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结构是什么?我们生存的地球,在宇宙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面对茫茫无际的宇宙,人们思考着、探索着。古希腊哲学家首先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处于宇宙中心的球体,其它星球都围绕地球运转。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天文学家伽利略又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其后,天文学家又更进一步发现:天空中的很多星辰同样是太阳一般的恒星,它们分布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按照各自的运行轨道存在着。
佛教对世界结构的认识,既不同于地心说,也不同于日心说,它和现代科学倒是颇有相似之处,当然,其深刻程度又非现代科学所能及。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也是佛教对于世界的基本划分。佛教认为,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围绕着它的,是根据不同层次安立的三界。关于须弥山,现代人有种种猜测,或认为是喜马拉雅山,或认为是太阳系的核心。这些推断我们且不必理会,总之,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除了太阳、月亮,还有众多的星球,这一切所组成的世界,经典里称为小世界。在每一个小世界中,又根据有情的生命层次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什么是欲界呢?顾名思义,生活在这个层次的人,欲望表现得特别强烈。在佛经中,将欲望定义为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从内容上划分,则可分为财、色、名、食、睡五欲,即人类对财物的需求,对异性的需求,对名誉的需求,对饮食的需求,对睡眠的需求。五欲又是建立在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感官的需求之上,我们的眼睛喜欢悦目的色彩,我们的耳朵喜欢动听的声音,我们的鼻根喜欢芬芳的气味,我们的舌头喜欢可口的味道,我们的身体喜欢舒适的感觉。
一般来说,所有的欲望之中,以食、色两种欲望最为强烈,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具体到每个人,由于兴趣不同,对欲望又会有各自的偏重:有人偏重于敛财,将财富的增长视为首要任务;有人偏重于性爱,将感情的交流看作至高享受;有人偏重于名誉,将世人的评价当成人生目标;有人偏重于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人偏重于睡欲,大好光阴,一睡了之。虽然欲望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但作为欲界众生,无一不是沉溺在对欲望的追求和享乐之中。
三界众生又有六道的差别,其中,又以人道为核心。人道之上是天道,天道的生存环境非常优越,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和天人相邻的是阿修罗道,意译非天,他们有天人的福报,但没有天人的德行,并且嗔心炽盛,经常出于对天人的嫉妒而与其发生激战。
和人道共住的众生有两类:即畜生道和鬼道。畜生道是我们最熟悉的,包括形形色色的动物。在我们的世界上,动物的种类非常之多,现存的物种就已五花八门、成千上万,而就地球有限的历史来说,曾经存在但业已灭绝的物种更多达现存数量的一万倍。而佛教所讲的鬼道,以饿鬼为主,此外还有威德的鬼,有下贱的鬼,有寒酸的穷鬼,有多财的富鬼……有的鬼的福报非常大,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内,而那些没有福报的孤魂野鬼,就只能在荒郊野外依附草木生活。
人道之下则是地狱道,大致可分为“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那里的生存环境是无法想象的艰苦,生活于其间的众生,时刻都在经受各种难以忍受的折磨,真是生不如死。八寒地狱的特点是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在我们这个世界根本找不到如此寒冷彻骨的地方,比南极和北极不知要冷多少倍。处在八寒地狱的众生,被冻得浑身起泡,大如莲瓣,一旦身临其境,实在是倍受煎熬。八寒地狱分别为:
1、额部陀,又名额浮陀。罪人因严寒所逼,皮肉泡起。
2、尼剌部陀,又名泥赖浮陀。此处罪人寒苦加剧,所起之泡即刻拆裂。
3、额哳吒,又名阿吒吒。此处寒苦更甚,口不能言,于舌中吒吒作声。
4、嚯嚯婆,又作阿波波。此处罪人寒苦至舌僵,唯于喉中作嚯嚯之声。
5、虎虎婆,亦是因寒冷而发出之异声。
6、优钵罗,译为青莲花。此处罪人皮肉受冻开裂,色如青莲。
7、钵特摩,又作波头摩,译为红莲花。此处罪人皮肉受冻开裂,色如红莲。
8、摩诃钵特摩,译为大红莲花。此地寒苦至极,罪人皮肉冻裂,如大红莲花一般。
八寒地狱以外,还有八热地狱,处于其间的罪人终日在极度高温中饱受各种刑罚之苦,千生千死,万生万死。八热地狱分别为:
1、等活狱,罪人依次遭受各种刑具加害,闷绝倒地后再次复苏,继续受苦。
2、黑绳狱,罪人被狱卒以黑绳在身上分割,再以刀斧或斩或锯。
3、众合狱,罪人被狱卒逼入铁山之间,然后铁山合拢,将罪人挤压至七窍流血。
4、号叫狱,罪人寻求房舍入铁屋中,屋内火起,将他们烧得发出惨叫。
5、大号叫狱,情况与号叫狱相似,只是有二层铁屋,有情受苦更惨。
6、烧热狱,狱卒将罪人置于烧热的铁板上,再以大铁钉由下贯穿全身,使受刑之人七窍及毛孔遍布火焰。
7、极烧热狱,狱卒以三股叉从罪人下身贯入,至两手及顶门而出。再以铁叶将罪人包裹后丢入沸腾的热锅中煎煮,骨肉分离后将骨骼捞出,待皮肉复原,复又煎煮如前。
8、无间狱,处于此地的罪人极为悲惨,其所遭受的酷刑主要有三种:
(1)火焰从东方扑面而来,罪人站于铁地之上,其余三方之火依次而来,四维上下只有熊熊大火及火中传出的惨叫之声;
(2)在铁箕中装满烧热的铁炭,将罪人放入一起簸颠,再置于热铁地上,令其登热铁山,上下反复不休;
(3)将罪人之舌拔出,以铁钉绷于铁板之上,又用铁钳撬开其口,将热铁丸置入,并灌以熔化的铁水,从口、喉、五脏至下身流出,所经之处无不溃烂。
地狱众生就是由于往昔所造作的恶业,在无量无边的痛苦中绝望地挣扎。
尽管所处环境不同,各自福报不同,但欲界众生都没有脱离欲望的左右,只是在表现形式和强烈程度上有种种区别,从人间到他化自在天,层次越高欲望就越淡薄。以淫欲为例,天人和凡人就不尽相同。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人还没有脱离凡人的形式;但夜摩天的天人,欲望就相对淡薄,只需拥抱就能得到满足;到兜率天,只要拉拉手就会得到满足;而到化乐天就更简单,相视一笑即可;到最高一重他化自在天,甚至连笑都是多余,彼此只要看一眼,欲望就会得到满足。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身处欲界,还是会有欲望的困扰。
