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杖(梵名khakkara),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译作吃弃罗、吃吉罗、隙弃罗;又称有声杖、声杖、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杖。
关于锡杖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是为了比丘托钵时,不惊吓到施主家所为:“苾刍乞食人人家,做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佛言:‘应作锡杖。’比丘不解,佛言:‘杖头安环,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做声而为警觉。……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
其形状分三部分,上部即杖头,由锡、铁等金属制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摇动时,会发出锡锡声。中部为木制;下部或为饽、鐏、铁等金属所造,或为牙、角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说:“西方所持锡杖,头上惟有一股铁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锌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细随时。高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环或圆或扁,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
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洛阳伽蓝记》卷五所载,北印度那揭罗曷国存有佛陀所持的锡杖,其长丈余,以白铁作环,旃檀为笥,盛于宝筒中。我国唐代有通身皆铁质,杖头安四股者,然义净以其为并非本制。日本现今则有二股六环、四股十二环等类,且大环中心饰有宝珠、五轮塔、佛像等。
和锡杖类似的器具,还有拄杖。拄杖系用稍粗树枝削成,拄杖的由来,是因为有老比丘登山跌倒,佛陀即允许比丘蓄拄杖。
根据《毗奈耶杂事》中说:“佛在鹫峰山,有老比丘登山上下,脚跌倒地。佛言:‘应蓄拄杖。’闻佛许已,六众即便以金银杂彩等物雕饰其杖,俗旅嫌贱。比丘白佛,佛言:‘比丘有二种缘应蓄拄杖:一为老瘦无力,二为病苦婴身。”’这是说佛陀允许用拄杖后,许多不明白佛陀用意的弟子,就以金银等物巧妙装饰拄杖,遭致世俗讥嫌,而禀白佛陀,于是佛陀又规定,只有年老和生病的比丘才能使用拄杖。
《祖庭事苑》中说:“正如今禅家游山拄杖,或乘危涉险,为扶力故,以杖尾细怯,遂存小枝许,串常汞者是也。”
若在“拄杖”下端的二尺处,留一小枝,缠绕杖身,方便于涉水时,探测深浅。这种用杖,就叫做“探水”。
拄杖是禅师常用的随身之物,许多禅师因为方便,随手拈来,开悟了不少禅众。
禅门中最初使用拄杖打弟子的是六祖慧能。在《高僧传》卷四中记载:
西京菏泽神会禅师者,襄阳人也,姓高氏。年十四为沙弥,谒六祖。祖曰:“初识远来大艰辛,将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师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便以杖打。
禅宗的棒喝即是以德山棒、临济喝合称。其中德山禅师便是以使用拄杖闻名,故号称德山棒。
在《高僧传》中记载:德山禅师寻常遇僧参,多以拄杖打,临济闻之,遣侍者来参,教合:“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当胸一拄。”侍者到,方礼拜,师乃打,侍者接得拄杖与一拄,师归方丈。侍者回举似临济,济云:“从来疑遮个汉。”
可见拄杖在禅门中也常被作为禅师悟入学人的工具。
戒刀(梵名s/astraka),比丘所持的十八物之一,用于裁衣、剃发、剪爪等的刀子。
《僧史略》中说:“及持澡罐、漉囊、锡杖、戒刀、斧子、针筒,此皆为道具也。”
由于系戒律所听许,故称戒刀。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所载,佛在室罗伐城时,有比丘欲裁三衣,便以手撕裂,损坏衣财。佛乃听许用刀子。但因六众以杂宝装饰,佛陀便规定用钝铁作刀,且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大的长六指,小的长四指,中的介于二者之间。形状则有弯曲如鸟羽、及似鸡翎而不尖直二种。
《祖庭事苑》中说:“戒刀,《根本杂事》云:‘佛在室罗伐城,比丘欲裁三衣,便以手裂,衣财损坏。佛言:可刀子裁。六众便以杂宝饰之,加以太长。佛制,不听,此是大刀,不是刀子,汝等应知有三种刀子,谓大、中、小。大者可长六指,小者四指,二内名中。其状有二:一如鸟羽曲,二似鸡翎,不应尖直。”’
又,《十诵律》卷三十九中,有佛听许用剃刀及截爪刀的记载。同书卷五十六中说:“佛听众僧蓄剃刀,一人亦蓄,为剃须发故,是名剃刀法。剃刀鞘法者,佛听诸比丘蓄剃刀鞘,为掌护莫令失,更求觅妨行道故。”此外,戒刀有以下六种用途,在《行事钞·钵器制听篇》中说:“《毗尼母》:‘听蓄刀子六种,一用割皮、剪甲、破疮、裁衣、割衣上毛缕,六用净果,乃至食时种种须故。”’
在《大宋僧史略》卷上说,所谓戒刀等,皆是道具,表断一切诸恶。可见戒刀除了实用价值之外,也有精神上的意义。
戒刀是日常生活用品,绝不是如《水浒传》中所说拿来打杀用的。禅门公案中,关于戒刀的故事,最著名的应该是二祖慧可禅师受到达摩初祖的教诲激励,而潜取利刃自断手臂,受法悟道的故事。
拂子(梵名vyajana)用以拂除蚊虫的用具。即在柄上扎束兽毛、棉、麻等而成者,功用与尘尾同,而形状各异。又单称拂,或称作拂尘。在印度,一般皆用此物拂蚊。
关于僧团中使用拂子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佛在广严城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比丘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抓搔不息。俗人见已,问言:‘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诸比丘蓄拂蚊子物。”’这是说由于比丘坐禅时,被蚊虫叮咬,搔痒不止,因此世尊才准允比丘持拂子驱蚊虫。
