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 佛学课本 佛光教科书 基础书籍选读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佛教法器 佛学入门须知 佛学的真面目 法苑谈丛 教规礼仪 佛门礼仪常识 佛学入门简要 高级佛学教本 中级佛学教本 初级佛学教本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佛教常识与佛法解脱》缘起及内容概要

佛教常识与佛法解脱

导读

  10月15日,光孝寺周末讲堂如期举行,恣振法师为大众讲说《佛教常识与佛法解脱》。法师叙说了讲座主题之缘起,介绍了讲堂所依教材的内容概要,并详细讲说了“佛法僧三宝”中佛宝的重要涵义,令大众对释迦摩尼佛以及佛教的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初学对修学佛法的信心

讲座内容概说

  很欢喜诸位能来到寺院学习佛法,也很欢喜能诸位一起学习佛教的常识,我们一起打好学佛的基础,一起学习进步。

  佛教是一个实证的宗教,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践行所学习到的教法。但是如果我们对佛法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一定会出问题。我们之所以要学习佛教常识,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经典,用佛法指导我们解脱烦恼,获得自在安乐。

  佛法与佛教不同,佛法是佛陀的教法,内容是不变的,只是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佛教则随在传播过程中,依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而产生适应性的变化。比如汉地僧人与斯里兰卡僧人不同,农耕社会的佛教与现代佛教不同。我们在接触僧人,接触佛法的时候,如果发现有一些现象或理论与自己所认知的不同,不要急着下结论,你可能需要观察这些现象背后的因缘,可能需要学习更多的佛法以建立正确的知见,否则你可能会犯下毁谤三宝的罪业。

教材目录

  在《佛教常识与佛法解脱》的课程中,我们选用的教材,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佛法僧三宝

  第二章:佛学之史略

  第三章:五乘教法

  第四章:佛学之宇宙论

  第五章:百法之要略

  第六章:有情之身心

  第七章:业感缘起

  第八章:各宗要略

第一章: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何谓佛

  所谓佛者,梵语佛陀之简称。(梵语,指印度之语言)译言觉者,或智者。即真正圆满觉悟宇宙人生之真相,亦即了悟诸法之事理的一切智人。因众生由无明所覆盖,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不觉,而流转生死。出世圣人,历劫修行,行满果圆,于一 切无明睡眠中,朗然大悟,妙契宇宙之真理,如顽云开,故称觉者。

  觉有正觉、等觉、无上觉三义。

  正觉——正觉简别凡夫不觉和外道的邪觉。

  等觉——等觉即遍觉义,简别二乘圣人。

  无上觉——无上觉简别菩萨,佛悲智行愿皆已究竟圆满,无有过上,无有与之可比, 所以称无上觉者。

  觉有觉察、觉悟二义。

  觉察者,察知烦恼,如人觉贼,对治烦恼障;

  觉悟者,照了诸法,如睡得寤,对治所知障。

觉有觉察、觉悟二义

  觉复有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悟性真常,了惑虚妄,即自觉真理为自觉。

  运无缘慈,度有情众为觉他。

  穷源极底,行满果圆为觉行圆满。

  佛陀的十种功德名号

  1.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2.应供,应受人天供养。

  3.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4.明行足,三明圆满,三业无失。

  5.善逝,自在入于涅槃

  6.世间解,洞达世间一切事理。

  7.无上士,至高无上的智人。

  8.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9.天人师,一切天人之导师。

  10.佛世尊,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第二节、释迦摩尼佛

  一、释名

  释迦,译云能仁,礼让之义,种族之名,印度四姓 (婆罗门,净行者;刹帝利,种王;吠舍,商人; 首陀罗,农人。)中王族所属。牟尼,译名寂默, 智也。意思是大智慧,能成就诸善法,离诸过恶。此名是已出家求解脱时所得名,后世简称释迦,又称释迦文。实名乔达摩悉达多。乔答摩,译云瞿昙, 最胜义;悉达多,译云财吉,或成就义。

  二、出生年代

  《周记异说》

  (公元前1027年——938年)

  “众圣点记”说

  (公元前565——486年)

  “阿育王继位”说

  (N公元前565——486年)

  (B公元前463——384年)

  【N表示南传佛教,B表示北传佛教】

  《菩提伽耶碑记》说

  (公元前560——481年)

  (公元前625——546年)

  三、青少年时代

  佛陀初生时,阿夷相说:若在家者应作转轮圣王,若出家学道必得成佛。国王不想太子出家学道,便召集群臣想方设法令释迦太子退失道心,歌舞伎乐、习文学武及娶妻生子等,皆不能令太子欢乐,释迦太子专精志道,不思欲乐。

青少年时代

青少年时代

  后释迦太子听闻一寄语:

  怨亲平等心,不务于财色;

  所事唯山林,空寂无所营;

  尘想既已息,萧条倚空闲;

  精粗无所择,乞食以资身。

  太子回宫即思惟方便,欲求出家。

  四、出家

  太子既洞观世苦,终于在二月初八日晨,乘白马逾城而去,来到蓝摩国森林,剃除须发,著弊服。同修有憍陈如,跋提、摩诃男、婆湿婆、阿说示。太子初访道于跋伽婆,次访阿逻逻、郁陀罗。彼以非 想非非想处为最上涅槃,因知见非究竟,不得所求 胜法,便舍去,入摩揭陀乌罗叶象头山尼连禅河的 森林里静坐思惟,苦修六年。

  五、成道

  太子勤苦六年,不得解脱,形体消瘦,犹如枯木。悟知苦 行非成道之真因,即从座起,入尼连禅河洗浴。浴毕,接 受牧女苏伽陀的牛奶供养,精神振作。憍陈如等五人见此 事,很感惊怪,以为退转,即便舍去,住在鹿野苑。太子 独至伽耶,于毕钵罗树下,敷座而坐。自誓:“若不成正 觉,终不起此座。” 端坐思惟,降伏三魔军(一欺言宫庭被夺,二魔女淫扰, 三怖兵威胁)。入深妙禅定,思惟真理。于十二月初七日 夜,初夜得宿命通,知往昔诸事;中夜得天眼通,观众生 种类差别;后夜得漏尽通,断诸无明烦恼,皆知世间一切 因缘之理。初八日拂晓,睹明星而豁然大悟,妙契真理, 得无上正真之道。

佛陀成道的启示

  1、老病死无可避免。

  2、正确修行方法。

  佛陀实践了很多外道的修行方法,但是都没有获得解脱。错误的道路不能通向目的地,正确的修行方法才能帮助我们解脱烦恼。

  3、懂得自我反思。

  如果精进修行仍然没有任何改善,应该反思所修学的方法是否正确;遇到任何障碍,都应该先自我反思,而不是指责别人。

原标题:周末讲堂丨恣振法师:佛教常识与佛法解脱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广州光孝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