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的修行智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坛经 | 作者:明影法师 [投稿]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经常引起误解,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

  六祖开示智通禅师说:“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法报化三身,是我们修行总的目标,那么六祖大师如何来开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佛的内涵呢?

  “清净法身,汝之性也。”我们本有的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圆满报身,汝之智也。”打开菩提自性,彻悟自性的智慧,即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利益众生的菩萨行,一切身口意的运作都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本性与三身的关系呢?“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如果离开本性说三身,那么三身就没有智,此时就谈不上什么三身。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如果了悟三身并非实有,也就是没有遍计所执自性,那么就证得了四智。对于报身无有自性可以这样理解:报身有两种,一个是他受用,一个是自受用。前面讲的“圆满报身,汝之智也”是自受用报身,是证悟法身的智慧;菩萨的色身,是他受用报身,不同的福德因缘,感得不同,与众生的缘不同,众生看到的也不一样。千百亿化身,指的是我们利益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运作。

  能够了知三身无有自性,就能够打开法身所具备的四智菩提,所以叫“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是自性三身。直接发明自性,然后打开四智。诸佛所具有的四智,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它对应我们凡夫的八识。以肉身直入佛智,这叫“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这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

  对于四智的内涵,六祖大师接下来又开示说:“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大圆镜智是指我们清净的本心;“平等性智心无病”,这时第七末那识已经转变了,不再有一切凡夫所共有的根本心病——我执;那么妙观察智呢?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它清净无染,观察一切事物没有执取,见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前五识则转变为成所作智,这是利益众生的悲用。

  一定要打开大圆镜智,“在千人万人中,不背一人,不向一人”,这才能称为禅师。

如何成就四智?

  “五八六七果因转”,“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在因地转成智慧以后,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在果地才能圆满。

  若依教下唯识宗的教理,第六意识第一次转智是在初地;第二次转智是在七地末八地初,证得无生法忍;第六意识彻底转成妙观察智是在佛智境界。那么第六意识一转,末那识跟着转,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同时跟着转变成平等性智。此时,阿赖耶识才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跟着转变为成所作智。这是八识转智的次第,是基本规律。

  那么禅宗的祖师,于转处不留情,念念亲见本性,不管动静,都恒与法身相应,处于那伽大定之中,这时八识同时圆成四智,这是禅宗不共的修行路线。

菩提自性在何处?

  《坛经》中六祖大师这样开示:“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我们生命的真性是本有的觉知之性,菩提妙心我们本有。但是,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它,所以“起心即是妄”,起心动念都是妄念。“净心在妄中”,我们清净的本心就在我们的妄念中。那么如何来把它发明呢?“但正无三障”,只要把我们的种种妄心、邪见都止息,就能够打开我们本有的觉性,破除三障。

  《坛经》中还开示:“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正是因为有真如妙心,所以我们才能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我们的根身世界当时即坏。我们之所以有“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这样的生命基本特征和能力,正是由于我们有无限自由、无限广大的觉性。这是不可复制的,不是进化而来的,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也不会死去。人工智能再发达,也不可能有佛性,这是我们学禅之人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认知。

  《坛经》中还开示:“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如果能在我们的妄心中见真心,打开了真心,也就是发明了此心,“有真即是成佛因”,这才是成佛的正因,直了成佛。“不见自性外觅佛”,不见自己的觉性,然后向外去找佛,“起心总是大痴人”,一动念就错了,所以叫“起心即错,动念即乖”,不能向外去找觉悟,不能向外去觅佛。

菩提自性与觉知心的关系

  我们凡夫此刻的觉知心,生灭不停,是我们生命最亲切的运作。过去的种种记忆、发生的种种故事,不管是世界的、自然的,还是生命境界的、社会的、人文的,都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融入进了我们的生命之流;未来,尚未发生。所以对于我们凡夫来说,过去、未来的心显然是不可触及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握此时此刻的心,我们一切的生活都由此展开。

  所以,不能离开此时此刻的觉知心去找菩提自性,去找真心。祖师开示,“净心在妄中”,菩提自性就在我们此时此刻的觉知心中;但是我们的觉知心,它又不是真心。这两者的关系就像波浪和水一样,也可以说像冰和水的关系。当我们处于冰的状态,它本身不是水,不具备水滋润万物的特征;但是,你也不能离开冰去找水。

  有人认为前念已过,后念未至,中间那段看似没有妄念,所谓了了分明的状态就是真如,这是极其糟糕的错误认知。就好比我们认为一个波浪过去了,后面那个波浪还没来,中间那段看似平静的状态就是纯粹的水。这个错误很严重。从妄心到真心,一定要经历身心世界脱胎换骨式的剧变。

