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讲禅宗成就的是自性三身,其实就是法身智慧。传统教下的观念里,在我们这个世界,离我们最近的成就圆满的法报化三身的是释迦牟尼佛,下一位就是当来下生弥勒佛,中间不会有第三个人成就。六祖大师明确成佛是成就自性三身,于是让成佛变得人人可期。从此以后,我们汉传佛教成佛作祖的人不计其数。所以六祖大师的贡献,在释迦佛以下可以说是无出其右,相当于释迦佛到我们汉地来分身宣化。
在三身当中,报化身被祖师称为酬因答果佛,是历劫行菩萨道所成,它是因缘所成的生灭法。法身才是一悟永悟的真佛。禅宗祖师彻证自心以后,深度跟诸佛一样,不然就不是成佛,但是差别在于广度没有诸佛广,对于无量百千三昧,还需要尽未来际的修行来成就。所以,严格地说,禅宗彻悟以后,才是最成熟的参禅,那时就是念念锤炼已悟的佛智,尽未来际行菩萨道,最终建立净土,圆满成佛。
所以怀让大师彻悟以后,又在六祖大师身边十五年,天天在进步,圆成自己的境界。
禅宗悟后所修的两种三昧,是六祖大师特别提倡的。“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遇成就种智,需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这是禅宗悟后所修的两个三昧——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有时又总起来说般若三昧。这与《大乘起信论》里面的真如三昧是同一个内涵。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那么“一相三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够安住于一心真如的境界。于一切处,五蕴幻相,身心世界,皆无所住。然后,于幻相中,憎爱不生,亦无取舍。一切利益成坏,荣辱是非,皆不干怀。内心极其安闲、恬静,心量广大,清净无染。
那么什么是“一行三昧”呢?“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是在静中。一行三昧,就是在行住坐卧等动中,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念念是真心,这是真成净土。
所以永嘉禅师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一行三昧的境界,而不是我们现在走路的时候知道脚抬起、放下,这是我们因地用功,不能跟祖师禅相提并论。不是一个层面的智慧,理解错了就会有种种过失。
六祖大师云:“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两种三昧,就好比大地有了种子,最后能够圆成佛果。祖师讲的悟后长养圣胎,就是锤炼这两种三昧。大慧宗杲禅师讲,如果能够证得一行三昧,无量百千三昧将会不求自得。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三昧以此为体。
好了,以上我们依据六祖惠能的开示,把禅宗的修行宗旨,作了一个非常笼统的介绍。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其他宗派的修行风格。
大乘教下各宗,目标是圆满成佛,不会有人期望今生能够成佛,所以就不会有这样的见解,自然也就不会做发明本有觉性的功夫。这种情况下,成佛真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达摩祖师来中国之前,《高僧传》里很多祖师境界都非常高,戒行清净、教理通达、禅定功深、神通广大,但是很少有说证悟的,就是因为不敢期许有证悟。禅宗兴盛以后,教下依然不敢面对,甚至诸多诽谤,比如德山宣鉴禅师,他进入禅门以前是教下讲《金刚经》的大法师,居然也无法理解禅宗顿悟成佛。这代表了很多人对法、对修行的理解,都是在因地,在信心位、资粮位上修行,不敢期许成就。
