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于恐惧而做的梦
大部分的梦,都是因为恐惧才有的,生性胆小、害怕、焦急、疑虑心重的人,梦的内容多半是神奇鬼怪、骇人听闻。譬如梦见鬼魅魍魉,或是被猛兽追逐,恶人加害的情形。
(二)由于愤怒而做的梦
喜爱发脾气的人,入梦以后,就会产生沮丧、嫉妒、激动等种种不平的现象,在梦中甚至还与人相骂,大打出手。
(三)由于忧郁而做的梦
先天带有忧郁气质的人,落落寡欢,做的梦常常是失望、气馁、苦闷、愤懑等等无可奈何的奇情异状,这就是把烦恼带到床上的人。
(四)由于快乐而做的梦
乐天派的人,睡着好不容易做了一场梦,做的梦大抵也是得意的事,充满兴奋惊奇,因此睡前应保持好心情,才能做个好梦。
白天我们所背负的烦恼已经够多了。有的人不能放下,还要继续把它带入梦中去温故而知新,实在是太辛苦了。不管是快乐的梦、忧郁的梦、愤怒的梦、恐惧的梦,都不能达到绝对的安眠,「心中无事一床宽」,经常保持一颗无事的心,必能享受没有梦魇的轻宁!
(1)化自他梦
在现实生沽中,你我是绝对不同的个体,但是在梦中可以不分自他、男女、老少,甚至种族、国籍的种种差别,你可以是我,他也可以是你。譬如有人今天听了讲演,回去可能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站在讲台上,对着睽睽众目,高谈阔论了起来。梦见自己能歌善舞,一下子为男,一下子为女,忽而老弱,忽而年幼,各种千变万化,这就是化自为他的梦境。
(2)不觉自身
有人做梦,甚至会梦见自己,指着自己骂道:『你是什么东西?』或是骂自己真懒惰,日上三竿了还赖在床上不肯起身。这种梦就是忘了自己是谁,角色错乱,完全无我了。
(3)不合事实
譬如鸟才有翅膀可以飞行,可是做梦的时候,有的人可能梦到自己身着飞翼,翱翔天际。只有公鸡才会报时,有的人却梦到自己变成一只雄赳赳的公鸡,为人司晨报晓。大致来说幻想型的人,比较容易在梦中把自己超人化、神奇化,满足现实生活里无法实现的一些奇异事情。
(4)不合时空
由北至南,在高速公路上驾车行驶,起码也要四、五个小时的车程,可是在梦中,却可以一蹴而几,跨越时空的限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行走于漫长的旅途,可以自无碍地漫游于时空隧道。这样的梦,通常神通大显,无奇不有。
(5)物体移换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牛、马、猪、羊等动物,或变成另一种东西,譬如有名的庄周梦见自己成为翩翩彩蝶,就是物体移换的梦。
在列子周穆王篇把做梦的内容分成所谓的八征六候,所谓八征指形体上的直接感受验应,也就是:(1)故──由于人情事故的因素而感梦。(2)为──日常作为的经验累积。(3)得──名位得失而成梦。(4)丧──送死之戚而忧悲致梦。(5)哀──情愁哀怨难解而做梦。(6)乐──欢乐可喜而做梦。(7)生──求生欲望的梦。(8) 死──对一切世情放下不执的梦。所谓六候指精神感受上所产生的征候,也就是:(1) 正梦──平常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情形。(2)噩梦──惊噩奇异的梦境。 (3)思梦──特别思念所引起的梦境。 (4)寤梦──清明悟道的梦。 (5)喜梦──喜悦而得的梦境。(6)惧梦──恐怖惧怕的梦。
梦的内容有种种千差万别的变化,综观而言,梦的情节用眼看的动作比较多,用耳听的情形比较少。而年轻人因为精力旺盛,血气方刚;老年人平稳镇定,比较没有思虑,因此年轻人比老年人容易做梦。女人因为较为敏感,容易幻想,因此梦比较多;男人讲究实际,因此梦比女人少。
梦中的情境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分不出你我自他,辨不明是非好坏,没有一定的标准,难断个中的虚实,有时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也是如同梦幻一场吗?
