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佛法的指路明灯——善知识

佛学常识 | 作者:释戒华 [投稿]

二、善知识的种类及德相

  关于善知识的类别,在经论中所说,有各种不同。据智凯大师的《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三种: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从德相来说,又有具八德善知识和具十德善知识。

  (一)、外护善知识

  外护者,泛指僧侣以外的在家人,像族亲、檀越等等,为护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供给僧尼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种种资身财物,来助其安心修行办道,或尽心尽力爱护佛法之弘通等。也就是世人用权力、财富、知识或劳力等,来护持佛教,并能扫除种种障碍,利益传播道业。如佛陀世间时,著名的外护者,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须达长者等;佛陀入灭后,在印度有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戒日王等;在中国有魏孝文帝、梁武帝、唐武则天等,都是著名的护法者。

  出家修学佛法,如果没有外护善知识,想修行证果,那是非常艰难的。所以佛教提倡报四恩,饮水思源,知恩报恩,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为什么呢?若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众生,谁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戚友?故佛在《梵网经》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在这个世间上,每一个人都曾经在不同的角度帮助过我们。我们所穿的衣服,所住的房子,所食的饭菜等等,都是他们付出的辛勤代价,给我们方便。这些都属于外护善知识。《摩诃止观》卷四(下)说:

  “夫外护者,不简白黑,但能营理所须,莫见过,莫触恼,莫称叹,莫汎举,而至损坏。如母养儿,如虎衔子,稠和得识,行道人乃能为耳,是名外护。”

  也就是说,作为外护善知识,他不说你的是非,你所须的一切,他都会尽力帮助,绝对不会触恼你,就像慈母养育儿女一样,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也毫无怨言。

  (二)、同行善知识

  同行者,就是好的同事、同学,或是同参道友。你有病苦的时候,他会设法拔苦;你犯戒时,他会劝你改正;你迷茫时,他会设法为你引路;你成功是坏分子会为你祝福、赞叹、鼓励,希望你俩更上一层楼。在修学佛道上,他能以种种善巧方法来促进你,让你努力精进,早成道业。

  《摩诃止观》卷四下说:“同行者,行随自意,乃安乐行,不必要同伴;但是到方等般舟的修行方法,一定需要好的伴侣,更能互相策发,不会睡眠,也不会散乱,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齐志,像同乘一船。又能够互相恭敬尊重,如视世尊,是名同行善知识。”

  (三)、教授善知识

  教授者,指精通佛法,能够演说般若的法师,能够指示我们正道、非道,以及内外方便通塞防障能够解决;能善巧方便演说一切佛法,使你能够解决生死大事,独立自行化他。经云:“随顺善导学,得见恒沙佛,是名教授善知识。”

  《华严经》卷五十三,则说有十种善知识:“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行诸波罗密善知识;令解脱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得决定辨才善知识;令不著一切世间善知识;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是为十。”

  总之,从开始修行至成佛,教导我们的善知识,是非常多的。我们的父母师长,就是我们的第一善知识。

  (四)、具八德善知识

  学佛的人,亲近善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末法时代,相似善知识,到处都有,如果不说明善知识应具有的德相,便去亲近善知识,对行者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所以,学者寻求善知识时,在未亲近和依止之前,可以尽量观察其有德无德。

  关于德相,在经论中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所说圆满的善友,必须具足八种德相。《瑜伽师地论》二十五卷说:“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1.安住禁戒,即安住具戒,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于所受学的所有学处,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缺无穿,如是名为安住禁戒。

  2.具足多闻,即于如来教法,多所听闻通达,于诸求法者,有多法宣说开示,能令众生得无量信解,精进修行大乘正道。并且在讲说时,于文字义理善巧,于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语言善能通利,意善寻思,见解善能通达,如是名为具足多闻。

  3.能有所证,即能证四禅八定,常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又能证慈悲喜舍,或预流等,六种神通、八解脱等。如是名为能有所证。

  4.性多哀愍,即对于他人有常起悲怜之心,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乐与其乐,乐与猗触,乐与安隐,如是名为性多哀愍。

  5.心无厌倦,即于弟子善能教导,于弟子善知,善能赞叹鼓励,勤行精进,为大众宣说正法,不感到疲倦;如是名为心无厌倦。《菩提道次第略论》云:“断疲厌者,数数宣说,不生疲倦,能忍宣说之难行故。”就是说能详说、中说、略说等等,具不疲倦。

  6.善能堪忍,他骂不报骂,他嗔不报嗔,他打不报打。于诸逼迫苦事,自推己过,以业之成熟为依趣,终不于他发生愤恚。如是虽遭轻凌毁辱,堪能忍受,而其本性都无改变,唯常于彼有情,思为利益。又能于修道时,堪忍寒热饥渴,蚊虻风日等苦;如是名为善能堪忍。

  7.无有怖畏,处大众中,宣说正法时,心里没有怯劣,声无战掉,辨别时没有误失,腋不流汗,身毛不竖,不为诸畏怖之所逼切,如是名为无有怖畏。

  8.语具圆满,即成就极美妙的语言,以显了的语言,容易悟解的语言,众生乐欲听的语言,善于辩才,善于宣说,如是名为语具圆满。

  (五)、具十德善知识

  《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说,具足十德为圆满的善知识。论中说:“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除惑,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除惑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防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此中十德,全为《瑜伽》八德所摄,仅名相开合有差别而已。如寂静、除惑、觉真,可以摄入《瑜伽师地论》八德的能有所证中,这些都是善友的圆满德相。

  如果成就以上所说的圆满德相,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识,值得每一个学佛者的亲近。但是,像这样的善知识,在正法时代,还容易求得到,在末法时代,要想得到一个圆满的善知识,真是极为希有难得。然而,修学佛法,求证无上菩提,不能没有善知识。没有善知识为修行的指导,在修行上很难成就。这应该怎么办?在管种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退而求其次,只要某个善知识,对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处胜过自己,就不妨如法亲近。如《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妙尊趣注法,大辨勇忏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具有全德的善知识,固然最极理想,但若有师不具全德,能有半德,或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功德,还是可以亲近的。如果一德无有,能否亲近呢?这就成问题了。因为按道理来说,我们应该亲近一个胜于自己的善知识,假使依劣于自己的善知识,不但不能使自己精进,反而使自己的智慧退失。《亲友集》云:“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等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由此可见,亲近善知识,选择其德相,还是很重要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