那么小乘部派是破我执,证阿罗汉,不期望成佛。同时,虽然他们承认佛的智慧、福报的圆满远胜过阿罗汉,但是,他们认为佛所证得的空性身跟阿罗汉是一样的。他们也承认有菩萨,但是,他们有人把菩萨道和解脱道对立起来,认为想要成佛,具备佛的相好庄严和种种殊胜的功德,要以凡夫的身份经过漫长的修行。所以在南传佛教当中,一般他们认为这个世界的圣位菩萨只有两位,一位是释迦佛的前身,一位是当来成就的弥勒菩萨,除此之外所有的菩萨都在凡夫位。所以在小乘部派的观念里,只要是想行菩萨道成佛,那一定是凡夫,也不会去追求成就。有些大乘的法师,居然也持这样的观点,不急证,甚至就不证,一辈子都在人天乘的菩萨道上用功。
我们看看曾经亲见达摩祖师的梁武帝的修行境界。梁武帝是著名的菩萨皇帝,对于汉传佛教的发展贡献极大。他不但建寺度僧,而且自己多次舍身到庙里做义工,然后大臣们用重金把他赎回来。同时,他选派很多出家人学中观教法,自己讲般若经,能讲到天人散花,多达四万人听。可以说在基础修行方面,梁武帝已经到了相当圆满的程度。
但是当达摩祖师泛海来华,去见梁武帝,两人一番酬答,达摩祖师苦心启发,以梁武帝这么成熟的修行基础,居然无从契入。这就是证入佛智的难度,从基础修行跨入超越修行,不容易的一面。
那么神秀大师呢,五祖大师传佛心印,他在五祖大师座下天天听,甚至代五祖说法,《楞伽经》讲得极其有影响,个人的戒行、菩提心、禅定境界,都非常纯熟,居然也是只到门外,未入门内。神秀大师代表了大多数修行人重视禅定的风格,所以他说“身是菩提树”,三业调伏得相当纯净,才敢说身是菩提树;内心极其清净明了,才能说“心如明镜台”。但是,禅宗顿悟法门,参究本心、转第六意识才是关键,烦恼心所的调伏是第二位的。而且在因地,只要不打开本心,烦恼永远不可能绝对调伏。
借此我们可以反观自己,是不是把握了修行的要害?贪著福报、贪著功德,以及迷于知解,甚至迷于戒行和禅定,这都是修行的误区。当然,毫无疑问这些也是修行,因果真实不虚,但不是“唯论见性”的禅宗正脉。这正是六祖大师顿悟法门与其他宗派修行的核心区别。所以以我的理解,达摩祖师传衣钵,就是专门为六祖传的,因为前面几代祖师都是一脉单传,没有衣钵之争。东土禅宗从初祖开始几代单传,最终通过五祖将衣钵传给六祖,就是为了楷定禅宗顿悟法门的宗旨,这就是六祖大师特殊的因缘和高度。
那么,六祖大师将禅法讲透以后,学人就都能够把握参禅的要领,走禅宗的正脉吗?也绝非如此。
我们来看看时值禅宗五家法脉纷纷建立的繁荣期,洞山良价禅师座下的一则公案,了解一下当时学禅之人有哪些误区。
“洞山良价禅师问僧:‘名什么?’”“僧曰:‘某甲。”“师曰:‘阿那个是阇黎主人公?’”这相当于在问: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什么是你的本心?
“僧曰:‘见祇对次。’”我正在跟你说话的此心。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这个见解,认为当下自己的心是佛。看看洞山禅师如何评价?
“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只认得驴前马后底,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纯粹是错认。“客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
“僧便问:‘如何是主中主?’”主中主是什么呢?
洞山禅师回答,“阇黎自道取。”你自己说,你自己证。
僧又问,“某甲道得,即是客中主,如何是主中主?”我要说得,那是客中主,那如何是主中主呢?