佛陀允许之后,众中有人便以众宝作柄,以珍贵的犁牛尾为其拂。俗家的人看见了,就讥诮地说:“圣者!您虽剃发,而贪染却未除。”而去禀告佛陀。因此佛陀才制定做拂子的材质:“有五种祛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用麻作;三细裂毡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树枝梢。若用宝物,得恶作罪。”
这是说拂子的材料限于五种,即羊毛、麻、细裂毡布、已破旧之物、树枝树梢,而不许用珍贵的犁牛尾及其他宝物。这是因为当时白犁牛尾所制之拂子,系最贵重者,与白马尾拂同称为白拂。当时佛陀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即执白拂侍于佛侧。
自唐代以降,禅门盛持拂子,或以之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住持者上堂时,持之为大众说法,此称“秉拂”。又执行秉拂之职务的前堂首座等五头首,称秉拂五头首;秉拂子之侍者,称秉拂侍者。或有得道者,其师则授予拂子。日本镰仓时代以来,禅林亦用此拂子,后来除了真言宗之外,其他诸宗于法会、灌顶、葬仪时,皆视之为一种庄严具,为导师所使用。
此外,密教于灌顶时,通常以拂子轻拂受灌顶者之身,作为去烦恼、除恶障的表征,故拂子亦是密教法具之一。
如意是说法、讲赞、法会时,讲师手持以示威仪的用具。原来为出家人的日常用品。
在《四分律》卷一九中说:可用铁、铜等金属,或竹、木等植物制造者,包括日常用品中的“如意”;而《优婆塞戒经》卷五在解说施物的部分时,则说有“如意、摘抓、耳钩”,并与指爪刀和耳挖共同列举出来。
根据《释氏要览》卷中,于“如意”项目的记载:“梵语称作阿那律,秦云如意。指归云系古之山杖,以骨、角、竹、木,刻成人之手指甲作成,柄长三尺许。脊痒或手无法致之处,用以搔抓,因能如人意,故曰如意。皆云:如意制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样,又如此方篆书之心字,故名又云:今之讲僧执之者尚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上,以备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可如人意,故名。”
由此可知如意有三种用途:一是能随心所欲地搔抓手抓不到的部分,故称如意;二是因其山部如篆字的“心”字;表制心,故菩萨皆执之。三是将祝辞写在上面,遗忘时可随时察看,使用起来随心所欲,故得此名。
《显密威仪便览》卷下于“如意”项目中也说:“又有圣宝如意,背刻五师子;面雕三股杵,表并学显密。历世传授,东大寺东南院有此物,兴福寺之维摩讲师亦必执此如意,应演唱。”由此可知,如意从日常生活中的用具,演变成威仪用具。
警策是指警察策励,精进修行之意。香板应与日本传回中国禅宗的“警策棒”相同,乃纠正僧众于坐禅之怠惰、瞌睡、姿势不正之警醒用具。
其状为长扁平形之木板,大小、形状、重量不一,通常长约四尺二寸,上幅稍宽,约二寸左右,柄部圆形。冬日所用之棒多为硬木所制,夏天则用软木制成,此系针对冬夏所着衣服之厚薄而别。警策的方法,禅师先轻打瞌睡者之右肩,以示预告,后再重打予以警觉。受者合掌谢之,打者则横持警策问讯。又晨朝诵经、问答或挤斥挂单之僧侣时亦用警策,有时师家或以竹篦代替。
竹篦是中国早期禅林中师家指导学人,手持之物,作为点醒学人悟道之工具,又作竹篦子。
其长约四十五至五十公分,乃剖竹作无弦之弓形,手握处再卷藤涂漆。一般引申为开掌打人。又于禅林中,师家或禅徒以针锋相对,往来挨拶,参究禅机之际,师家或首座持竹篦以参禅问答,称为竹篦商量。
不管香板、警策棒或竹篦都是禅师教导学人最方便的教具,像戒显禅师的《禅门锻炼说》中开示:
“锻炼之器,在善用竹篦子。
“竹篦长须五尺,阔止一寸,稍稍模棱,去其锐角,即便捷而易用。若夫拄杖子,设法接机则可,锻炼决不可用,即用亦不灵也。至于铜铁如意,以降禅众而已,稍近则头进脑裂,非锻炼之物也。
“用竹篦者,其功便于逼拶,而其妙在乎敲击,禅众坐时,则执之以巡者,行时即握之为利器。”其中也说明作为锻炼学人用具的考量,太轻无作用,铜铁器、玉器等则恐伤到学人,竹篦子便捷,用来顺手,又不会打伤学人,是很合适的法具。
指禅林中坐禅用的垫子,作用在坐禅时使腰部省力竖直。坐物以蒲编造,其形团圆,故言蒲团。
在《永平清规·办道法》中说到禅堂中大众用蒲团坐禅的情形:“哺时只衣人堂,就单位出蒲团而用坐禅,未展单矣。”
关于蒲团的大小,其厚度高约一拃手(十厘米左右),即一个拳头的高度。现代蒲团的材质已逐渐多样化,但仍以天然的材质为佳。内容填充物多采棉花、木棉等。此外,现代蒲团常与方垫配合使用,方垫用来铺在地上,隔除地气,大小约七十二厘米见方,以两脚双盘时,皆可置于方垫中的大小为宜。
曲录是椅子的一种,常见于禅宗公案中。原来是胡椅的俗称,又称为圆椅、交椅、参椅。其形状弯曲,有四脚,两脚交叉,有椅背;因为其形状屈曲,所以名为曲录,乃是指其刻木屈曲的样子。
后来“曲录”一语亦被用于指称床,如《云门文偃禅师语录》卷上中说:“诸方老秃奴,曲木禅床上坐地,求名求利,问佛答佛,问祖答祖,疴屎送尿也。”《大明高僧传》卷六中也说:“二十年来坐曲录床。”在《普灯录·应庵华禅师章》中说:“虎丘忌日,拈香曰:‘平生没兴,撞着这无意智老和尚,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却干戈,随分着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录木,悬羊头,卖狗肉,知他有甚凭据?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千古令人恨转深。”’
界尺,为文具,以画界罫线,兼镇纸幅,与戒尺不同。
界尺为画线兼纸镇的工具,其材质并无记载,但在《五代史·唐赵光逢传》中说:“赵光逢,字延吉,在唐以文行知名,时人称其方直温润,谓之玉界尺。”或可推知有以玉为界尺者。
在《禅林类聚》中,也有一则与界尺相关的公案:“梁武帝请傅大士讲经,大士升座,以界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
志公问帝云:‘陛下会不?’
