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开化禅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北山开化禅寺

  北山开化禅寺简称北山寺,位于今泰州招贤桥东、扬州路北侧,泰州肉联厂设此。古名“开化院”、“独佛寺”,至北宋嘉祐八年(1063)始用今名。根据清顺治八年(1651)知州钱履吉《泰州重修北山开化禅寺碑记》记载,此寺改名“北山”,是因海陵城北地势低下,取此名以“阜地气,壮郡形”。 寺初为唐宝历元年(825)王屋禅师所创建。寺宇建筑宏伟,佛殿高大,并建有百尺高塔及百口水井,卓锡泉即是其中之一。 南宋建炎、绍兴年间,金兵南侵,寺内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百尺高塔毁于战火,百口水井仅剩卓锡一泉。淳熙年间,子廉来任住持,芟除草莽,重建佛殿及法堂,寺貌恢复旧观。子廉圆寂后,寺院复趋衰落,乃至默默无闻。从清朝《泰州志》上看,在元、明两代近四百年中,仅有明弘治年间重铸铜钟和明天启六年(1626)重建大雄宝殿二事的记载。 清顺治四年(1647)冬,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冰怀禅师受古林院(遗址在今五巷内教工宿舍)聘来泰州,第二年又受地方官绅及居士聘,任北山寺住持。他矢志整修寺院,当年建成殿宇,塑好佛像,第三年建成方丈寮屋,第四年又建成天王殿,并着手建斋堂、香积井。顺治八年(1651)受四明(今浙江宁波市)官绅聘,离泰州时特留徒子古药将未竟工程续成。顺治十八年(1661)邑人俞钎、余铎、王孙骠等铸铁钮铜钟,钟上镌有阳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部及梵文字咒(铜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康熙初,俞钎又在大雄宝殿后兴建大悲楼。

  楼基高达四尺,左右且有耳楼,用楠木建成,十分壮丽。楼下悬回龙边框、青地金字的康熙御笔“法律禅”三字匾额。楼在嘉庆年间又曾修葺一次。道光年间,此寺复又衰落。咸丰元年(1851),德山禅师朝山途中路过泰州,见此寺荒芜,不胜慨叹,便留在寺内,募款修旧兴废,并请书法家吴熙载篆书“北山开化禅寺”门额。经过几年惨淡经营,寺貌又焕然一新。以后的北山寺僧尊他为中兴祖师。光绪四年(1878),住持僧如松又加扩建。从此,此寺楼殿巍峨,寮屋栉比,成为规模仅次于光孝寺的泰州佛教八大丛林之一。 民国初,此寺殿宇仍极雄伟庄严,中轴线上,头殿、二殿、大雄宝殿及大悲楼四进顺序耸立。所供佛像也很高大,头殿中央,南向有弥勒佛像,北向有韦驮像,左右两侧有四大天王像;弥勒佛像特别魁梧,泰州地方曾流传过“北山寺的弥勒佛像抬不进城”的说法。二殿前左右有高大的钟鼓楼,殿中独供关帝像。因此曾有人说此寺原为关帝庙。大雄宝殿檐下悬有“香光法宝”匾额,殿中除供阿弥陀佛等三尊大佛像及十八尊罗汉像外,还在阿弥陀佛像前供多宝佛像。传说殿中原只供多宝佛像,因而有“独佛寺”的称谓。大悲楼中供大慈大悲观世音像,楼即因此得名。 据南亭自传中述及,当年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智光老和尚,曾在北山寺中掩关攻读华严三年,称为华严座主的应慈老和尚常常在北山寺小住。南亭和尚本人也亦在北山寺居住多年,后来至光孝寺任住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