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兴教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护国兴教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县樊川北原 ( 少陵原 )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为从白鹿原迁葬玄奘法师遗骨在此建塔,随即建寺。唐肃宗题塔额曰“兴教”,寺遂得名。兴教寺自建成至今千余年间,几度枯荣 ,历尽沧桑。建寺约百年之后,即“塔无主,寺无僧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重修塔身。清同治年间(1862 — 1874)遭兵燹,除三座舍利塔外,全寺付之一炬,几成废墟 。1922年寺僧募修大殿、僧房十余间,又先后由朱子桥、程潜增建及修葺塔亭 、大殿 、藏经楼、山门等并补 修了三塔。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两次拨款整修。1982年以来,又进行了全面修缮、增建。1983年兴教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寺中供奉着民国时期大居士朱子桥修缮三藏塔所得的感应舍利子、玄奘法师从印度请回的巴利文贝叶经。

护国兴教寺

  664年(唐麟德元年),玄奘大师圆寂于铜川玉华寺,遗体奉旨运回长安,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翻经院内,然后初葬于白鹿原。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内,百万人送葬,夜里庐宿墓旁的达三万余人。白鹿原上的墓地在大明宫即可望见,因而常引起唐高宗的思念伤感,乃于六六九(唐总章二年)敕令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北岗,并修建护国兴教寺和造塔供奉。樊川是唐长安城南风景最优美的地区,也是佛教寺院集中的地方。兴教寺与华严寺、香积寺等并称樊川八大寺,兴教寺居八寺之首。寺建成以后,屡遭兵火,各代也屡有修葺,十九世纪后期清同治年间,寺内殿舍全为兵火所焚,惟三座灵塔幸存。一九二二年再度重建,故寺内殿舍屋宇大都是近代的建筑。

护国兴教寺

护国兴教寺

护国兴教寺

  玄奘塔立于兴教寺塔院正中,塔背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0年)篆刻的《大遍觉法师塔铭》。左边的陪侍塔中,安葬着他的弟子圆测法师灵骨;右边的陪侍塔中,安葬着他的另一位弟子窥基法师灵骨。 玄奘塔为砖造,总高21米,五层,平面方形,仿楼阁式。底层边长5.2米,每层檐下皆用砖做成简单的斗拱。斗拱上面,用斜角砌成“牙子”,其上再加叠涩出檐。第一层塔身经过后代修缮,已是平素的砖墙,没有倚柱;而以上四层则用砖砌成八角柱的一半的倚柱,再在倚柱上隐起额枋、头拱。塔内有小方室供奉玄奘塑像。底层较高,以上各层依次收减。因是墓塔,所以除底层外,其上四层概不能登临。玄奘法师舍利塔高七丈,共五层,底层拱洞内有 玄奘法师塑像。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的碑刻,因亦称大遍觉塔。与玄奘法师墓塔呈山字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三层塔,均高一丈五,为其两大弟子慈恩大师窥基和西明大师圆测舍利塔 。

  兴教寺大殿飞檐凌空,内供元铸千佛绕毗卢铜佛像,庄严精美。殿四壁镶有《金刚经》刻石。殿后东西两排僧房,组成四合头院落,院内广植松竹,四时花卉,清幽宜人。大殿两侧各有跨院,东跨院有五楹藏经楼一栋,收藏有明清刻印的梵匣本佛经及近代影印藏经数千册,还珍藏有巴利文贝叶佛经,缅甸雕刻的白玉弥勒佛像。

  现兴教寺主要建筑有:山门 、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藏经楼等。现任住持为陕西佛教协会会长上常下明老和尚,监院宽池法师。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