帝云:‘不会。’
志云:‘大士讲经竟。”’
为盛装舍利之器皿,又作舍利瓶、舍利壶、骨壶,即今一般所指之小型舍利塔。材质多以金属、石器、陶器、木材等制造,形状不一。据《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所记载,佛涅盘后,荼毗遗骸,诸国遣使欲得佛舍利,时有香姓婆罗门,乃将佛舍利八份,分与八国,婆罗门则自得舍利瓶而归。
今健驮逻出土之石刻品中,刻有桌上排列八个舍利瓶,而诸国代表围绕其旁之相状。又于吉希尔(Kizil)摩耶洞(Ma^Ya^-hoble)壁画中,上半有八人各捧舍利瓶,将受舍利之像,下半则有八国代表骑马参集,各于马颈缚舍利瓶之图像。与《佛般泥洹经》卷下所记载吻合。
我国有关舍利瓶之记录,如《梁高僧传》卷一《康僧会》条载,僧会潜心祈请二十一日,果于铜瓶中感得佛舍利。又如《历代三宝纪》卷九载,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灵太后造永宁寺,立九层木浮图,浮图之上复有宝刹,刹上之金宝瓶含容舍利二十五石。
韩国曾于庆尚北道尚州发现金铜舍利壶,为新罗时代所造,呈圆筒形,高约十一公分,直径长约七公分,瓶盖上有狮子钮,瓶身阴刻四天王像。
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一一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其中有无数化佛。《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记载:底沙佛至山上,人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跌坐,人火界定。
现今各大佛教遗迹中,如印度之阿旃塔、爱罗拉,我国云冈、龙门等石窟,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后世转为以石或木,作成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此外,亦有奉置开山祖师像。
经箱是指收藏经典之箱。收藏卷子本的用具中有“经帙”,这是像竹帘一般将卷子卷起,分为布制与竹制。敦煌的卷子布,是在方形布的一角附以绳带。
经典依其装订方式,可分为“卷子本”与“册子本”,经箱除了经帙之外,同时也收纳卷子本与册子本。
戒体箱是指密法于行灌顶时,在三昧耶戒场盛放戒文或他物之箱。此外,也依照阿阇梨的意思,而盛放齿木、五色线、名香等。其形状在长方形的木箱加以铜板,将轮宝等五金的法具图,以钉固定,或在外围铜板上附以毛雕图案,有盖与脚台。遗品中属于镰仓时代以后者,有京都府醍醐寺饰以镀金的轮宝、羯磨图样。在《醍醐寺三宝院并遍智院灌顶道具绘样尺寸等》中叙述:“戒体箱,长一尺一寸,宽三寸六分。”
曼荼罗(梵名mandala,藏名dkyil—hkhor),在古代印度,原指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的祭坛。但是,现在一般而言,是指将佛菩萨等尊像,或种子字、三昧耶形等,依一定方式加以配列的图样。又译作曼拿罗、满荼罗、曼陀罗、漫荼罗等。意译为坛城、中围、轮圆具足、坛场、聚集等。
为了修行者观想方便所绘制、雕造的曼荼罗,而有形象曼荼罗,而成为曼荼罗的表征。
曼荼罗的梵语mandala,是由意为“心髓”、“本质”的manda,以及意为“得”的la所组成的。因此“曼荼罗”一词即意谓“获得本质”。所谓“获得本质”,是指获得佛陀的无]ziE等正觉。
由于曼荼罗是真理之表征,犹如圆轮一般圆满无缺,因此也有将之译为“圆轮具足”。另外,由于曼荼罗也被认为有“证悟的场所”、“道场”的意思,而道场是设坛以供如来、菩萨聚集的场所,因此,曼荼罗又有“坛”、“集合”的意义产生。因此,聚集佛菩萨的圣像于一坛,或描绘诸尊于一处者,都可以称之为曼荼罗。
一般我们所称的曼荼罗可分为四种,称为四种曼荼罗,简称四曼。即:
1.大曼荼罗:诸尊具足相好容貌的图画,称为大曼荼罗(尊形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的成身会。
2.三昧耶曼荼罗:即示现诸尊的本誓三昧耶,也就是将表示本尊的法器、持物,以图示象征的三昧耶图绘表示,称为三昧耶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的三昧耶会。
3.法曼荼罗:这是诸尊的种子及真言,或书写种子梵字于诸尊的本位,或以法身三摩地以及一切经论的文义等来表现,称为法曼荼罗(种子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的微细会。
4.羯磨曼荼罗:将诸尊的威仪事业铸造成像,形成立体、行为的三度乃至四度空间的行动性曼荼罗,称为羯磨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的供养会。
而这四种曼荼罗,一般又各含有三种曼荼罗:
(1)都会(都门、普门)曼荼罗:是各部诸尊聚集在一起的曼荼罗,如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两部曼荼罗。
(2)部会曼荼罗:是某一部会的诸尊,会聚在一起的曼荼罗,如佛部的佛顶曼荼罗,莲华部的十一面观音曼荼罗等。
(3)别尊(一门)曼荼罗:这是以一位本尊为中心的曼荼罗,如释迦曼荼罗、如意轮曼荼罗等。
我们一般所指称的曼荼罗即是以上四种大、三昧耶、法、羯磨曼荼罗。
金刚铃,密教法具之一。又作金铃。其中中国西藏密教所用者又称藏铃。为督励众生精进与唤起佛、菩萨之惊觉所振摇之铃。即于修法中,为惊觉、劝请诸尊,令彼等欢喜而振摇之。其柄呈金刚杵形,以柄之样式而有独股铃、三股铃、五股铃、宝铃、塔铃等五种之别,称五种铃,与五重杵共置于修法大坛上各相应之位置。
于修法终了,为了奉送诸尊而振铃,称为后铃。铃表示说法之义,如果配以五智,此五种铃即象征五智五佛说法之外用。除了五种铃之外,天息灾所译之《微妙曼荼罗经》卷五,亦举出九股铃(忿怒变化明王铃)及七股铃(金刚忿怒明王铃)。
在五种铃中,五股铃是最为重要与常见的。
五股铃是指具五股杵形之柄的金刚铃。五股铃和独股杵、三股杵、五股杵同时盛放时,要安置于金刚盘的中央。
五股铃的种类依铃身装饰不同,可分为素纹、种子字、三昧耶形、佛像等四类,分别称为:(1)五股素纹铃;(2)五股种子铃;(3)五股三昧耶铃;(4)五股本尊像铃。
五股素纹铃为铃身上中下只围以带饰之一般性的铃。
