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 佛学课本 佛光教科书 基础书籍选读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佛教法器 佛学入门须知 佛学的真面目 法苑谈丛 教规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佛学入门简要 高级佛学教本 中级佛学教本 初级佛学教本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第2课丨佛陀为何选择降生于古印度?

佛陀为何选择降生于古印度?

导  读

  10月29日,光孝寺周末讲堂如期举行,恣振法师继续为大众讲说《佛教常识与佛法解脱》。法师介绍了佛陀度化阿难尊者及最初比丘尼的事迹,并详细讲解了佛陀时代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揭示了佛陀为何降生于古印度开展弘化事业。大众闻说,皆法喜充满。

  法师接续上节课的内容,讲述了度化难陀出家及最初比丘尼(佛陀的姨母波阇波提及其带领的众女)的事迹。

六、转法轮(续)

  在迦毗罗卫国时,度姨母波阇波提为最初比丘尼。由此具备了四众弟子。随后逐渐庞大了僧团。佛在摩揭陀国,为国王频婆娑罗王说法,王闻法后,并率诸大众归依佛,便在王舍城大竹园建竹林精舍,奉佛说法。又有舍卫城长者须达(给孤独),建祗树给孤独园精舍,奉佛法化。

  法师开示说,福报不是无限的,当福报享尽的时候,就会堕落到其他地方受苦报。而且如天人等受大福报者,生不起出离心,不愿意修行。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我们生活中的苦难,只要有正见,苦是催我们精进修行的良师。

七、僧团发展的原因

  佛陀反对种姓制,宣扬众生平等说;反对神创说和定命论者,宣扬缘起说和四谛法。主张物资公有,如土地、房舍、果树、用具不可私用,不可出卖,属常住所有。提倡四依住:即常乞食、粪扫衣、树下住、依陈弃药。制定这些,是为除五欲贪著。过着三常(衣、食、住)不足的生活,意在存念无常,勤求出离。

  法师讲解了古印度社会的形成过程,阐述了四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其文化优势,揭示了佛陀选择古印度作为示现成佛、度化众生的缘由。

  四种姓

  婆罗门:人间之神,宗教祭祀权利执行者

  刹帝利:统揽军政,世俗权利执行者。

  吠舍:从事农、牧、工、商。

  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民族。

  雅利安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被称为“再生族”,他们一生所需要做的事情,在吠陀典籍(当时的律法)中有严格的规定,对戒律、苦行、布施等有较好的实践基础,对因果、轮回等佛法内容有一定的相似认知,并且有较好的道德水平,对真理有强烈的追求。他们有成熟的善根,容易接受佛陀的教法。

  再生族四个时期

  梵行期:学习宗教仪式,持戒,信实。

  家住期:经营时间生活,主持家庭祭祀。

  林栖期:隐居山林,修苦行,禅定

  遁世期:乞食为生,居无定所,持五戒

  再生族也需要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努力布施),但并不是所有再生祖严格按照四个时期去实践的。

  祭祀

  祭祀分为两种

  1. 家祭。分为神祭、梵祭、祖先祭、万灵祭、人祭。

  2. 天启祭。有三个主体,祭主、祭官(婆罗门出家人,需德高望重、戒行精严)、三火(家主火、供养火、祖先火)。

  祭祀目的:满足现世一切愿望、死后生天、感谢天神、祛除罪业。

婆罗门

  婆罗门享受很多特权,但是也有很多义务,需要学习典籍、帮助他人。

婆罗门教

四部吠陀

  唐代玄奘大师去到印度求法,了解到婆罗门所学习的四部吠陀典籍,包含的内容有:养生之法;祭祀之法;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医术等。

佛陀为破斥断常二见,对外道说无我法。

  佛陀为破斥断常二见,对外道说无我法。断见者,认为现世有我,死后一无所有;常见者,认为有一个常在的灵魂,死后就换一个躯体延续生命;无我法者,现世没有真实的“我”,也没有命终之后真实常在的灵魂。

佛陀为大众说了五蕴(色、受、想、行、识)非我的妙法。

佛陀为大众说了五蕴(色、受、想、行、识)非我的妙法。

  佛陀为大众说了五蕴(色、受、想、行、识)非我的妙法。

  最后,法师回答大众疑问,开示了吉祥卧及受戒等相关义理。

原标题:周末讲堂丨恣振法师:佛教常识与佛法解脱——佛陀为何选择降生于古印度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广州光孝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