“师曰:‘恁么道即易,相续也大难。’”洞山禅师说,这样回答很容易,但是功夫上相续很难。
这是禅宗讲的宾主句。有宾中宾、宾中主、主中宾、主中主,参禅的四个阶段,也就是发明此心的四个阶段。像我们现在的妄念心,就叫宾中宾,也叫客中客,五蕴身心完全是生灭心,生死凡夫此时的心完全是生灭无常的。什么叫宾中主呢?刚刚见到佛智,但是还不成熟,还需要用功。什么叫主中宾呢?功夫已经纯熟,非常稳定了,但是还有妄念习气,不能够于一切境界彻底自由,还需要进一步用功。什么叫主中主呢?念念是清净真如本性的境界。洞山禅师的《宝镜三昧》最后这样讲,“但能相续,名主中主”,就是真如妙心念念相续,这是主中主的境界。有人问他如何是主中主啊?他就半天不说话。说你懂吗?不懂。“不辞向汝道,相续也大难。”这就是禅宗真实不虚的境界。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学禅,误区也很多,比如动辄就说开悟,我真不知道开的是什么悟,非常让人担心。这就是不深入体会祖师开示的结果,其实祖师讲得很清楚。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如何学禅这个问题,净慧老和尚提倡禅净并重、禅教并重。达摩祖师来到东土,最先提倡的就是藉教悟宗。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藉教悟宗的法门。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六祖大师曰:‘汝观自心,莫著外法相。’”六祖大师说你要常观自心,不要天天讨论这些外在的法相。“法无四乘”,法并没有四乘,是纯一的如来之见,“人心自有等差”,是因为人心不同,才有三乘教法。
但是六祖大师传的是佛智,开的是专卖店,不说余法,最后他都汇归禅宗顿悟法门,所以他讲,“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六祖大师把四乘界定为藉教悟宗的四个阶段:诵经,把经典读熟,见闻转诵是小乘,是基础修行;那么悟法解义呢?我们不断地看注解、听开示,体会、研究、讨论,然后悟法解义,把经典在闻思层面读懂,这是中乘;懂多少落实多少,深入实践,依法修行,这是大乘;发明本心以后,“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这是禅宗的正传。所以我们可以依据经教,一步一步走进祖师的境界。
“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六祖大师讲的乘是修行义,禅宗是纯乎又纯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实践法门,不是为了建立语言,也不是为了争高下、比殊胜。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学禅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基础修行阶段,一个是深入参禅阶段。在这样一个特别忙碌、复杂的时代,去圣日遥,身心调柔、道心成熟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禅宗学人,一定要打定主意,一辈子做树立般若正见、养成菩萨人格等基础修行的功夫。重中之重,是般若正见的建立。
我一直提倡,要把《般若经》乃至一切大乘经论,当公案来参究,以参悟的方式来读。不要为了建立思想体系读,是为了破除邪见、引发功夫、悟明此心来读。
对于一个祖师公案,传统上不能思维,只能参。可是我们没有这么好的基础,怎么办呢?依然可以读,就像读《般若经》一样,从建立闻思正见、引发疑情、建立信心的角度去读。
以此为基础,戒定慧三学齐头并进。因为我们凡夫烦恼太粗重,修行也不能深入,所以训练基础止观的同时,要调伏粗重烦恼。我们要解行并重,打好道心基础。这是现时代学禅,必须要面对的阶段。因为古时候教下各宗都很发达,往往都是学习有成的大德来参禅。于我们来说,要依据禅宗,建立好修行的基础。这也是净慧长老提倡生活禅的悲心之所在。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不能放弃发明此心的追求,要深入地参究本来面目。在我们道心并不纯熟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参究,但是要缓参,不要急参。以参禅的方法来培养道心也非常重要,可以与深入基础修行培养道心同时进行。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些经典:
一是经:《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楞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
二是论:《中论》《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
三是公案语录:《五灯会元》《宗镜录》,也包括我们整理的很多单行本,比如《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禅宗五宗七家语录》《临济录》《赵州录》《马祖四家语录》《圆悟心要》《大慧尺牍》等,都是极重要的;还有《憨山大师全集》《虚云和尚全集》,包括我们长老的《净慧禅话》,都很重要。这些都要全面、广泛地学习,养育道心。
基础修行阶段,先定些小目标吧,比如说《心经》,先诵够一万遍,诵够之后再定个高点的目标,一百万遍。诵够一百万遍的,大有人在。一遍是一遍的功夫,要肯用功。有位给我看病的大夫,每天五百多遍《心经》,还不算其他的用功。他从家到诊所要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来回三小时,那是他连续诵持非常好的时间。这些都很现实,要这样用功。
《金刚经》《六祖坛经》《楞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亦复如是,先把它们读熟,设定一个持诵次数的目标,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然后闻思解义,依教奉行,同时不断地参悟,终生受持。