五股种子铃,是指铃身上刻有诸佛的种子字,一般可分为象征金刚界五佛的“金刚界五佛种子铃”与“胎藏界五佛种子铃”两种。金刚界铃在铃身上刻有 (vam),代表大日如来、(hu^m%),表阿閦如来, (tra^h)代表宝生如来、 (hdh),代表阿弥陀如来、(ah)代表不空成就如来。种子字的位置分配,乃是依照顺时针方向排列,表示大日如来的作用具体开展(向下门)。
一般而言,金刚界铃的铃身是属于素纹,但胎藏界铃则富于装饰,在以圆圈围绕的梵字中,具有宝相花纹与莲花纹的装饰。上下围以宝珠带,上部有独股纹,下方有三股纹,制成莲花座。同时,柄的股都在握把上附以鬼目,在胁股的基部上狮面花纹。
五股三昧耶铃,于铃身上刻有诸佛菩萨之三昧耶形的五股铃。即以三昧耶形来代表诸尊,金刚界曼荼罗九会中的三昧耶会,乃是其基本形式。
一般三昧耶铃所刻的是大日如来与四波罗蜜菩萨。金刚杵,代表金刚波罗蜜多菩萨,宝珠代表宝波罗蜜多菩萨,莲花杵代表法波罗蜜多菩萨,羯磨代表羯磨波罗蜜多菩萨,三昧耶铃大致上具有与胎藏界种子铃共通的纹饰。铃身的三昧耶形之间虽然素纹者较多,但也有轮宝纹与羯磨纹。
五股本尊像铃,是指在铃身上铸有佛教诸尊,尤其是护法诸尊之铃,常见的有代表五大明王的“明王铃”与代表四天王的“四天王铃”,以及以梵天、帝释天加上四天王的“梵释四天王铃”。
金刚杵(梵语vajra)音译缚日哕、伐折哕、跋折罗、峨耽哕、伐阁罗。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所以称为金刚杵。
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之菩提心,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于曼荼罗海会之金刚部诸尊皆持金刚杵。金刚杵象征如来金刚之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痴妄想之内魔与外道诸魔障。
金刚杵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石、水晶、檀木、人骨等多种质料,大小如《苏婆呼童子经》中说,金刚杵大小有长八指、十指、十二指、十六指、二十指不等。形状有独股、二股、三股、四股、五股、九股、人形杵、羯磨金杵、塔杵、宝杵等,而以独股、三股、五股最为常见,分别象征独一法界、三密三身、五智五佛等。
又独股杵、三股杵、五股杵、宝杵、塔杵合称“五种杵”。其中,独股杵为最古老之形式,其锋颇长,为密迹金刚二力士所持。此外,千手观音四十手中之金刚杵手及金刚藏王菩萨一百零八臂中之一手亦持独股杵。于五种金刚杵中,以独股杵与莲华部相应,置于大坛之西方,其独锋象征独一法界。三股杵与羯磨部相应,置于大坛之北方。通常称“缚日哕”者,一般系指三股杵。五股杵又称五智金刚杵、五峰金刚杵、五锋光明、五股金刚,其五锋系表五智五佛,其中之一锋象征佛之实智,其余四锋则为四佛权智之标志。
金刚杵中,以七股、三股、五股最为常用。经轨所谓之跋折罗多指三股杵。
除此之外,《微妙曼荼罗经》另举金刚智慧菩萨金刚杵、宝部金刚杵、莲华部金刚杵、羯磨金刚杵、如来最上金刚杵、忿怒金刚杵、微妙心金刚杵等。
羯磨杵(梵名karma—vajra),密教法器,由三股杵交叉组合成十字形,象征诸佛本具之作业智,属于轮宝。又称羯磨金刚、十字羯磨、十字金刚、轮羯磨,或单称羯磨。
修法时,大坛之四隅各置一羯磨金刚,以象征摧破十二因缘之义。此外,亦有以莲花形羯磨台置于大坛四隅者,《一字佛顶轮王经》中说:“其四角隔,各画二金刚杵,十字交叉,如是印等莲花台上如法画之。”
金刚盘是修法时置于坛上而在其上安置金刚杵及五股铃的金铜制盘。根据《行法肝叶钞》卷上记七:“金刚盘形如肉团,三角为心形。”所言是几近于三角形而轮廓为不整齐的四叶形。盘中的配置,以五股铃为中心,前方置五股杵,左右置三股杵与独股杵,但因流派不同,置放或有不同。
在《醍醐寺三宝院并遍智院灌顶道具绘样尺寸等》“三昧耶戒道具事”项目中,提及金刚盘的尺寸:“金刚盘,足高一寸五分,以毛雕纹打三股一轮等,横一尺,竖七寸。”
金刚盘的造型有四叶莲花型,另有不整齐四叶的三角形之盘。以棱围绕边缘,盘两肩四叶形的切口有心脏形的透雕,也有无透雕者。盘下左右及后方有猫足形的脚。另一种素纹系统的金刚盘,盘上则无设安置五股铃的莲花座。
金鈚又称为金篦,亦称为金铸、小金刚杵子。本来是古印度治疗眼疾之工具。在密教人门式的灌顶中,阿阇梨用来替受法者开眼,同时也用于佛像的开眼供养。
根据《大般涅盘经》卷八记载:“佛言:‘善男子为治百盲人之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纰决其眼膜。”’在《大日经疏》卷九中记载:‘佛为汝决除无智之膜,犹如世之医王善用金铸。西方(印度)之治眼法,以金为箸,两头圆滑而中细,形如杵,长可四五寸许。用时以两头涂药,各用一头人一眼之中而涂之。”
如此而对金铸的用途及形态皆做了具体的说明。这种治眼之工具,被用为象征性的法具,用以开启被障蔽之智眼。
有关在灌顶仪式中的使用法,根据《阿娑缚抄》卷一的记载:“右手横持纰,先以右头拭右眼,次以左头拭左眼,而后,授毕弟子之双目而说偈曰:‘佛子,佛为汝决除无智之膜,犹如世之医王,善用金筹。’偈毕,师取批置于本所。”
金鈚的形态有独股杵前端附以宝珠者,把手的鬼目部分分为三段者、一段者、或股部为八角形者。如果只有一端有宝珠者,则称为片珠金纰,两方有宝珠者称为双珠金纰,分为以上两种。
又称香象、象香,为象形香炉,是密法中净身的器具。香象是指发情期之象,gaja-mada之汉译,发情期的象会从太阳穴分泌芳香的黏液,其力量勇猛,为一般象之千倍,以此来比喻行者之勇健。象炉使用于阿阇梨接受“传法灌顶”的道场,将它置于灌顶道场的人口,受者跨越而过,以此净身。
在日本的《灌顶道具本记》的手抄本中有说明:“其样式长一尺四寸;高八寸三分;地盘一尺三寸;宽七寸一分,背有铜返华,涂灭金,花实十个,从此出烟。”同时,又叙述:“座书蔓草,红底,背有铭文。”
盛阏伽之桶。阏伽(梵语argha),系指水之意,也译为功德文、功德。阏伽桶是指盛阏伽之桶。在印度款待客人时,首先用水。在《众许摩诃帝经》卷三中记载,阿私陀仙人求见初出生的世尊,净饭王以上宾待之:“王相见毕,欢喜无量,请就床座而献阏伽水,作乐,设食作种种供养。”这种习俗被引入佛教,尤其是密教,使阏伽的供养成为六种供养之一。
《大日经·具缘品》中,对阏伽、涂香、华鬘、烧香、饭食、灯明等六种有所说明,并配以六波罗蜜。在密教修法时,施行两次阏伽供养,亦即是在前供养时供养火舍右侧的洗足水,以及后供养时供养火舍左侧的漱口水。所谓洗足水,是供养本尊洗足的水,亦即是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洗足之水。漱口水相当于宴客后让客人用以漱口之水。
