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佛学常识 | 作者:林克智 [投稿]

林克智: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六度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既可普度众生,培养高尚的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

(一)布施度:

  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菩萨利益众生,应以檀那为先,所谓“未成佛道,先结法缘”。布施有三种,即:

  (1)财施,即是以饮食、衣服、金钱、财物乃至自己身命一切内外之财,施与所需要的众生。如释迦世尊昔日“代鸽喂鹰”、“舍身饲虎”,就是资助众生身命;

  (2)法施,就是将自己从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学得世出世法,耐心为人解说,从世间学问的教育,到出世佛道的传布,都是法供养。《法华经》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故《金刚经》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3)无畏施,指对遭受危难的人,解除其恐怖和不安的心理,使得无畏,这就是无畏布施。例如观世音菩萨的寻声救苦故号为施无畏者。他人因事苦闷,丧失信心时,我们鼓舞起他继续上进之心,也是属于无畏施。

  一切人都可以随分随力而行布施,有钱者可以出钱,有力者可以出力,无钱又无力气者,如见他人行善,心生欢喜亦是随喜功德,如此做去,就能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二)持戒度:

  梵语尸罗,汉译为戒。持是持守不犯,对于人天乘的五戒、十善等戒,上文已有述及,这些戒不仅仅是佛教的戒律,同时也是做一个好人的根本道德。实施戒律,除依条文执行外,在内心上的境界,还须逐步提高,此即是净化人心。

  菩萨戒有三聚之分,这是思想境界上的差别,即是:

  (1)摄律仪戒:这是释迦世尊为防非而制定的律法和仪则,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其重点在于止恶防非;

  (2)摄善法戒:重在修习世间五戒、十善之法和三学、六度等出世间善法;

  (3)饶益有情戒:指以利益一切众生之事为戒,重在利益他人。佛弟子不利己而利人,这不是人心的进一步净化吗?菩萨戒就是重在饶益有情的。

  学佛的人对于戒律是十分的注重的,因为持戒者三业清净,能使三业清净则可去除恶业,得到解脱。释迦世尊曾说过:“佛在世间,以佛为师,佛不在时,以戒为师”,可见其重要性了。

(三)忍辱度:

  梵语羼提,汉译忍辱。就是内心能以安忍外所属境界,包括受人之瞋骂、打害而心不生瞋恼,对人于己种种恭敬、慕养之顺境,心不骄逸;安受世间寒热、风雨、饥渴、衰老、病死诸苦而菩提心不退。

  佛教中的忍辱是一种内刚外柔的忍,并不是懦弱可欺,也不是胆小屈服。因为在修行的道路上常会碰到各种挫折,如果你没有忍辱的功夫,则很容易在中途萌发退心,故佛教的忍辱是为了成全大我,是为成就道业、普度众生所修的功夫,是对治嗔恚之毒的有效方法。如能忍辱,对人的辱骂、讽刺,就会练就不生气、不报复;对人的赞叹亦不欢喜,而认为这些事是我本来就应该做的。能这样,就可一心修习善行了。

(四)精进度:

  是梵语毗离耶的汉译,精是心无恶杂,进是前进而不懈怠。我们佛教的修行真可谓任重道远,若是一味忍辱,则可能被人讥为消极,故须抖擞精神,披精进甲,而勇往直前。“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故我们佛子要行一切善,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行菩萨行,就是为利乐有情而精进。精进能去懈怠,得不退转,早成佛道。

  因精进故,释迦世尊超越九劫,于弥勒前,先成佛道。历代祖师亦是如此,迦叶尊者头陀苦行,至年老仍不舍弃;胁尊者八十出家而发誓言:“不通三藏,不得三昧,终不以胁着席”。结果三年即成所愿。以上所说的,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学佛者做世间事业时,同样需要精进,绝不会有轻易得来的事业成就,故精进是世出世法的必修之行。

(五)禅定度:

  梵语禅那,意译为静虑,是“心住一境,正审思虑”的意思。若能心止一境思维研修,则得三昧,故名“禅定”。佛教的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和出世间上上禅。就人世事业来说,因人定是开发智慧的前导,如人修习禅定,则有能力持镇定,遇事能沉着应付,智慧也可随着开发。在日本有些企业在招收新员工时,把在寺院中修习过禅定作为选才项目之一,这是有其深远含义的。

(六)般若度:

  般若是梵语,勉强可译成汉语的“智慧”,它是指“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不会发生偏差的智慧,故通常不译,直称“般若”。智慧能断愚痴,因修般若,可以观照而证实智,则得大觉悟而究竟成佛。而用实智施用权智,则能出善巧方便而广度众生。

  上面我们约略说了菩萨必须修习的六度,能修六度的人,我们认为是高尚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布施可以对治悭贪,培养仁爱之心;持戒能使我们宽容、谦让的美德;精进能防懈怠;禅定可以清醒思路,开发智慧;般若则能运用理智,明晰事理,正确判断。因此,我们所主张的依六度去修习,是培养高尚品格的保证。

  摘自: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