经常听到有人说汉传佛教没有修行法门,这么多法门,都修不过来,怎么会没法门修呢?读诵大乘经典是禅宗修行的基础,也是我们汉传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门。我们有这么多大乘了义经典,都是经典当中的经典,都是成佛的法门,值得大量地读诵、抄写、礼拜,然后研究、参悟。前面讲了,见闻转诵一个阶段,悟法解义一个阶段,依法修行一个阶段,究竟证悟一个阶段。任何一部经,都有这样的智慧高度。
《中论》《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应该多看几遍,争取看懂;《五灯会元》,要带在身边,偶尔翻一翻;《宗镜录》一百卷,也不长,几个月就一遍,我鼓励很多人看完过,都很受益,有人看完一遍觉得不过瘾,又接着看。
不这样修,我们如何成佛?大家想想看,我们上一个大学,要读多少书?你想成佛,永远出离生死轮回,这些书居然嫌多?不多啊!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讨论到这里,感谢大家。
明影法师2017年讲于北京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赵州生活禅
六祖坛经原文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山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法要。六祖登坛陞座时,闻法的人有韦刺史和他的部属三十多人,以及当时学术界的领袖、学者等三十多人,暨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向六祖大师礼座,希 望听闻佛法要义。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第一 行由品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山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法要。六祖登坛陞座时,闻法的人有韦刺
释义:那时,六祖大师到宝林寺。韶州府刺史韦琚和他属下一起进山,请大师到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人讲解佛法。大师上法座。韦刺史及属下三十余人、儒家学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共一千多人,大家同时行礼,恳请大师解说佛法精髓。大师告众说:“善知识!能够觉悟的自性,本来清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运用这个清净之心,最终可以成佛。
六祖坛经讲解
六祖坛经讲话 星云大师
六祖坛经讲记 达观法师
六祖坛经讲座
闽南佛学院 济群 禅宗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劝人念摩阿般若波罗密(见《指月录·道信传》卷四)。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见《六祖
《坛经》记载“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六祖坛经》是六祖所说之法,由门人辑录整理而成的一部典籍,是禅宗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著述,可谓“汉传佛教本土化的巅峰之作”。《坛经》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一部充满生命智慧的无上宝典。
当一个人想要消灾灭罪时,该怎么做呢?「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行布施、做好事、造功德,这些都是修福。修福的人得了福报,但是他的罪业还是存在的。那么,要如何才能将罪业消除?虽然可以借由有形的修福报、求功德来将功折罪,但是它能消除的罪业还是有限。佛经里教我们忏悔、认错可以灭罪,发心立愿也可以灭罪,最重要的,必须做
六祖说,善知识,如果想要学佛修行,在家也是可以的,不是必须到寺院中,也不是必须剃发出家。这就为大众解除了学佛等于出家的误解。同时,也给无缘出家专修的学佛者以信心。在家而能如法修行,就像身处东方的污浊世界,但一心向善,同样可以修习善行,见性解脱。如果来到寺院却不认真修行,就像身处西方清净世界,但内心充满污浊,势必
“活在当下”,是佛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道理,我们在《金刚经》里面,其实有很多活在当下的理论。活在当下在《六祖坛经》有进一步的解释,它解释生命是无念,无念是无妄念,无妄念是什么呢?不要执着于过去的,不要把心住于过去的念,因为过去的心不可得;不要把心住于未来,整天都不干活,梦想未来,这也是不可以的,应该活在当下。
《法华经》警世形象,非常富有哲理性与文学性,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充分汲取《法华经》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产生了各种机锋公案、吟咏,使《法华经》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可以说《法华经》深受禅宗推崇
《法华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形成时代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时值新兴的大乘佛教与旧有的小乘佛教之间展开激烈争论的时期。《法华经》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通过调和大、小乘之间的矛盾,把小乘思想融合于大乘思想之中。大乘佛学认为一切佛法都是“般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初次听到有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