为汲阏伽而有专用的井,称为阏伽井。由于阏伽要经常保持清净,不可以杂用水充当,因此在大寺院掘有阏伽井。在《显密威仪便览》中,有规定从阏伽井汲水的“阏伽汲作法”。
阏伽一般为金铜制,高及口径均为十至十五公分左右的圆筒形,上面附弦。在《和汉三才图绘》中叙述:“阏伽桶是大为三寸余的铜器,具有平弦。”胴侧及底略带圆形突起,穿以二至三条绳子,附有底台。
法螺(梵名dharma-s/an%kha)为密教常用的法器。译为商、珂贝,又称为法赢、宝螺、金刚螺、蠡、蠡贝、螺贝等。乐器之一种,在卷贝的尾端装上笛子而成。
在经典中常以法螺之音悠扬深远来比喻佛陀说法之妙音,如《法华经·序晶》中说:“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如《无量寿经》卷一以“扣法鼓,吹法螺”比喻佛说法之庄严。
而法螺实际上也是佛事中所使用的法器之一。在卷贝的尾端附笛制成,状似喇叭。在《洛阳伽蓝记》卷五记载,乌场国有早晚吹法螺以礼佛的习俗。《广清凉传》卷上记载,五台山大孚灵鹫寺启建法会时,即以法螺、箜篌、琵琶齐奏。
在密教之中,是灌顶所必须的法器之一。如《注进醍醐寺三宝院并遍智院道具绘样等三昧耶戒道具事》记载:灌顶所用的法螺为白色,长须五寸二分。
在《略出经》中记载,灌顶时,上师应授予商怯,告言作是,从今以后,汝应转动诸佛之法轮。当吹无上之法螺,遍传大法声于一切处。
关于法螺的功德在《不空穷索神变真言经》第一八卷中说:“若加持螺,诸高处望,大声吹之,四生之众生,闻螺声灭诸重罪,能受身舍己,等生天上。”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则说:“若为召呼一切诸天神,当用宝螺手。”表示为召集众神的鸣示。
指密教三摩耶戒坛上授予灌顶者的修多罗(线),或缠于修法坛金刚橛上的索。由青、黄、赤、白、黑等五色线搓合而成,并于两线之结合处作三个金刚结,故通称金刚线。但也有说前者为金刚线、护身线或神线;后者为坛线。
在密教之中,五色象征五佛、五智,或信、进、念、定、慧五法,此五法贯摄一切教门。
《大日经疏》卷五中说:“此当作金刚线法,凡作延,当择上好细具缕,香水洗之极令清净,令洁净童女右合之,合五色缕,当用五如来真言各持一色,然后以成办诸事真言总加持之。
“造曼荼罗延亦尔。五如来色者,谓大日佛加持白色,宝幢持赤色,花开敷持黄色,无量寿持绿色,鼓音佛持黑色。
“阿阇梨先自取延三结,作金刚结,用系左臂,护持自身,次一一为诸弟子系臂,如是摄受弟子,则人漫荼罗,是离诸障难也。其金刚结法不可缕说,当从阿阇梨面受之。复次五色延者,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信、进、念、定、慧五法,以此五法贯摄一切教门,是故名为修多罗,古译谓之延经也。若见谛阿阇梨,能以如来五智,加持弟子菩提心中五种善根,贯摄万行系持于瑜伽之臂,使经历心中五种善根,使经历生死常不失坏。若能如是摄取弟子,乃名善作金刚结。”
而《大日经疏》卷十五中说明五色之象征意义:“白是信义,黄是精进,赤是念,黑是定,青色同于涅盘色。”
护摩炉(梵名kunda)又作君荼,意译火炉或护摩炉。指密法用于护摩之火炉。
密教的护摩法,是一种能够迅速得到本尊加持,使所求愿满的修法。也被列为东密四部加行之一,即密教行者接受传法灌顶成为正式的弘法阿阇梨之前,必须修学之法。
护摩(homa),又作护魔、户摩、呼魔、呼么等,意义是将供物投入火中供养。
护摩法,源于婆罗门教供养火神阿耆尼,以为驱魔求福之作法,事火婆罗门在火神的祭祀中,将供物投入祭坛之炉中,火焰表示人于诸佛之口中,诸神依此得力以降伏诸魔,而赐福予人们。
在此,佛教将其内涵,加以转化升华,依法性意义融摄之,并成为密教的重要修法。在《大日经疏》卷二十中说:“护摩是以智慧之火焚烧烦恼的薪柴,使其穷尽无余。”而在《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轨仪》卷下则说,护摩者就如同为火天一般,火能烧草木森林,使其无有剩余,所以智火也是如此,能烧除一切无明,无不穷尽。
密法中行护摩,应先造四肘坛,高一拃手,中凿军荼径圆一肘,深十二指,两重作缘,内缘高阔口一拇指,外缘高阔各四指。底正平,以泥作轮像或跋折哕(独股杵)相。柄向南出,作丁字形,柄长四指,阔亦四指。横头长八指,高阔各四指。又外作一土台,形如莲花。比外应敷狮子座,又于军荼周围敷吉祥草,为圣众之位座。如果无法凿造军荼时,即以赤色画其形状,其中安火炉为法。
密教的护摩法,可分为息灾、增益、降伏、钩召、敬爱等五种法。所用火炉之形状亦不相同,如《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中所说:“我今说军荼,依瑜伽相应。息灾炉正圆,应当如是作。增益应正方,三角作降伏,金刚形军荼,钩召为最胜,长作莲花形,敬爱为相应。”
护摩勺是密教修护摩法等所使用器具。
此物有大小二种,大勺又称注勺,用于将供物注入炉中;小勺又作泻勺、祭勺,用于将苏油等供物泻人大勺,或直接泻人炉中。在《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中说:“我今次应说注勺、泻勺相。于此作成就,持诵者速获。注勺一肘量,怯木令坚密,无孔穴应作,口应妙端严,横当四指量,深量用一指,形如吉祥子,于中三股杵,应令极端严,柄围足人把,近口两柄末,应作莲花文。泻勺长及圆,并及刻镂文,皆如注柄相,木亦如前说。或用法陀罗,口用禅上节,旋匝为其量,横应一寸余,深量当半之,于中作莲花,亦或金刚杵。”
此中,注勺的一肘量者,即勺与把柄之总长,为一尺八寸。现时多以熟铜作勺、木作柄。
吉祥子,古传为柘榴果。依《瑜伽护摩轨》所说,则大勺为柘榴果形,以柘榴果含容多实,表金刚萨埵之万德具备;勺内所刻三股杵,为金刚萨埵之三摩耶形,即标示心、佛、众生三平等之净菩提心。小勺为圆形,象征圆满之佛德。勺内刻八叶开敷之莲花形表胎藏大日,或刻金刚杵(即五股杵)表金刚大日;一传画有轮宝,是即大日之三摩耶形,表普门之果德,大勺表金刚萨坯之因德,因此大勺不得直接酌苏油等供物,必先以小勺酌之,后供大勺。
为了方便放置护摩,在行者的右方多会放置名为“勺休”、“勺安”的勺皿。
宝瓶是用来盛五宝、五香、五药、五谷及香水等,以供养佛菩萨等的器具。
迦罗奢,又作羯罗舍、羯蘖赊、迦蘖始,意译宝瓶、贤瓶,或略称瓶。《大日经》卷二《具缘晶》中说:“次具迦罗奢,或六或十八,备足诸宝药,盛满众香水,枝条上垂布,间插花果实,涂香等严饰,结护而作净,系颈以妙衣。”