中国古书列子,记载一篇有关梦中得鹿的有趣故事:郑国有一个人因为有要事要到外地办理,清晨一大早起来,天还朦朦亮就出门了,似睡非睡地赶路,途经一处丛林,蓦然发现一株树下站着一只花鹿,一手就把鹿打死了。由于有事在身需要赶路,只好把鹿暂时拦在路旁,等回来时再取。
郑国人办好了事要返回取鹿,哪里里知道心急中走错了方位,找不出原来的路标,他打死的鹿也不翼而飞了。他心里想:「我明明放在这里,怎么不见了呢?」到处仔仔细细再三的寻找,还是找不到鹿的踪迹,他转念一想:莫非自己一早醒来,做了一场大梦,误以为真的得了一头鹿。无可奈何只好回家,并且把离奇的经过一五一十告诉了他的至交好友。
说也奇怪,他的朋友听了他的奇遇记后,当天晚上居然梦到了这头鹿,并且神游到丛林顺利地取回这头鹿。他的妻子为他的因梦得鹿而兴奋不已。更令人惊异的是,郑国人同一天晚上也做了一场梦,梦到那天自己真的打死了一头鹿,只是被自己的朋友攫走了。这人于是气冲冲地跑去朋友家,要索回他的鹿。朋友不肯把鹿交出来,理直气壮地对他说:
『你的鹿已经丢失了,这鹿是我做梦得来的,不能给你。』
两个人,一个要索回,一个硬不,还争执不下,难分难解,原本生死之交的多年好友,为了一头鹿反目成仇,两人就闹到官府讨个公道。法官听了双方的辩词之后,做了非常有趣的判决,法官首先微笑对郑国人说:
『你最初明明打得一头鹿,却说象是梦中情境,难辨真假。等到后来真的做梦,知道鹿被朋友得去了,反倒说鹿真的是你打的。』法官转身对郑国人的朋友说:
『你确实得到了一头鹿,却又说是梦中得鹿,可见你们两人都没有人先得到鹿,既然如此,我就判你们二人,一人各得一半。』
红楼梦有一句话说: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所以梦中的一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亦真亦假,亦假亦真,实在不需要过于执着认真,以梦幻为真,徒然让自己增加苦恼而已。佛教的高僧寒山大师,有一首诗对梦有十分透彻入理的看法,他说:
「昨夜得一梦,梦中一团空,
朝来拟说梦,举头又见空,
为当空是梦,为复梦是空,
相计浮生里,还同一梦中。」
这真是浮生若梦,何须计较的最佳写照!
历代以来有许多的诗人骚客,以梦来比拟人生的蜉蝣若寄、空幻变迁,例如唐朝白居易的诗: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对人生的变化莫测、短暂流离,吟出无奈的感叹。宋朝词人苏东坡也有脍炙人口的诗句: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世事的飘忽不定,真是如同春梦一场、绿波无痕一般,都付于笑谈之中。虽然人生如梦,梦似人生,但是有时如梦的人生也不尽都是苍凉悲凄的伤怀。像:
「林荫满地日正午,梦境流莺时一声。」
的景况,对于倍受现代文明产物噪音骚扰的人们来说,能够被黄莺的啼声惊醒,可以体会诗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雅趣,倒也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
人生虽然如春梦一场,但是梦有时确实能给予人生极大的意义。梦可以满足我们的欲望,增加我们的信心,譬如我们白天工作疲惫之余,偶而做个类似黄梁一梦或者南柯一梦,虽然梦境虚假,倒也享尽了人生的荣华富贵,遍尝生命的酸甜百味。梦能够扩展我们的生活领域,解脱我们的精神缠缚,偶而我们也做个仲夏夜之梦,或是如爱丽丝一般去梦游宇宙三千一番,多么的逍遥自在!或是如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一样,做个富有哲理的梦,去涵孕物我一如的胸怀。
《金刚经》上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的一切万象就像睡梦、水泡、朝露、闪电那样的短促无常,有什么好贪执眷恋的呢?人生苦短如梦,稍纵即逝,如果不知谨慎持握,可能就忽忽过去了。生命脆弱如丝,一呼一吸之间瞬息消灭,如果不能善力发挥,真是可惜人身一场。《维摩诘经》上说:
「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
降服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果。」
尽管是水月道场,终究会幻灭无踪;纵然是空花佛事,转眼烟消云散;不计是镜里魔军,刹那变异生灭,一切有为的人生,但求耕耘播种,不问收获有成,如此,则一切空花水月都是事实,一切降服魔军都会成真,梦中的佛果便唾手可得了。
永嘉大师有一句话说得好: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在梦中我们忽而为天人,忽而牛羊猪马,在六道中生死轮回受苦不已,等到一觉醒来,才发觉原来不过是一场虚惊的幻梦。在我们累劫以来的生命流转里,有时保有人身,有时堕入三恶途,不也是如此的写照吗!从觉悟的圣者来看,人世一切的情欲追逐,不正像一场空虚的梦幻吗?我们如果能够照见生死迷梦的虚假,就能超脱于六趣的轮回,遨游于毕竟空里!
宋楚瑜先生曾经在国立政治大学讲演,最后提到梦对人生的意义,现在我把它节录出来,做为我说梦的主旨,他说:
『人生应该有梦,好的梦想是一种憧憬、一种理想、一种抱负。我们要把梦想建筑在现实的架构上。』
我们人人都应该要有梦、要有梦想,梦想就是一种愿望、一种理想的发动力。有了梦想之后,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脚踏实地,虚怀若谷,步步是信心,步步是毅力,把梦想如愿完成实现,切莫呻吟「人生还如一梦中」,而在迷梦中久睡不醒。祝福大家都有好梦,并且好梦都能成真!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