  我们的妄心,包含了心王和心所。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识都是心王,贪嗔痴烦恼等属于心所。禅宗顿悟,是擒贼先擒王,但管心王。在心王当中,谁是转智的要害?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转,第七末那识就跟着转。第六意识、第七识转成了佛智,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才跟着转。所以在第六意识上用功,这是通向解脱的关键。

禅宗用功的核心

  ——转第六意识

  六祖大师彻悟以后,五祖大师知道六祖的弘法时机尚未成熟,担心有人因为嫉妒而伤害他,就让他赶紧离开。所以,五祖大师连夜亲自摇橹,把惠能大师送过了江,嘱咐他赶紧躲起来,短时间内不要出来弘法。

  但是三天以后,五祖大师作为这出传法大剧的导演,当众宣布:“衣法已南,能者得之。”行者惠能已经得了衣钵往南走了,意思就是你们想追就追吧。不给大众一个追的机会,怎么能显出开悟禅师的智慧呢?于是,一队人马就向南追来。

  有一位惠明禅师,将军出身,很有经验,又跑得快,很快就追上了。惠能大师一看,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赶紧躲了起来。结果惠明禅师一拿衣钵,拿不动(为什么拿不动?这是一大迷团,需要参究),幡然醒悟,大声喊道:“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于是惠能禅师就出来为惠明禅师说法,“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既然你为法而来,请你先把是非缘务都放下,勿生一念,先把粗的烦恼停一停。“明良久”,惠明禅师作意用功,调伏妄心,过了很久,待他身心宁静下来以后,惠能祖师讲:“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不思,初步的不思就是粗的思维心不起,这时有利于参禅用功。正在这个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这时起疑情,反观自心,什么是我们妄心当中本有的觉心?这是禅宗参究的核心功夫。

  “惠明言下大悟”,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惠明禅师当下就开悟了;还有一种,据文献记载,他回去以后,按照六祖大师开示的方法参禅,几个月以后悟明心地。这两种版本,我觉得都很好。第一种可能代表惠明禅师的境界;第二种代表我们大多数人,如果我们这样用功,也许几个月、几年、几十年开悟,也许下辈子才开悟,都没关系,只要开悟就好。只要我们这样坚持用功,都有开悟的机会。

  惠明禅师继续问:“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还有没有更秘密的法门?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我跟你说的,都不是秘密,真正的秘密在你自己心里。我们的心具足万法,我们反观己心,就能把智慧打开。只能自修自证,谁也代替不了。

  石头禅师给怀让大师送信时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不羡慕诸佛,也不看重自己的智慧,到了这个境界,该如何用心?怀让大师说:“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你问得太高了,何不问点基础问题。结果石头和尚就讲:“宁肯累劫受沉沦,不向诸圣求解脱。”这跟我们很多人天天求佛,真是天壤之别。石头和尚讲,宁肯永远受沉沦,也不向佛求解脱。我们的心是一切秘密当中的秘密,我们不能向佛求解脱,只能自修自证。

  说到禅宗的用功,祖师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开示。有人问药山惟俨禅师:“兀兀地思量什么?”药山禅师回答:“思量个不思量的。”学人又问:“不思量的如何思量?”祖师回答:“非思量。”就讲禅宗在意识上用功,思而无思、不思而思的这个原则,思量个不思量的。

  禅宗沩仰宗开宗祖师沩山禅师,仰山禅师来见他,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我们的佛性在哪里?沩山禅师说:“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这是参禅用功,第六意识转智的一个完整的次第。“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令我们的意识心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单纯。“思尽还源”,最后让第六意识心土崩瓦解,言语道断,“性相常住,事理不二”,这时性相才能统一,事理才能圆融,本有的佛智自然开显。这是禅宗用功的核心。

  我们来看看怀让禅师是如何用这种用功方式悟道的。怀让禅师是先参老安国师,老安国师是五祖大师座下十大禅师之一,一百多岁才圆寂,怀让禅师是他座下非常出色的门人。但是老安国师年事已高的时候,就让怀让禅师去参六祖。怀让禅师到了广东南华寺见到六祖,恭敬礼拜,六祖大师就问他:“甚处来?”怀让禅师答:“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什么东西?怎么来的?这是问他的心行,你的心是什么状态?《五灯会元》里记载,这一问,已经饱参饱学、通达经教、禅定功深的怀让禅师,参究了八年。八年以后,他才回答六祖大师:“说似一物即不中。”说它像什么都不对。

  六祖大师就问他:“还可修证否?”还需要修行吗?怀让禅师回答:“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还是需要修行,但是此物已经脱离了一切染污。六祖说:“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这个不污染的“此心”,是诸佛护念的密钥、心髓。你已经到了这个境界,我也是一样。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禅宗所传的,就是这一法。“怀让大师豁然契会”,彻悟了。彻悟以后,“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从那以后,又执侍六祖大师左右,继续用功,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每天都有进步,越来越成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