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尼僧通教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京华尼僧通教寺

  京华通教寺已经整修一新,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重题了匾额,而且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典礼,这使笔者忆起昔日通教寺的兴衰来。

  通教寺是北京颇负胜名比丘尼寺,位于东直门内的北小街。犹记院内有民国37年2月在观音大士圣诞日由当时主持胜雨立的一座碑,上方篆书“弘法无疆”,碑文题目《中兴道教寺碑记》,文载“本寺创建于明,重兴于清,及至清末民初,殿宇倾圮,佛像毁坏更不堪言,久绝修道之,可谓不堪设想”,因此“民国31年,进寺化费净材,迁移住户,改造大殿,兴建念佛堂、讲堂、方丈斋堂、大寮等处,复设立八敬学苑,培育僧才,继而悬挂钟板并呈文备案,永作十方常住”。由此观之,衰败之后的重新兴盛是自1942年开始。

  日本投降后,有个尼僧的姐姐去世后在此超度,笔者有幸往观,故对寺内重建格局及严格寺规略知一二。其中最大的殿是大雄宝殿,据说原殿不大,扩建后能容五百人左右,正中高坐在莲花上者为释迦牟尼塑像,足有三米多高;两侧塑像略小,左年轻者为阿难,右稍老者为迦叶。墙壁上刻有三百四十八条戒律。每做法事和超度时都在这里举行。另有五观堂,内供奉古方三圣:观音、文殊和普贤,这里是比丘尼吃饭的地方。笔者尝问法名能本的“知客僧”,何谓五观?答曰:一记功多少,量比来处;二存已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功,贪得为宗;四因是良药,为了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而且说,每次吃饭,必想此五条,才能做到“食存五观,金易化”,否则“三心不了,水难消”。

  当时因有“八敬学苑”,故有来自各地的尼僧达七十人左右。寺内等级分工严格,职最高者称方丈(亦称和尚),能代方丈者称首座,接待客人者称知客,管殿堂唱念者称维诺,管纪委者称纠察,管仓库伙食者称仓库使等等。但不管干什么的,对于三百四十八条戒律是必须牢记心头的,因为她们主张“身交常住,命交龙天”。每日的行动坐卧都有固定时间,绝不许大声说笑,甚至吃饭时都只能以手势代说话,如伸食指,要主食;平掌横扫,要稀粥;沿碗内壁画圈大小以示食量,不管要多或少,都必须吃完。如有亲朋来会,必去二人接待,还只限五分钟。

  笔者也曾问及尼僧出家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五个方面:有受家庭影响而自愿,有家庭信佛而主动送女儿,有家贫无以为生谋生计,有因家庭婚事苦恼而想摆脱,亦有因久病缠身而寻精神寄托。犹记当时有一通愿法师,乃某省长之女,且是女师大的高材生,就在此出家。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