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几苦?三苦、八苦、五苦

佛学常识 | 作者:宗道法师 [投稿]

宗道法师:人生有几苦?三苦、八苦、五苦

  世界是苦的,这是佛教的基本观念。

  经常有人这么跟我说:“轮回挺好的,这一世做人,下一世做猫,再下一世做狗,不轮回就没有机会了。”

  “地狱也得感受感受,光有乐没有苦也不行,接受磨炼。”说得很轻松,过几天感冒了,“我改变想法了,不去地狱了,感冒都把人折磨得要死。”

  苦是基础,认识到苦了,才谈得上解脱、方法。很多人正是因为感受到苦,才去学佛。如果每天活得很轻松、很快乐,想不到去找一个信仰

  有一句话“富贵学道难”,富贵会刺激快乐的感受,不容易产生信仰。

  还有一句话叫“乐多废道”,太快乐,太享乐,道就废了。

  所以,苦能启觉,苦能够开启觉悟之门。

  每个人心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是否感受到苦,感受苦的多少,也不一样,能走进佛门,多半属于敏感的。

  所以,就看他觉不觉得苦;如果觉得苦,其实离佛就不远,再稍微一引导,就有可能走上信仰这条路;如果他认为很快乐,还是免开尊口吧。

  还有些人也觉得苦,“正因为苦,所以我更要努力奋发向上;因为苦,我就走向佛,那显得我很没出息”,这就是他对快乐还有追求、执著,他认为受这个苦很值,而且觉得经过努力可以主宰,其实是没有主宰性的。

  仔细说来,分类角度不一样,有三苦、八苦、五苦。

1.八苦

  八苦,以具体事相来分: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

  (1)生苦

  生苦,本来生是苦的,但是被记忆抹杀了。

  怀胎的时候,母亲喝热水就跟火烧似的,喝凉水就跟寒冰地狱似的。胎狱,就像一个监狱一样。

  还有一种情况,夺舍,这是特殊的,本来那个房子是人家住的,主人是人家,他很暴力地就把人家给驱赶走了,一下子就把原来的那个神识挤跑了,他去了。

  夺舍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大圣者,这样被夺的那个人也是一种福报,可能就往生了。

  还有一种非常恶但势力特别强大的,被夺的那个人就得继续投胎了。

  出生的时候,因为产道很小,像被大山夹一样,硬挤出来的。出生后风吹过来,就像刀割身体的感觉。

  人生苦不苦,就看每个人来到娑婆世界第一个动作就知道了,都是哭着来、哭着走的,只不过死的时候自己哭不出来了,是别人代我们哭。

  这个世间从生到死,都是苦的。

  (2)老苦

  年轻人永远不知道老苦有多苦,人老了会一不小心从床上摔下来,一摔几个月就下不了床。骨是脆的,一摔就断了,老年人特别容易被摔。

  身体这样,心理上那种其实更苦。

  人到老了,自己的亲儿女都嫌弃。有些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的,好几天后才有人发现,多可怜呐!活得没有尊严,身上的病痛,内心的凄凉。

  活的年纪最大的那个,最感到孤独,过去的朋友一个个离他而去,这是一种孤独的苦。

  (3)病苦

  病苦就跟年纪没关了,有些生下来就得病了,夭折的也多。病有万千种,有的病可以忍受,有的病就很折磨人,身心承受不住了,像癌痛,必须打吗啡,不打就疼得忍不住。

  末法时代人的身体已经不像古代了,“秦汉体格,去时已远”,时间在前进,我们在退化,人的身体、心理、道德、修养一直是在滑坡的,福报也一直在滑坡。

  过去哪有这么多的毒奶?吃的菜、粮食,有这么毒吗?现在看起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但对身心都有害。不仅物质的,精神食粮也是假的。

  学医之后才发现天下人都是病人。不学医,人家跟你聊一聊学习、工作;学医才发现,身边同学、亲戚,哪怕走在街上,突然有个人跟你聊天,都是聊病。不管到了那里,听到的全都是病,每天耳朵里传进去的都是病。而且来问病,其实一观察,病得都不轻啊。很多都不是亚健康,都已经重病了。

