安与秩序,就要拟定司法,设种种规则,让人遵守。若有人触犯了规则,就得接受法律制裁,施予惩罚。一个动乱的国家,治安失去控制,必然会出现没有秩序的状态,民众失去保障,生命就会遭遇到许多不测。故说一个发达的国家,仰赖健全的法律,一个法治的国家,需要奉公守法的良民,才能制造出一个安宁的社会。世间法律有著这种克己摄众的功用,也就是相等於佛教所谓的戒律。
除了世间法律以外,世人还要拥有崇高的道德意识,摄身守意,持著止恶行善的理念,借以提升自己的人格与品性从而达到缔造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俗人当守持的处世观,是自我策励,自我约束的人生准则,亦相等於佛教所谓的戒律。它虽不谈义理,不说果报,但扪心自问,反躬自求,自然不忍之心会生起,也就能达到止恶行善的自发性。
佛教重视受持戒律,因为这是实行佛法的基因,是进入佛道的先决条件。佛教的戒律同样是有著克己摄众的功用,不过,它主要的精神是以慈悲为主,佐於救度众生,怜悯众生的意念来受持它。
「戒为一切善法之根本」佛教的五戒是引导世人迈进完美、福祉人生的准绳。有一次,当佛陀住舍卫国时。大慈善家给孤独长老与一班人随著舍利弗尊者去拜见佛陀。来到佛陀处,佛陀即对舍利弗说道∶
「舍利子!您须知道,如果有白衣圣弟子善护行五法及得四增心,在现生中能安乐住,实在不容易。此人不会堕入地狱、饿鬼诸恶处。得证须陀旦果,生死限受七次天上人间往来。」
「舍利子! 什么是白衣圣弟子所善护行的五法呢? 即∶
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净除其心。
离不与取,断不与取,常好布施,不望其报,不以偷所覆,常自护己,彼於不与取净除其心。
离邪淫、断邪淫,不犯他人妻女,以梵行净除其心。
妄言、断妄言,讲真谛言、乐真谛,诚实不欺,以实语净除其心。
断离饮酒之习,正乐正意,以守志净除其心。
舍利子!白衣圣弟子,得四增上心。在现法中得安乐,实在不易!」
人遇不祥,事情不顺,就要设法为己消灾解难,讨个祥瑞。於是就会采用宗教仪式,透过血腥祭祀来换取个人的私欲。却不知,以血涂命,越拜越遭,越祭越穷。世人若能向五戒看齐,修持五戒,自能远离诸危难、避开邪恶。佛陀讲述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及饮酒的五恶行有如下过患:-
杀生的恶报:短命、多病、家庭破裂而妻离子散之患、常怀胆怯惊慌之心。
偷盗的恶报:生活贫穷辛苦、靠救济度日,一切意愿难成。
邪淫的恶报:怨敌多、终必与非所爱对象结合、婚姻破裂、身患皮肤病、来生为女身、无所生育。
妄语的恶报:受人诬告、挨人骂、失信及口臭。
两舌的恶报:孤苦零丁、难与人合、口吃舌短。
恶口的恶报:声音古怪、聋哑身臭、为人轻视。
绮语的恶报:性格轻浮、生理有所缺陷。
饮酒的恶报:智能低弱、神志不清及昏庸无知。
佛教徒持戒是为了使生活过得有纪律、有秩序。持戒并不是过著那种僵硬呆板的生活,不是与人与社会隔离的生活意识,对於一些不明了戒的性质而对持戒产生了悔恼与怨怪的人,不禁为他们觉得遗憾,犹如入宝山而空手出的寻宝者。
一般上戒律是拥有两性化的作用,它是一种相互相调的配对步骤。持戒若偏於一方就会滞留不前,就会感觉持戒枯燥乏味。有关这点,就得明了戒律的两个性质。
止持门 (varitta sila):止即禁止,持即莫作及抑制勿动之义。唯对止恶断罪的守持性。
作持门(caritta sila)∶履行当作及释放营运之义。是谓行善积福的运作性。
进言之,佛徒持戒不是出自於畏惧,不是赎罪,更不是许愿。而是於一颗感恩的心持戒,是一种革新与洗涤的修持法。持戒能净化自己的身心,它能引生许多妙胜利益。佛陀称扬持戒功德有以下五种:
能往生善趣:由於心持戒坚固,得心开意解,临终不昏昧,靠持戒的净业下一生可以出世到好地方。
能得大聚财:五戒各有功德分,能全分不毁,即可得俗财与圣财,似如意宝箱,取之不尽。
能得大无畏:持戒有驱恶之用,能使心安理得,於心无挂碍,处於任何场合都不会畏惧退缩。
能得大名节:由於戒行清净,不犯过错,为人钦佩赞,称之廉洁君子,自然赞叹之声会远播不绝。
能得大解脱∶由於恒心持戒,守住本志,外不为境所牵,内不随心所欲,把持的当,自然就会心意豁朗,明心见性。摆脱一切束缚,得大自在。
「戒为无上菩提本」,成佛证道如从商,需要资本。成佛的资本即持戒,故说「善学於戒律」是做人成佛的吉祥法。
持戒的意图
凡夫俗子在谋事上总是心怀种种意图,求这求那的。甚至持戒也是以有所求之心来守持,有者为求个人平安、发财消灾。又或因畏惧,听从他人的摆布去受持一些怪异的规条,甚至要实行极端的苦行来换取持戒的代价。怀此心态持戒的人,即心术不正也,佛教称其人为持染戒者,这是一种由执取邪见而受持的禁取见戒。相反的,若是人怀无欲无求的心去持戒,佛教称之为持净净戒者,这是一种无执取邪见而受持的戒。
持戒的持久时间又分有两种,一为期限之戒。是分间断来受持,时间的长短就依据个人的原素而定。二为终生之戒 (kalapariyanta Sila 期限戒 apanakotika sila 终身戒)。这是尽形寿受持的戒,当中又区分有在家及出家两种。在家戒分为五戒及八戒,以性别上称男众为优婆塞,女众称优婆夷。出家戒分为男众的沙弥戒或比丘戒,女众的式叉摩尼戒,沙弥尼戒及比丘尼戒。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