其种类,依瓶颈所附之瓶带颜色而分,有青带瓶、黄带瓶、赤带瓶、白带瓶、黑带瓶等。又,此瓶因能生福满时、如意满所愿,故亦称德瓶、功德瓶、如意瓶、满瓶等。
“瓶中盛装五宝、五谷、五香、五药等二十种香药”,五瓶香水表如来之五智。系在瓶颈的彩帛(瓶带)颜色不同,其安置之次第亦异。如金刚界坛以白带瓶置于中央,赤带瓶置于北。胎藏界坛则以白带瓶置于中央大日座,黄带瓶置于南,青带瓶置于西,黑带瓶置于北。胎藏界坛则以白带瓶置于中央大日座,黄带瓶置于西南,赤带瓶置于东南,青带瓶置于西北,黑带瓶置于东北。配置时,有始自东北或东南之别,始自东北者,称丑寅瓶;始自东南者,称辰已瓶。
在传法灌顶之道场,结诵大日、普贤、弥勒、除盖障、离诸恶趣之印言时,顺次加持白、赤、黄、青、黑带五瓶(称五瓶加持),后由大坛移至正觉坛(小坛)时,取瓶于曼荼罗周围行道三匝(称五瓶行道),然后以瓶中香水次第洒在受者顶上。亦即诵大日真言时,洒白带瓶之水于受者顶上;诵普贤真言时,洒赤带瓶之水于受者之顶右;诵弥勒真言时,洒黄带瓶之水于受者之额上;诵除障碍真言时,洒青带瓶之水于受者之顶后;诵离诸恶趣真言时,洒黑带瓶之水于受者之顶左。此仪式即表洒五智法水,使受者成为佛灌顶之法王子。
依《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拿罗经》卷一载,最上等之瓶,量高二十指,腹阔十六指,颈高五指,口宽八指。瓶之种类有金、银、铜、玻璃、铁、木、瓦等七种。其中,息灾、增益及灌顶应用金瓶、玻璃瓶、瓦瓶,降伏调伏及阿修罗法应用铜瓶,诸忿怒法应用银瓶、铁瓶、木瓶。又,息灾法用白色瓶,增益法用黄色瓶,敬爱法用赤色瓶,降伏法用极黑色瓶。瓶带的颜色应与瓶色相同。降伏法所用之瓶,其颈较细,象征吉祥。
瓶的种类,依其材料有许多种,如《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拿罗经》卷一举出金瓶、银瓶、铜瓶、玻璃瓶、铁瓶、木瓶、瓦瓶等七种;《摩诃僧只律》卷十六亦举钞瓶、石灰瓶、盐瓶、草屑瓶、石蜜瓶、垩瓶、屑末瓶、酥瓶、油瓶等名称。此外,胡瓶系胡人所作,瓶顶仿照金翅鸟头,如千手观音四十手中所持者即是。
丸香是密教修护摩法时所用的供物之一。
在《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中说:“丁香、白檀、沉、熏陆、龙脑香、豆蔻、白芥子及以苏合香,半末半为丸,丸以苏蜜和。”于修护摩法时,投入炉中,以为供养。
密教护摩法中之供物,各自象征不同的意义,此丸香象征总集烦恼,投入火中燃烧表示智火烧尽贪烦恼。在与贪、瞠、痴三毒的配置方面,有人将切花、散香配属贪、痴;而由于丸香其体各别,无和合之相,因此被取与瞠相配。或有说散香表散乱的烦恼,而丸香表结使之烦恼。或云丸香表烦恼、菩提和合一体之义。在与六度相拟配时,则与散香共表精进度。一日三时烧百八丸,意为烧尽百八烦恼。
除了九香之外,还有所谓的“五香”,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密教作坛时,与五宝、五谷等一同埋于地中的五种香:指沉香、白檀香、丁香、郁金香及龙脑香。《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中说:“又取五种香,所谓檀香、沉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已上宝谷香药等各取少许,共置一瓷盒中,或于瓷瓶中,或金银器中盛之,以地天真言加持一百八遍,埋于坛中心。”
2.为成就诸真言所备办的五种坚香:指沉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罗香、天木香。
3.通用于三部(即佛部、莲华部、金刚部)的五种香:《苏悉地羯罗经》卷上《分别烧香品》中说:“复有五香,所谓砂糖、势丽翼迦、萨折哕娑、诃梨勒、石蜜,和合为香,通于三部一切事用。”
金刚橛(梵文vajvakilaka),译音为伐折哕枳罗迦,为立于修法坛四隅的小柱,又称四方橛、四橛。
在《苏悉地羯罗经》卷中说:“宜以怯达罗木作橛四枚,其量为二指。应折签其一头,如一股杵(中略)钉在四角,稍露橛头。”在《蕤咽耶经》卷中,叙述曼荼罗的造立法:“四方已定后,又量角络(对角线)。校正毕,复量中心。在其中心打一橛子,在其他四角各置一橛。在第二院及最内院,四角各置一橛。(中略)应取乳木作橛子,头应如金刚。”《陀罗尼集经》卷三中说:“应以佳陀罗木作橛四枚,各长八指。(中略)宜钉四角。”八指约二十公分。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道场念诵仪规》中更进一步地说:“檀之四角应钉怯陀罗木之橛,若无此木之橛,铁、紫檀木之橛亦可。长应为十二指,四指人地。”
在日本使用木檀,橛之长度为二一至三四公分。橛中作柄,立于檀之四隅。其形态是在轴中央附以鬼目,上下饰以带所系住的莲花,以上下为股,股部为六角或八角,素纹之股者称为金刚界橛,饰以细长莲办者称为胎藏界橛,此外,股的前端饰以宝珠或莲花之蕾。其中饰以宝珠者,用于灌顶,而素材方面,和经说明所列的传达罗木不同,以金铜制者较多,木制者次之。
法轮(梵语dhannacakra)为佛法的代表性标志,在密教的法具中,置于大坛上,与金批、镜、法螺、五股置于灌顶坛。法轮有以下三种意义:(1)摧破之义,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恶,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丘岩石,故喻之为法轮;(2)辗转之义,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辗转不停,故称法轮;(3)圆满之义,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故以轮之圆满喻之,而称法轮。《大智度论》卷二十五中说:“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遇佛法轮,一切烦恼毒皆灭……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
轮宝的基本形态是像一车轮的形状,车轮的车轴装人毂、辐、辋、锋等四部。辐是毂放射出来的肘木;辋是外轮;锋是具有武器功用的股,在辋外部的数目与辐同。依照教说,辐的数目有四、五、六、八、十二、一百及一千等各种。辐制成独股形,以莲办来装饰基部;毂多为八叶莲花,但也有十六办莲花或菊花办;辋则大致可区分为四种花纹,如重圈带、珠文带、菊办带、菊办等,和珠文并用;锋有三种,独股杵的前端突出辋外的形状,叫做“八锋轮宝”;将辋外围成八角,附上刀刃者,叫做“八角轮宝”;此外,使三股形向外突出者,称为“三股轮宝”。