  “四大苦空,人命危脆”,人命真的是很危脆,脆得跟玻璃球一样。

  病是一大苦,自古至今,从有人以来就有病,有病就有医生,医生是永远不会失业的职业。

  (4)死苦

  死苦跟病苦不一样,病苦或多或少自己都有体验,死,一个人在一期寿命里只体验一次,体验过之后就over了,就等着下次再体验。

  死,佛说很痛苦,如生龟剥壳,活的龟把壳掰下来;如活牛剥皮,活的牛把它的皮剥下来。更大的是心上的折磨,他不愿意死,不要说人,哪怕是一只小蚂蚁,它都不愿意。热锅上的蚂蚁为什么跑来跑去?它不想死啊。

  趋吉避凶,想活不想死,这是一切生命非常深的执著。

  为什么杀生是重大的业障?因为所杀的对象都不愿意死,违逆了它根本的求生需求,这会积下非常大的怨恨。因为命有什么都有,命没了什么都没了,这种对内心精神上的侵犯非常大,命没都没了。

  死亡很平等,不管秦始皇也好,还是乞丐也好,都是平等的,不在你有多大的权威。为什么像秦始皇、汉武帝,最后都要去求长生不老药?因为世间所有他能得到的,都得到了,得到了还想保持,死亡就意味着什么都保持不了,所以他须要把命延长。

  (5)求不得苦

  这也很普遍,小孩儿想求第一,求好的学校、好的工作、好的另一半,总之一直都在求。求,一定能得吗?不一定能得,取决于福报。

  有一种现象叫吸引力法则,“我求什么就来什么”,实质上就是吸引力。“我求一百万”,如果老释放那个信号,就会把一百万那个现实吸引过来,就是你每天想、每天想,就得到了。这符合佛教心物一元的原理,有心就有愿、有愿就有缘。但是忽略了一件事,这是在没有任何业障的情况下。

  佛的状态就是这样,人为什么到了极乐世界就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也可以说是吸引力法则。我思衣,衣就来了;思食,食就来了。因为那是真空状态,没有任何摩擦力,但是在娑婆世界可不行啊。

  如果业障比较轻,福报比较大的,确实可以思什么得什么,想成功,成功就来了。如果业障重的,想什么,不仅不来,还来反的。想要家庭和乐,结果家破人亡都有可能;想要得一百万,结果被人弄得倾家荡产都有可能;想要身体健康,结果第二天就“换皮”了。

  所谓业障,就是障碍心念发动起来的,你想要得到什么,被业给障住了。我们现在五浊恶世,业障谁也不比谁轻多少,业障都很重,福报很差,所以求不得就非常普遍。

  《红楼梦》把求不得这种苦描绘得很贴切,贾宝玉想跟林黛玉在一起,求啊求,最后求不得。就算是求到了,就不苦了吗?得到了照样苦恼。

  没得到的时候使劲地求,就很焦灼;求到了就怕失去,老惦记着,结果有一天真的失去了,失去之后就有一种心理落差,就苦恼。

  虽然求不得,但是人总是在求。包括我出了家,也是还在求,虽然求的东西不一样,但是也还有求,人活着就有求。别把它太当真,这苦就弱一点。

  也有的人不以为然,那是没真苦过。就像老虎关在笼子里边,我们在笼子外边可以这么逗、那么逗,真把笼子打开,那就要命了。

  (6)怨憎会苦

  不待见的人、讨厌的人、仇人,偏偏让你遇见。

  《红楼梦》里,有一次林黛玉、贾宝玉闹矛盾了,贾母就过来就说了一句话,“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只是男女、夫妻关系,所有的人际关系里,欢喜跟冤家是分不开的。因为无常,关系会转变。当初有多欢喜,冤仇就会有多深。换句话说,不欢喜也不构成冤家,就是因为欢喜才成冤家,冤中有喜,喜中有冤。

