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广胜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洪洞广胜寺

洪洞广胜寺

洪洞广胜寺

洪洞广胜寺

洪洞广胜寺

洪洞广胜寺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霍泉亦发源于此地,寺区古柏苍翠,山清水秀。广胜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创建,初名俱卢舍寺,唐代改称今名。大历四年(769)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毁坏后重建。明清两代又予以补葺,始成现状。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寺

  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山门内为塔院,飞虹塔矗立其中,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天启二年(1622)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13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寺内碑碣甚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资料。 向后为弥陀殿五间,内施六根大斜梁,减少两缝梁架,在结构上有独到之处。殿内奉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称“西文三圣”,工艺甚佳。东壁及扇而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菩萨。金皇统间平水版大藏经原存于此,后移北京图书馆。大雄宝殿五间,悬山式,殿内木雕神龛及佛像,或剔透玲珑,或丰满圆润,工艺俱佳。毗卢殿五间,庑殿式,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该殿装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内奉毗卢、阿闪、弥陀三佛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像,沿壁木雕龛阁,内供铁铸佛像35尊。四周壁画,以后壁十二圆觉技艺最佳。寺内碑碣数十通,对研究广胜寺的历史很有价值。

  下寺

  下寺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山门高耸,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前殿五开间,悬山式,殿内仅用两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七间单檐,悬山式,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属元作。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928年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残存于山墙上部16平方米的画面,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的作品。两垛殿至正五年(1345)建,前檐插廊,两山出际甚大,悬鱼、惹草秀丽。

  霍泉

  下寺门外即是霍泉,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霍泉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秒流时四立方米,灌溉十余万亩粮田。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南三北七,实测流量相近,这是历史上解决两县争水纠纷的遗迹。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到合理使用。

  飞虹塔

  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广胜上寺。塔身琉璃镶嵌, 俗称琉璃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 十三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全身用黄 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 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 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 据佛经大唐西域记》记载,此塔为全国十九佛塔之一。这座造型别致、设计艺术高超的琉璃塔,为明代建筑。据修碑志记载,此塔始建于唐朝,后因元时大地震毁坏,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开始重建,落成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这座八面玲珑、工程浩大的琉璃塔从动工到竣工历时十二个春秋。九十余年后,天启二年又用了两年的时间增建了围廊(公元1622-1623)。全塔呈八角形,分十三级,高达47.13 米,塔内转折攀登的梯道,设计巧妙,直通塔顶,为国内所罕见。塔身由青砖砌成,层层皆有琉璃出檐,下三层尤其精致,有飞檐凌空下的斗拱,捏制精巧的莲花椅柱,还有佛像、菩萨、金刚盘龙卧虎、奇兽珍禽等色彩艳丽的图案。飞虹塔坚如磐石,虽已经经受了四百余年的风雪侵蚀,但仍完好无损。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 1695年)平阳盆地发生八级大地震,它也安然无恙。塔顶有当年地震的题记,为研究当年平阳地震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据建塔碑记载,塔为一僧人所设计,今襄汾柴村人,法名达连。达连和尚为此塔精心设计了四十余年,后用十二年主持建塔,在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建造出这样一座耸入云天的飞虹宝塔,不仅是中国建塔史上一巨大成就,而且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因塔全身由土色琉璃装饰,每逢红日高照,塔身金碧辉煌、熠熠闪光,远眺仿佛是一条美丽的彩虹,故此得名“飞虹塔”。微风吹过,全塔上下一百一十二个铁玲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好象在奏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轻音缭绕,令人心旷神怡。正象明人王翰所题:“一塔玲珑驾碧空,满山翠柏起秋风,云生宝殿常僧定,咫尺虚弥未许通”。

  历史沿革

  清顺治十六年(1659)赵城北石明村杨纯连父子绘上寺毗庐殿坐上五十三佛像。

  清康熙四年(1665)分水铁栅碑阴绘置广胜山川形势图。

  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下寺。

  清雍正四年春(1726)平阳知府刘登庸,因洪赵两县三七流水不均,屡有争讼,雍正三年刘创铁柱分为十洞界以石墙,三年九月起工四年春竣工,争水顿息。

  清雍正六年(1728)修下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金妆下寺地藏观音等佛像。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铸上寺金缸,木刻下寺水陆神面。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修下寺。

  清道光四年(1824)修上寺中大殿。

  1921年赵城劣绅折毁水神庙元建三门及清建木构牌坊,后易为砖牌坊。

  1921年——1928年下寺僧贞达破戒失修不理唐事,致使下寺宋版藏经佚失三分之一。

  同年赵城劣绅勾结下寺憎贞达(后还俗柴村住)将下寺大佛殿元代壁画廉价售给外国人。使祖国文物遭到重大损失,现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