唐卡(藏than—ka)是指裱褙卷轴式的佛画。又译为“汤卡”,是藏传密教特有的佛教美术艺术之一。
“唐卡”的原意是“卷起来”,卷轴画称为“唐卡”即在强调其上卷的形式;因唐卡收存有一定的规则,需由下向上卷成一束,若方向相反,则被视为不敬且亵渎神圣。
唐卡的绘制始于七八世纪,盛行于十二世纪,相传是源于印度说书人讲故事时悬挂的挂图。其题材主要有画传(如佛传、祖师传、大法师传)、肖像画(如释迦牟尼像、藏王像、历代法王像)、本尊画(如度母像、天王像、金刚像)、史话(有文成公主人藏、达赖五世觐见顺治皇帝等)、民俗画(有百戏、乐舞、祭祀等)、建筑画(如大昭寺全图、修建萨迦寺图)、宗教活动(有跳神、法会、说法等)、器物类(有法器、佛具、乐器等)、动物画等。
修行用的唐卡,其主要作为修行时观想及礼拜i之用;亦有庄严用的唐卡,由在家信徒自行绘制,或请画师描绘,然后献给寺院庄严佛堂。也有弘法用的唐卡,即在大市集或寺院的前面,而展现在村人及巡礼者的面前,并由喇嘛或俗人以歌唱或朗读故事教化民众。一般常见的是绘有佛陀的本生传、莲花生大土的传记故事及阿弥陀佛净土等唐卡图像。
哈达(藏文kha gtags)为西藏佛教礼敬用品,为-—种长条状的丝织品,长度从三、四尺至丈余不等,有白、黄、蓝、红等颜色。
在藏地,凡婚庆及一般亲友间的往来,或晋见达赖及地位崇高大喇嘛,皆呈献哈达以示敬意。在西藏各种礼节中,“献哈达”是最为普遍、最恭敬的一种。此外,哈达的颜色及长度,要视接受哈达者的身份而定,凡愈尊贵者愈长,颜色则以白色最尊贵,代表纯洁、崇高。
食子是藏传佛教中,以糌粑或熟麦粉做成,用以供养佛菩萨、本尊或诸神施食众鬼的食品。又称“朵马、多玛”。藏语“多”字意义为“放”,即为供养并献出之义。“玛”字为“地”或“母”之意义,即一切普及,无所不载之谓。
多玛可为供养佛菩萨、本尊的食品,亦可供给恶灵邪魔以驱除之,亦可为灌顶时,作为本尊代表来加持弟子之用。食子有各种形状,而金刚部,尤其是忿怒本尊及护法仪轨中,所使用的多为三角形。后代作食子的技术逐渐发展成——种艺术。相传拉萨地区过新年时,喇嘛寺所作之食子高可盈丈,并以各种彩色图案加以美化。
此外,食子上有酥油装饰品,称之为“朵马花”,插有小旗、小伞盖,称为“朵马旗”、“朵马伞”,而安放食子所用的三脚架,则称为“朵马台架”。
在藏密中,常见到八种吉祥的图案,称为八吉祥。
相传释迦牟尼诞生时,天上献上种种供品,此八吉祥即为天人所供,故密乘行人常用此来装饰佛坛,有用金、银、铜等制成者。也有用木制成者,或绘画。
有说此八吉祥代表佛陀身上的八个部位,宝瓶、宝盖、双鱼、莲花、白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依次代表佛陀的颈、佛顶、佛眼、佛舌、佛三道、佛心、佛陀之无上正等觉,及佛手。
宝瓶代表佛陀的颈,因佛法皆由佛陀口中流出,故宝瓶又为教法、教理的表征。献上宝瓶时,亦代表祈愿众生获得这圆满无上的教义。
宝盖,代表佛顶,在汉地名为白伞,置于佛陀顶上,能遮蔽风日。伞在古代印度原为贵族、皇室所用,象征尊贵威势,在此代表行者具足大威势,能除一切魔障,清净吉祥。献上伞盖是祈愿众生离苦得乐。
双鱼代表佛陀的双目。此代表佛眼慈视众生,故又为智慧的表征。供养吉祥的双鱼,祈愿消除众生的无明,得到了悟一切的智慧。
莲花代表佛陀的舌头。象征佛以广长舌说一切法,使众生都能悟人开示佛之知见。献上莲花,祈愿我们具足利益众生的能力。
白螺代表佛陀的三条颈纹。佛陀的法音广大悠扬,如白海螺一般清净美好使一切有情人于解脱。
吉祥结代表佛陀的心,又称为无尽结,因为此结无首无端,代表佛陀心法无尽。此结亦可视为两个“卍”字交搭而成,因此亦为心脉的表征。藏密中常以此结为信众佩戴加持。
尊胜幢代表佛陀无上正等正觉,是为佛教的胜利,故以尊胜幢来表征。幢在古代表为军队所用,代表胜利。在此代表除一切烦恼魔障,得大胜利,究竟解脱。其呈圆柱形,不像伞一般可以曲张,也有以铜制成,外表鎏金,矗立于殿宇四角。
法轮代表佛陀的手掌。此象征法轮常转,而轮之八辐,有说代表“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亦有说代表佛陀八相成道。
在佛寺的屋顶正中央,经常可见法轮的标志,左右各有一鹿,这是象征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昆奈耶杂事》中记载:“刻转法轮像,两旁安鹿而臣L。”
在藏密中常见到七宝的画像,或是作成立体的供器陈列在供桌上。
佛典中记载,在转轮圣王出现时,自然会有七宝出现,以辅助该王教化百姓,行菩萨道。转轮圣王是指具足德行及福报的理想圣王。而轮王七宝则是指: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典兵宝等。
《大宝积经》卷十四中说:“转轮圣王生种姓家,七宝则现。何谓为七?一日紫金轮,有干辐。二日白象,有六牙。三日绀色神马,乌头朱髦。四日明月化珠,有八角。五日玉女后,口优钵者,身旃檀香。六日主藏圣臣。七日主兵大将军,御四域兵。”
1.轮宝(梵名cakra):在《长阿含经》卷十八曾提及转轮圣王的七宝与四种神德:“转轮圣王出世,于十五日,月满之前,沐浴香汤上高殿,与妹女共相娱乐,其时金轮宝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轮径丈四,王召四兵礼此金轮宝,随所愿求向东,轮宝即向东转,转轮王率四兵随之,金轮宝前有四神引导,轮宝止时王驾亦止。时东方诸小国王见大王至,皆捧珍宝以示归顺。余南、西、北三方亦如是。”这种随心飞行的轮宝,象征圣王之威德。
2.象宝(梵名hasti):指白色六牙象。圣王在清旦乘其周行四海,食时得还。
3.马宝(梵名as/va):指绀青色有象力之骏马。能飞行,与象宝同为转轮王之乘驾。
4.珠宝(梵名mani):指宝珠,有光明照王宫内,如果将宝珠在夜中置于高幢上,则光照一由旬,城中人民皆起身作务,以为是天亮了。
5.玉女宝(梵名styi^):指美丽且具足德行之女。经中说其颜色从容,面貌端正,冬则身温,夏则身凉,举身毛孔发出旃檀香气,口出优钵罗花香,言语柔软,举止安详。
6.主藏宝(梵名grahapati):指宝藏自然生出财富无量。此宝在其他经论中,另有作“主藏大臣宝”者,或“居士宝”者。地中伏藏分有主与无主二种;若有主守护之,无主则取之供王用。
7.典兵宝(梵名parina^yaka):指智谋雄猛英略独决之掌兵大将。
此七宝有用金、银、铜、珐琅制作,亦有用木雕的,为藏密常见之庄严具。
