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很多东西来源于古印度教。古印度教徒曾以为在宇宙间有一座高山,名叫须弥山。佛教发展了这种西想象,认为在山腰有四大天王神,在山顶有三十三天神,在山顶凌空处更有各种天宫天神。
文献记载,须弥山四周有七大海、七大山,顺次围绕。全山由风轮、水轮、金轮三层支撑。须弥山是固定不动的,日月星辰都在此山四周围绕。须弥山的最外层海水中,有东南西北四大洲,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拘罗洲。近代一些教徒发展了这种说法。认为南瞻部洲就是地球。
唐卡中,四周是大海,每一重海间一重山,至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的四方就是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拘罗洲,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周、六欲天、至无色界四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其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须弥山安住于十字杵地轮之上。似一四面型的山,地步有四个方形阶梯,上面是方形的顶、越上越宽广。四大天王居山腰四面。
忉利天在须弥山山顶,又称三十三天,因为它有三十三个天宫,即四面各有四个天,中间有一个天宫,共三十三天,中间的天宫叫帝释天,是帝释居住的天宫,“帝释”,一些大德认为就是我们俗称的玉皇大帝。佛就是在帝释天宫的善法堂讲法的。
帝释天,又称“帝释”、“天帝释”,亦做帝释尊天,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既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因陀罗,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称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后来皈依佛教,就成了世尊释迦牟尼的主要护法之一,地位比原来低了许多。他的形象一般为天人型,乘白象,右手拿三钴杵,左手放于胯上。
关于这个的版本很多,我就说说中国佛教的版本,摘自《中国佛教基础知识》。
天众:即各位天神,也就是各天的天主,帝释天也是天众的一员,天众的地位非常高。
龙众:就是蹲在海里的那种长蛇龙啦,龙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大家都知道,所以八部众是以天众和龙众为首,称天龙八部。
夜叉:这玩意是恶鬼,虫子的理解,就是属于那种力敏双全,脑袋聪明,而且还会潜行,是黑夜里的霸主,属于全方位发展型选手。
乾闼婆:侍奉帝释天的司乐之神,以音乐歌舞赞美如来,宣传佛教。
阿修罗:凶神一窝,不是虫子对阿修罗有意见,非要把他写成小白,而是因为神话中这种东西的确除了皮厚之外没啥优点,小白的离谱。
迦楼罗:一种巨大的金翅鸟,是蛇类的天敌。迦楼罗王的名字是正音。
紧那罗:歌神,这东西头上有独角。
摩睺罗迦:大蟒神,估计这家伙见了迦楼罗就跑吧……
乾闼婆:华言香阴。谓不啖酒肉。唯香资阴。
毗舍阇:华言啖精气。谓其啖人精气及五谷之精气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鸠槃茶:华言瓮形。以其阴似瓮故。即厌魅鬼也。
薜荔多:华言饿鬼。以其长劫不闻奖水之名故也。
诸龙:龙众。谓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也。
富单那:华言臭饿鬼。是主热病鬼也。
夜叉:华言勇健。有三种。一地夜叉。二虚空夜叉。三天夜叉也。
罗刹:华言速疾鬼。又云可畏。以其暴恶可畏故也。
四大天王传入中国后神明虽同但性质已完全改变,变成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尊神。其中无畏天王更名为持国天王,本来象征智慧,现代表“风”﹔灭怖畏天王更名为增长天王,本来意味着谐乐众生,现代表“调”﹔虽胜天王更名为广目天王,本来意味着覆护众生,现代表“雨”﹔除怖畏天王更名为多闻天王,本来意味着救援众生,现代表“顺”。
四大天王造型及所持法器,说法颇不一致,各大庙门亦不相同。中国大陆有谓:东方持国天王,着白色,托琵琶;南方增长天王,着青色,执剑;西方广目天王,着红色,握蛇;北方多闻天王,着绿色,掌伞。四人均作胡貌梵相,铠甲介胄。
明王最为人知最流行的是五大明王。在新、旧两译的《仁王经》中,出现了五大明王的名称。他们是:
(1)不动明王:他是明王之中最重要的尊格,被称为不动尊或无动尊,与观音和地藏菩萨并列,成为民间佛像的三大主尊。不动明王居于五大明王中心位置,亦即居于首位,另四尊明王围绕在他身边。不动明王和大日如来关系密切,被视为大日如来的化身或使者。西藏大多数不动明王的造像都是三头六臂或一面八臂的忿怒尊,右手拿剑,左手握罗索,而且多是坐像,少有立像,是沿袭了印度教的忿怒尊的湿婆神的信仰。
(2)降三世明王:第二位是东方的降三明王,意为“降服三个世界”,他经常和不动明王并列成一对出现,是密宗名第二的金刚萨多。降三世明王也是由印度教的忿怒尊湿婆神演变出来,其造像多是三头六臂或一面八臂的恐惧模样,其额头中央有湿婆神特征的第三只眼睛,身上穿着虎皮裙,两足之下分别踩着相当于湿婆神的大自在人及其明妃乌摩,表示自己比模仿对象更强有力。降三世明王两手的小指在胸前勾合结成降三世印,表示降伏过去、现在、未来与佛教为敌的一切障碍。
(3)军荼利明王:第三位是南方的军荼利明王,意为“盘绕的东西”。由图像来看,军荼利明王身体各部,都戴着蛇的装饰物。军荼又意为“拙火”,乃是象蛇一样沉睡于身体海底轮之灵热。军荼利明王又和不死妙药“甘露”的信仰有密切关系,故军荼利明王亦称为甘露军荼利明王。
军荼利明王的造像,通常是一面八臂,左足稍稍上举,做出踏空的姿态,而中央的左右两手各自伸直食、中、无名指,然后再用大拇指掐住小指,将两手在胸前交叉,这种威吓对方的印相,是军荼利明王的代表姿态,其余的手,分别拿着金刚杵、宝轮、三叉戟等法具,表示以他强大的力量祛除种种障碍。
