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是梵语,这两个字原本是‘kas!a^ya’,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
‘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的一些原因和含义的。第一:印虔地点处于热带,人们多著白衣。佛教为了僧俗有别,所以规定衣服染色。第二:白色俗装,比较亮丽;法衣坏色,不求美艳。第三:割截缝制,能以杜防典卖,且无法移作他用。第四:染污杂碎,能除爱美心理。第五:割截染坏,可息盗贼夺衣之念。
‘袈裟’虽然是以‘色’立名,但是它的颜色如何,却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我们且把其中的基本的、主要的说法,介绍如下:
四分律第十六说:有三种坏色:或青、或黑、或木兰色,可随意染。十诵律第十五说:或青、或泥、或茜,三种坏色。
另据五分律第九、磨诃僧祇律第十八、毗尼母经第八、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八、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九、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也都说是三种坏色。三种色是:青色、黑色(或作‘泥巴、皂色’)、木兰色(或作‘茜色、栈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这三种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
所谓‘坏色’,有一种解释说:‘青、黑、木兰’皆属‘坏色’。比丘著其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又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黑、木兰’混浊一起,才能算是‘坏色’。更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等五色混合一起,才算是‘坏色’。—如法藏大师梵网经菩萨戒本疏说:‘“袈裟”此云“不正色”。谓将青等五色,相互混合,染成不正之色,名为“坏色”’。
另据毗尼母经第八说:‘诸比丘衣色脱褪,佛听用十种色染:一者泥、二者陀婆树皮、三者婆陀树皮、四者非草、五者乾陀、六者胡桃根、七者阿摩勒果、八者法陀树皮、九者施设婆树皮、十者种种杂和之色’。
关于‘袈裟’的颜色问题,还有一些阐述,不过一时无法作更多的介绍了。总而言之:佛制‘袈裟’染色,主要用意在于‘毁其形好,僧俗有别’。如梵网经卷下说:‘无论在何国土,比丘服饰,必须与其国人俗服有别’。
裁制‘袈裟’用的材料,叫做‘衣体’或‘衣材’。关于这一项,佛制也有一些规定。据善见律毗婆沙第十四所举示的,有‘驱磨、古贝、句赊耶、钦婆罗、娑那、婆兴伽’等六种材料。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所举示的,有‘劫贝、刍摩、憍絺耶、毳、赤麻、白麻’等六种材料。磨诃僧祇律第二十八所举示的,有‘钦婆罗、劫贝、刍摩、俱舍耶、舍那、麻、牟提’等七种材料。更据四分律第三十九所举示的,有‘拘舍、劫贝、钦跋罗、刍摩、叉摩、舍冕、麻、翅夷罗、拘摄罗、嚫罗钵尼’等十种材料。
另外在十住毗婆沙论第十六及四分律第三十九曾经提到过‘粪扫衣’之名,这种衣服,在阿含部藏经说:它是从旷野间拾取包裹尸体用过的布块,或是其他破旧布缕,洗净之后缝合而成的。
‘袈裟’的种类,主要的凡有三种,它们是‘五衣、七衣、大衣’,点称为‘三衣’。现在把它们分别介绍于下:
一、‘五衣’:‘五衣’梵语‘安陀会’,义译为‘中著衣’。此衣是用五条布料,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语‘郁多罗僧’,义译为‘上衣’。此衣是用七条布料,每条两长一短做成,共计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语‘僧伽黎’,义译为‘众聚时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四长一短。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共计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处:—‘五衣’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不过在我国来说,僧尼们在工作时,都穿著国式的裤袄,并未著用‘五衣’。‘七衣’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大衣’是说法、论辩、羯磨,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三衣’的缝裂方法,据磨诃僧祇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说: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用两层三层四层合并缝制。
原始的‘袈裟’,本来是没有装配‘衣钩’的。据四分律第四十说:‘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舍(俗人家),深恐风吹袈裟,脱肩落地’。由于这一因缘,佛才听许诸比丘们,在左肩胸前袈裟领边,穿钉钩纽,以便系牢袈裟。后来才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如意’形的‘衣钩、衣环’。
‘三衣’的穿著,必须绕身三匝。并且可以视乎天气的冷热,随穿一件、两件、三件。如果夜里太冷,也可以把‘大衣’盖在身上。又五分律说:‘佛言:若出村入村,若草木钩衣破、风土污坌入叶中(叶即衣相),或日曝坏衣色,听为护衣故,聚落外翻著袈裟。若衣易坏,听颠倒著衣,上下安钩纽’。
‘三衣’之外,还有一种叫做‘金襕袈裟’或‘金缕衣’的;这种‘袈裟’实际上就是‘大衣’的一种。不过它的质料珍贵,是用金缕织成的。这种‘金缕衣’的来历,说法不一。据禅林象器笺‘服章门’引中阿含经说:‘金缕衣’是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献给佛的‘袈裟’。另据菩萨璎珞经说:‘金缕衣’是用天人福盖献给佛八万四千金缕,所织成的‘袈裟’。
以上所介绍的种种‘袈裟’,都是出家僧尼们所著用的‘法衣’。除了那些之外,还有一种叫做‘缦衣’的‘法衣’。这种‘法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它是给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尼)’,和受过‘在家戒’的男女居士们著用的。因为他们都还没有受过出家‘大戒’,不堪‘为世福田’。所以他们著用的‘缦衣’,不能裁缝‘田相’。又沙弥辈不谙割截制衣法,所以且著「缦衣’。
再者:搭衣、抽衣(穿脱袈裟)、捧持、折迭,也有一定的制式,同时还得诵持‘偈咒’。这些仪轨,在佛教仪式须知第三章(搭持衣具仪式)里,都有很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多叙述了。
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有关于‘袈裟’的传统规制。佛教东来以后,由于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变迁,‘袈裟’的原本形象,已经有些破坏!现在的‘袈裟’:幅面已经缩小,质料日趋浮华;著用时也只是绕身一匝、披搭肩上便是了。
最后还须要向大家提示的一点,那就是‘袈裟’的功德。—据戒坛经说:‘五衣表断贪,净身业也。七衣表断嗔,净口业也。大衣田相,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并表断痴,净意业也’。又据悲华经说:‘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成佛时,袈裟有五种功德。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记。二者:天龙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者:若众生共相违背,含袈裟力,寻生悲心。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摘自释氏要览)
另据大般涅槃经说……‘龙得袈裟,各戴少分,即免金翅鸟之难’。地藏十轮经说:‘有一犯人,被判绑缚弃置旷野之间。头顶袈裟指许,得免鬼魅之难’。又经云:‘有一猕猴,趁僧不在,戏著袈裟;欢喜跳跃,失足堕谷,命终得生天上。后九十劫,得出世道’。阿含经说:‘破旧袈裟,不堪更用,悬于旷野山林;人畜鸟兽,若有见者,得种福善’。
‘袈裟’乃佛教之标帜,是圣人之表式,它的功德善利,岂是寻常可比?不怪清主顺冶皇帝赞叹它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