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绝兴福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国许多着名的寺庙宫观大都建在名山大川之中,庙宇由山扬名,山因庙宇增辉。但是,也有一些年代久远,在一定地域内颇有影响的古刹,默默无闻地隐踞僻静的山野峡谷之间。它的建筑虽比不上那些着名寺院之宏伟气魄,却以本身独特的风格,以及颇有影响的名人行迹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人。坐落于顺昌县高阳乡振科村凤山的兴福寺,就是这样一座古刹。

  兴福寺,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凤山脚下,距高阳乡所在地约1.5公里。据《建瓯县志》记载,始建于南唐保大元年(943),重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坐北朝南,四周绕以围墙,寺门联曰:“凤翔东土,山门清静。”中轴线上二进庭院,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左边落祖堂(供建寺以来已故的住持僧灵位,其中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土的明弘治年间的祖师碑)和大悲阁,右边落戒堂(僧传受戒处)和观音殿,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2068平方米,建筑面积1402.6平方米,山门及围墙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筑物。

  戒堂、祖堂后各一个小天井,天井的两旁,各有厢房八间。天王殿的后面为丹墀,丹墀中平铺砖块,这里是善男信女们斋会之场所。丹墀左右各有一口水池,称作“凤眼池”。它有着一则美妙的民间传说:“从前有一只凤凰贪恋兴福寺香火,被玉帝贬下凡间,凤凰从空而坠,以双目化为两泓清澈泉水,时时观看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寺后的山峰称“凤山”,传说是由凤凰的身子变化的。

  由丹墀拾级而上,就是兴福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殿宇悬山式屋顶,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五架梁,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圆形金柱抹角,直径40厘米。厅外设长廊,半圆形轩顶,屋顶高9.5米。据大殿横檩上记载,重修于民国3年(1914)。大殿正中,是释迦牟尼塑像,情态慈祥,双眸微启,流露出一副悲天悯人的神态。据说,寺中所塑佛像,皆以杭州灵隐寺的塑像为蓝本雕塑的。大殿两旁,罗列着二十诸天象,后面是十三元觉,这些塑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塑造的,把整座殿宇装饰得一派庄严肃穆。

  兴福寺现拥有僧房二十四间,据《建瓯县志》记载:“清时寺中住众三百余人,民国时亦有一百余寺僧。”可见当时的鼎盛。寺院还拥有诸多的庙产,《建瓯县志》载:“清同治十年(1871),知府徐霞耀曾将兴福寺的产亩提谷七百担充作经费。”当然,原兴福寺的范围不仅在寺院的围墙内,围墙之外还有它的房产,可见建筑规模宏伟富丽,大有“栋楹穷隆撑住霄汉,丹碧辉煌晃耀日月”之概,确令“藏修者有清思,登览者有遗肖,舐止者有余怀。”

  从寺正门远望那起伏连锦的群峰中有一座峭拔千仞、尖削似笔的文笔山。的确这里出过一位名儒良臣——明朝吏部尚书李默在这里建有着名的凤山书院,惜书院于“十年动乱”期间被拆毁,遗址在大雄宝殿后侧东面约二十多米处。

  李默尤喜结交文人学士,许多文人骚客都追随在李默左右。他们在一起撰写经文,吟风弄月,而兴福寺和凤山书院就是他们经常聚会游乐的所在。这里山青水秀,林木蓊郁,意态万千,气势不凡。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漫天,鸟雀投林,树影婆娑,暮鼓声闻,掩映其中的兴福寺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仲春时节,眼前凤山一脉青翠,寺院幽深,山顶凤凰欲飞,山下溪流如带,暮霭四起,钟磬之声悠悠,顿觉心胸清爽,景与神会,物我无间,令人平添宁静淡泊之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