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 星云大师 虚云法师 大安法师 道证法师 济群法师 印光大师 证严法师 太虚大师 净界法师 慈法法师 宽运法师 明一法师 白圣法师 白云禅师 宝静法师 本法法师 本焕法师 本性法师 本源法师 斌宗法师 忏云法师 昌臻法师 常福法师 常照法师 超定法师 超然法师 彻悟禅师 成峰法师 成刚法师 持松法师 崇慈法师 传道法师 传明法师 传印法师 纯祥法师 慈航法师 慈舟法师 慈庄法师 达观法师 达摩祖师 大寂尼师 道坚法师 道信大师 道隐法师 道源法师 涤华禅师 谛闲法师 东初法师 法藏大师
太虚大师讲解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 (太虚大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

      释迦世尊,于娑婆秽土,刚强难化之众生中,诞生成道,垂范四生,度脱九界,其无畏勇猛之精神,诚为不可思议者矣!故当时所摄化之大小乘弟子,无不具慈悲喜舍,四摄教化,狮吼象步,超然死生,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法华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净土不烧毁。”

  • 圆觉经略释 (太虚大师)圆觉经略释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 《维摩诘经》别记 (太虚大师)《维摩诘经》别记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 (太虚大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

      关于提教纲,古来各宗祖师有种种说法,如天台五重玄义,贤首十门玄谈,以及其余的各家,大概是将释迦如来一代所说的教法,分为几个时期,几种教法,名为一代时教。天台五时者:第一、说华严时,第二、说阿含时,第三、说方等时,第四、说般若时,第五、说法华涅槃时。八教者:一、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名化法四教;五、顿教,

  •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 (太虚大师)瑜伽真实义品讲要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 (太虚大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

      一、契理与应机:今天开讲“十善业道经”,在未讲本文以前,先讲一段经前的悬论。一切经皆谓之契经:一契理,二契机;一切佛法皆从此原则而建立。一切法的真理,所谓诸法真实性相,乃佛智慧所亲证,为开示未证众生亦令证入,是为依契理的原则而说法。在契机的方面,是依种类根性时节因缘,适合一切众生的机宜,各令觉悟而说法。具此二义,方为契经。

  • 新的唯识论 (太虚法师)新的唯识论

      ‘山中十日西湖别,堤上桃花红欲然’:