在许多木雕、铜锞的佛像背光上,都能看到祥卷于藏密传人的影响,所以蒙古地区这种大石堆也很多。在没有石块的广大草原上,牧民们往往用枯树枝堆成一个大鄂博。
在祈祷石或寺院顶上、敖包顶上经常竖立着嘛呢旗,即是以各色布条写上六字真言等经咒,捆扎成串,用木棍竖立起来,称为摩尼旗。
牧民们路过这些地方,都要下马致意,右绕一圈。蒙古地区每年秋天还要隆重地举行祭鄂博活动。
在藏密寺庙的屋檐、廊下殿角等处,经常可以看到一排排直立的圆木桶或铜铸的圆桶,高一、二米,木制的多为大红色,上面刻写着六字真言,外有木框、上下有轴,用手轻轻一推即可转动,藏语称为“古拉”,因它面上写有或内装有六字大明咒,一般人也称之为摩尼桶。
较小的佛殿宇廊下约有三、五个,大的殿宇回廊四周可有数十百一圈环绕。
来朝礼的信众,每人依次从转桶旁经过,都要用手推动一下,数十百个轮桶一起转动,嗡嗡之声不绝于耳。
其内装写有六字真言和其他经咒的经卷,用手推动一圈,即表示将经咒念了一遍,与诵读相同。转桶转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即顺时针方向转动。
除了这类大型经桶,还有小型的摩尼转,是用银、铜金属打造的,上刻真言及浮饰图案,下有手柄,非常精美。桶上还缀有小索链,用以加速它的转动。藏密行人念咒时,手持此轮,边念咒边转动。因轮内置有佛或菩萨的咒文多遍,他们认为,如果一边念咒一边转祈祷轮,每念一遍,就等于轮内所置咒文的遍数。
通常轮外铸有咒字,以配合轮内的咒文卷轴。最常用者为“六字大明”,即观世音菩萨的心咒,故又称为“摩尼转”,以咒中有“摩尼”二音也。
摩尼桶也有利用风力来转动的,一般是安装在屋顶、毡房顶上,用木制或是纸制的。还有水力推动的,甚至还有像走马灯一样转动的。
和摩尼桶的意义相同的器具,在内地寺庙似一座花塔,也是上下有轴,可以转动。因内中装藏经,所以称为转轮藏。
轮藏是佛寺中之一种可以回转的佛经书架,又称转轮藏。亦即将书架作成八角形的书棚,中心立轴,使书棚得以旋转,俾能捡出所需经卷;此种书架即称轮藏,与民间的走马灯相似。轮藏之制,起自转藏。所谓的“转藏”,就是转读大藏经之意,这和“看藏”不同,“看藏”是指读经时每天阅读,自首彻尾一字不漏,而“转藏”则只是读经文中每卷之初、中、后数行而已。
佛教转藏制度,始创于南朝梁代的双林大士傅弘(一称傅翕,即善慧大士)。在《神僧传》卷四中记载:
“初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渭之轮藏。(中略)从劝世人有发于菩提心者,能推轮藏,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实始于此。”
另外,为轮藏设立的专殿,俗称为“藏殿”。或作塔式建筑,如现今北京西郊颐和园内万寿山之前,有为帝后礼佛诵经之处,正殿为两层楼阁,两侧各有双层八角形配亭。亭内有木塔贯穿楼阁,储存经书佛像。塔中有轴,地下设有机关,可以转动。轮藏首创于江浙一带,故以南方寺院特为盛行,尔后乃推及至北方地区。
五佛冠是藏密上师修法时,戴着象征五智如来的宝冠。
五佛冠又作五智冠、五智宝冠、五宝天冠、灌顶宝冠、宝冠。大日如来、金刚萨埵、虚空藏菩萨、诸佛顶尊等所戴之宝冠,皆为五佛冠。宝冠中央有五化佛,用以表示五智圆满之德。修法中,弟子人曼荼罗道场受灌顶时,阿阇梨为其结诵五佛灌顶印言,印行者之顶上、额、顶右、顶后、顶左、灌五智之瓶水,令戴五佛宝冠。既已受五佛灌顶,即表白成大日如来之意。又五佛之配列有二,一以大日位于中央,其四方安置四佛,一则横列五佛。
曼达为藏密的供器之一,曼达为“坛城”的意思。曼达盘即以世间一切珍宝,包括日月四大洲,结成坛城,用以供养诸佛。
精致的曼达盘,则将各种供品形象化,铸成器物,置于盘上;但亦用宝石作为代替。
曼达盘是在一个铜盆中布满五谷杂粮,各色石子、贝壳、碎玛瑙、松石、珍珠等等,中部竖立着一座五层的螺塔,象征着须弥山,即世界。
曼达的四层都是中空的环状,以银、铜等薄皮缳刻而成,非常精细,上面镶嵌珠宝,也有用金属丝串珍珠连缀而成,并编织成各色图案,每层依次往上收敛,形成塔形。
修法时,一面诵念,一面往曼达盘撒上述的碎石珍宝,撒满底层后再放一层,依次将最后一层放上,象征着祈愿吉祥幸福,将法界供养给诸佛菩萨本尊。
西藏密宗的手鼓,俗称嘎巴拉鼓,通常由两片天灵盖骨制成,双面,鼓面以人皮制成。窄腰,腰间系以彩带。鼓皮涂以绿色。于鼓腰又系两个小骨槌,手持鼓腰摇动,小锤即击鼓面发声。
修法时摇鼓,代表赞颂诸佛菩萨的功德,配合金刚铃、金刚杵使用。
除了手鼓之外,藏密中还有一种特殊的鼓:内中曲柄鼓,它的鼓槌是曲如弓形的,鼓的直径约一米,下有一柄,颂经时,僧人自己左手持鼓柄,右手用曲柄的鼓锤伴奏。
钺刀的形状类似古代的兵器斧,为修法用的法器。柄端为金刚杵形,下有斧状的刀身和刃口。
此法器多为佛母所用,修法时佛母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持钺刀,代表除贪、瞠、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
钺刀在制作的材质上多为银、铜、木、象牙等制作,手柄和器身上雕饰着龙头、火焰、连珠、卷草等,非常精美,除了法器外,亦被视为艺术品珍藏。
除了钺刀之外,钩刀也是密宗法器之一,外形和金刚杵类似,但另一端呈尖钩状,中部安有一长柄,在唐卡壁画上可以看到但实物制作较少。钩刀的意义是表如来钩召摄受之德,一切众生入于佛智。
颅器为西藏密宗修法时,常见的法器之一,是以人头颅骨所制作的容器,其以人骨制,乃是取其无常之意,藏语称骷髅为“嘎巴拉”,其器身主要部分,由人颅骨造成,边再镶银或镶金。其上有盖,其下有座,座三角形,铸有三个骷髅,满缀代表火焰的花纹。
颅器有表供养之甘露,或代表一切、福德智慧资粮。
金刚降魔杵一端为金刚杵,另一端为铁制三棱杵,中段有三佛像,一作笑状,一作怒状,一作骂状。此法器通常为修降伏法所用,用以降伏魔怨。
宁玛派(红教)的“普巴金刚”法,使用此杵,故又称为“普巴杵”。
为藏密法会时用的乐器,藏语称为“然洞”,分成三、四节,可延长到三米以上,平时供置在乎顶的大殿顶上,吹奏起来可声传数里。
在一些特殊法会上,一般是作为伴奏用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用人胫骨造成的吹响乐器,藏语称为“罡洞”,长约三十厘米左右,是用人的小腿骨制成的,局部包银或铜。
此法器通常用于驱魔的法会。其所吹奏出的乐音,能驱散一切邪魔。
为小型佛龛,通常制成小盒型,用以佩戴于颈上,龛中供设佛像。密宗行人于出门时佩戴,一者祈求本尊加持,二者于修法时可取出供奉,为随身之密坛。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