  1949年,临汾专署霍泉水利委员会借住水神庙地址。以砌垅筑闸破坏了历代碑碣甚多。

  1949年5月21日,赵城金藏由根据地运到北京移交北京图书馆珍藏,新华社发了专电新闻,但电文中提出的为护经牺牲了八名战士之说,后经查证并无其事。

  1952年6月17日,广胜寺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12月1日赵城广胜寺古迹保养所成立。

  1952年10月,中央和省文化方面的领导杜仙洲和崔斗晨视察广胜寺指导修缮工作。在此前8月9日省拨款6000万元,进行重点修补。

  1961年,国务院公布广胜寺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吴玉璋同志参观广胜寺。

  1964年,由北京工人对琉璃塔构件进行修补,并按了避雷针。

  1973年一1975年,落架维修上寺后殿。

  1983年,洪洞南山冯国璋捐献二卷赵城金藏。

  1984年,落架维修下寺西垛殿。

  1993年,广胜寺职工集资修建上寺南山公园。

  1994年,江泽民参观广胜寺。

  1995—1997年,落架维修下寺后殿。

  传说

  目前的下寺还包括有毗邻的水神庙,是传说中霍泉水神的祀祠,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也是水神诞日,霍泉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万年以前,这一地下水从山脚磐石中喷发而出,泉水清辙见底,在此汇集成潭,为水神庙一胜迹。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在水神明应王殿内四壁绘有近二百平米的元代壁画,尤以南壁东一幅戏剧壁画着称于世,被人们誉为广胜寺文物的第三绝,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1998年,该画与古壁的打球图同时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保护

  位于霍山南路的洪洞县广胜寺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的佛教圣地,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景区开发和文物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大对全寺的开发保护力度,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广胜寺的11座殿堂中,属于中国四大名塔之一的飞虹塔是最为核心的建筑,始建于东汉,高47米,共13层,塔的外表全部镶嵌着琉璃构件,一层一组图案,形式多样、色彩绚丽,居全国的琉璃塔之首,璀璨夺目的飞虹宝塔和举世无双的《赵城金藏》以及全国最早、最大的元代戏剧壁画等珍贵文物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人前来旅游观赏,每年仅门票收入就可达12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作为同故宫博物院同年列入的全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广胜寺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抢救为主的方针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他们积极向各级文管部门争取资金,对寺院的文物进行修缮和维护,在全寺11座殿堂内安装了监控设备,配备了消防设施,除去一支专门的安全巡逻队外,全寺的140名工作人员人人都是安全员和消防员,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

  庙会

  洪洞广胜寺一年一度的古庙会,是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八日,庙会会期为五天。前后共五天的庙会,使广胜寺人山人海,形成节日般的热闹。庙会期间,霍县、汾西县、临汾市、襄汾县、安泽县、古县、侯马市的客商、游人、赶会的男女老幼,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向广胜寺汇聚。庙会期间,广胜寺前,售货的、摆地摊的、跑马卖艺的,演戏的、耍杂技的,各行各业,各显其能,吸引着广大顾客和游人。

  广胜寺,是一处古老的寺庙,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唐代大历四年,汾阳王郭子仪奏诸朝廷进行整修扩建,取“广大于天,名胜于时”,更名广胜寺。寺院建成后,附近的百姓、邻县的文人学士、官员吏佐相继慕名来广胜寺拜佛求愿,祭祀观光,小商小贩也随着游人的增多开始作起生意,这就形成了广胜寺庙会的雏形。把广胜寺庙会定为三月十八,是由于霍泉水承担着附近良田的灌溉任务,因而,人们祭祠水神已属古代的正常行为。农历三月十八日,是传说中的水神诞辰。 民谚有:“三月十八,麦怀娃娃”。这个时候,麦田管理基本结束,收麦季节快要到来,农民需要购置农用器具和生活用品,正是这些原因,形成了农历三月十八的定期庙会。元朝时,庙会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元代延佑六年《重修明应王(大郎神)庙碑》记;三月十八日庙会,“城镇村落,贵者以轿蹄,下者以履,携妻子,与老幼而至者,不可胜既……为集数日。……而后,顾瞻恋恋,犹忘归也。” 这段文字,记载了人们当时踏青观景的盛况。至元十三年,《重修明应王殿碑》载:“每岁季春(三月)仲旬八日,为神降日,萧鼓香烛,骈阗来享者甚众。”来广胜寺祭水神的人,自然是平民百姓,而且是受益于霍泉水的附近村民百姓。旧历三月十八日,从祭祠水神到参观游览,从参观游览到物资交流,集市贸易,无论从物资上,精神上,都使广胜寺古庙会经久不衰,而且越来越兴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