什么是色界呢?色界的“色”不是颜色,也不是女色,而是代表着物质。佛法认为,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显色,即颜色;一是形色,即形状。任何物质现象都是通过显色与形色两个渠道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在佛法中将物质现象定名为“色”。
色界天在六欲天之上,欲界天享受的是物欲的快乐,而色界天享受的则是禅悦的快乐。前者是物质的,后者是精神的,相应的,抵达欲界天和色界天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能够布施并受持五戒十善,将自己拥有的钱财、掌握的技术、具有的能力施舍给他人,再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德行,就可以升到欲界天;而要到色界天,仅仅布施或受持五戒十善就不够了,还必须修习禅定,只有具备禅定的基础,才能继续上升到层次更高的色界天。
据禅定境界的不同,色界天又分为四禅十七重天。即初禅三重天,二禅三重天,三禅三重天,四禅八重天,由禅定的境界决定其在色界天的层次。三界中最高的一界就是无色界,无色界是纯精神生活的世界,它是通过修四种空定而获得的果报: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色界天的四禅加上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值得注意的是,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在佛世时,印度的许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那么,佛教的四禅八定与外道又有什么不同呢?外道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四禅八定证入涅槃。所以,在他们认为修行人要突破三道界限:首先要突破欲界;其次要突破天魔的世界;最后才能进入大梵天的境界得到解脱。还有一种外道则认为,只有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才是最终的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修行之初,也曾跟随外道修习四禅八定。但佛陀以自身的实践认识到,四禅八定并不是真正的涅槃,它仅仅是证得解脱的基础。所以,佛陀要我们“观三界如火宅”,因为三界之内仍有生死和轮回。
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概念。那么,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呢?三界内,欲界与色界的初禅天合为一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则以这个小世界为基本单位来计算,一千个小世界合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为一大千世界。
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称三千大千世界。如此,再以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单位,作为一尊佛陀教化的区域:如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娑婆世界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西方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教主;东方琉璃世界则以药师佛为教主。
现在,我们再来具体计算一下三千大千世界的面积。每一小世界就是一个太阳系,一小千世界是一千个太阳系;由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中千世界,等于是一百万个太阳系;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大千世界,即十亿个太阳系。
虽然三千大千世界已大得惊人,但它并不能代表整个宇宙,事实上,它在宇宙中就象砂粒一样渺小。整个宇宙又有多大呢?佛经中是以十方微尘世界来说明。十方是指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上、下,散发于其间的微尘是无量无边的,而在这十方世界里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如微尘那么数不胜数,这在佛教的很多经典中都有说明。
如《阿弥陀经》中所介绍的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就在距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之遥的地方;在鸠摩罗什翻译的三十卷《摩诃般若经》里,佛说摩诃般若大法时所放的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数世界;又如《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示病,佛遣文殊师利及众比丘前去慰问,及至维摩诘家中,舍利弗发现屋内空无一物,连坐位都没有,正在疑惑之间,维摩诘知其心意,便问文殊师利菩萨道:“您已游历无量佛土,觉得哪一佛国的椅子最好?”文殊师利答说,“依我看,从我们这个东方世界过去,经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世界,其佛为须弥灯佛,那个世界的椅子皆是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美妙无比。”维摩诘闻言,随即运用神通将那里的椅子搬来让比丘们落坐。到了用餐的时间,维摩诘又于定中观察,发现从我们这个世界过去,经四十二恒河沙佛世界,有国土名香积国,那里的饭特别香,且能够开发智慧,于是又运用神通到那里取了一大钵饭来。这都说明,在我们所处的宇宙间,世界数量之多不可穷尽。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不得不放弃几千年来的妄自尊大,放弃自以为是的“地心说”和“日心说”,也使人类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我们的故乡地球乃至太阳系决非宇宙的中心,与宇宙间无穷的未知部分相比,它们不过是一颗小小的砂粒。但科学对无限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它所能告诉我们的只是:宇宙具有潜在的无限性。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小世界是有量有边的,而十方微尘数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却是无边无际的。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