(4)大威德明王:第四位是西方的大威德明王,意为“具有大威力德性”。他被视为文殊菩萨的眷属或化身。大威德明王的一项特性,是他一定骑着水牛,这是反应原始社会所谓魔神征服水牛的神话。大威德明王的造像多是六面、六臂、六足的姿态,因此,又此,又有“六足尊”之称。他的六只手所握持的东西是剑、戟、棒、索、弓、箭。但演变到最后,大威德明王竟然是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的形态,同时脸部成为牛面。
(5)金刚夜叉明王:这是五大明王中的最后一位,也是五大明王中唯一拥有“金刚”的称号的一位,与拥有古老历史的其他明王比较,金刚夜叉明王似乎是后来才出现的尊格。
金刚夜叉明王的造像的特色,是他脸上的五只眼睛,有两对是两只眼睛左右上下并排,然后在额头中央,再放置第五只眼睛。五只眼和三张脸,使人有恐怖之感。除此之外,金刚夜叉明王将左脚举高,摆出了丁字形站立的姿势也很特别。他的左右第一只手,分别握着金刚铃和金刚杵,显示他是金刚界体系的尊格。
阎王是梵文的音译,也叫‘阎罗王‘、‘阎魔王‘、‘阎罗‘,意译为‘缚‘,缚有罪之人也。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这一说法,称阎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据《问地狱经》载,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众共同立誓,共治地狱罪人。十八臣就是后来的十八地狱之小王,百万之众即后来地狱的众多狱卒。阎王所住的宫殿位于阎浮提洲南二铁城山外,纵广六千由旬。
另据《禁度三味经》,阎王治下有五官,鲜官禁杀,水官禁盗,铁官禁淫,土官禁二舌,天官禁酒。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说:‘梵音阎魔,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报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
阎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中国佛教中,又有十殿阎罗之说。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阎王。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诞辰【七月三十日】。十殿阎君诸神。合掌拜祝。菩萨大发慈悲曰:我欲超度众生。每逢此夕降谕。将诸鬼犯各罪分别赦宥或减等。放令往生六道。奈因为善者少。作恶者多。我视阴司所设刑罚甚惨。当令细细较核。如有犯过能悔。在阳世曾转劝一二善事者。从宽量减抵免。是时十殿阎君会议。
凡人在阳世。自幼存心行善者。至寿终应得引登仙道。功过两平者。命终免入三途受苦。即令脱生人道。遂了恩义宿缘。善少恶多者。勾入诸狱受苦。仍今往生人道。分别贵贱寿夭疾废。再试心性。增善者转生福地。多孽者复差厉鬼。摄入诸狱受苦。再令极贫极贱极苦之处。生受灾殃。死归地狱沉沦。所以不忠不孝。妄自轻生。任性好杀。多伤物命。不信因果。谬云。人死则精气散尽。丢下皮囊。无身何苦。只有活人受罪。那见死鬼带枷。死了是死了。都皆不得知的了。
世人殊不知身落空亡。魂魄终在。生前所作种种之恶。死后必有种种之报。凡遗害耸误后世者。现皆永禁无间等狱受苦。无如世人虽见历代三教各训。皆以为泛常虚语。均负慈恩。在生执迷。故犯百无一改。是以立法加严。添设刑罚。
今菩萨慧眼观之。垂慈复谕。理合遵奉酌议。阳世壮病衰老。男妇往昔作恶。如肯发心于菩萨。及吾等降生之辰。斋戒立誓。忏悔。从今改过不犯。或竭力作一善事者。气绝勾至阴司。准免受苦一重。除为臣而不忠。为子而不孝。与自尽横死。及阴谋诡谲欲害好人。致遭雷击。命丧水火虎狼蛇毒者。分别加罪。押交诸狱。逐层较查功德深浅。量减各苦劫数。以偿善报。汇集世人。阳间所犯事项。至阴司该入何狱受刑。注明浅显男女易知之言。呈览。俟有德行者还阳。普传天下。菩萨观之称善。即于八月初三日。率同十王诸神。奏达上天。
十殿阎罗王分别是:
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入世间,男转为女,女转为男。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
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二殿,加刑发狱。
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诞辰,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满转解第四殿。
第四殿,五官王吕,二月十八日诞辰,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第五殿,阎罗天子包,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包公即善于用铡刀),受苦满日,另发别殿。
第六殿,六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狱。忤逆不孝者,被两小鬼用锯分尸。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铁锥打、火烧舌之刑罚。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七殿,再查有无别恶。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又,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
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
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
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