  《黄帝阴符经》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施恩给对方,恩是能转成害的。当然,这是凡夫的恩,不是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典型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本来他对她是有恩的,结果眼泪都哭完了,“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不只是男女关系,世间所有的恩都一样,哪怕是父母、子女之间的恩德也一样。

  到最后才发现,还不如一个路人甲、路人乙没关系,没交集的那种不恩、不害,没有恩也没有害,客客气气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的时候都好。初见就是“将得未得、未得将得”的时候,因为不熟悉,对方给自己一个非常大的想像空间,让你期待这种美好。

  出家的时候会念一首偈子,“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断,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人在流转的三界内,是碰到的怨憎会、爱别离这种苦恼让你在六道里轮转吗?其实反了,恰恰是让你感觉到快乐的恩爱,让你在轮转。对一个修道人,这是更难放下的。

  怨憎会,人人想放下,但是“恩爱不能断”,那才是难放下的。

  (7)爱别离苦

  翻开古今文学作品,哪怕是诗歌、散文、词也好,到处都是爱别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太多太多了,爱了又别离了。

  为什么爱别离容易写在文学作品里呢?

  因为文学是表达一种情怀、感情的。人在离别的时候,从里到外、从外到里都是感情,他一定要表达出来,“不平则鸣”。那时候人心是最不平,感情抑郁在心中,一定要发出来。有文字能力的,写成小说、诗歌、散文。几乎所有好的作品都跟这有关系,而且也容易引起共鸣,每个人都有爱别离。

  不觉得这种伤感中有一种美吗?虽然离别很伤心、难过,但有种凄美的感觉,抒发那种又苦又伤又美的感情,文学就是引起这种美感的,离别最容易引发这种美感。

  凡是流传下来的、伟大的小说,多半都是悲剧,喜剧都是给在世人看的,这也说明了“人生是苦”的本质。人生是苦,所以悲,更能探到人生的本质。

  喜剧,像卓别林的,也能流传下来,因为表面是喜的,但是背后是悲的。有部电影叫《美丽人生》,前面看特别高兴,小孩、集中营,多搞笑,结果最后一刹那就让人特别悲伤。这个电影之所以特别,就是在喜的背景下,表达一个特别悲伤的事情,就有力量。

  (8)五阴炽盛

  人生一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障蔽无时无刻不支配着我们的身心,犹如炽火盛燃。

  这是从内容上来分的苦。

2.三苦

  还有一种是从形式上分,从外境跟人心的角度来分:苦苦、坏苦、行苦。

  (1)苦苦

  这件事本身是苦的,作用到身上,也感受到是苦的,这叫苦苦。被人揍了一顿,被人骂了一顿,被人吓了一下,打了一顿,都是苦苦;或者饿了、生病了,都属于苦苦。

  (2)坏苦

  坏苦,就是当下所感受的东西是快乐的,像去爬山,好快乐呀!但是不能老那样,得回来得工作,这样一下子就坏了。而且不用等回来,在那当下就坏了,“下山的时候膝盖开始疼了”,苦乐不是定的,是无常的。

  比如说走路走累了,“好想找个地方歇一下”,给个凳子,坐着歇一会儿吧。歇一个小时还挺舒服的,一个小时特别舒服;让你两个小时不动,三个小时不动,四个小时不动,到第五个小时就不干了;然后到了第二十个小时,你就疯了。

  第一个小时特别舒适的感觉就坏了,不能保持。

  (3)行苦

  行苦,外境不好不坏,没有一个好的境、不好的境、不好不坏的境,但是有一种内心的迁流。像孔子在江边上说的那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这句话是挺悲凉、挺无奈的,想让时光停止,不行,它会一直走。在迁流的过程中,又产生一种无聊、空虚的感受,这种是蛮折磨人的,心无处安住,无处安放。

  鲁迅有个比喻“这无聊像一个大毒蛇一样绕在人身上,使劲的,几乎整个生命都窒息了,我以为我所感受的是无聊”。

3.五苦

  八苦里,如果把生、老、病、死合为一,然后再跟后面四种苦并在一起,就是五苦。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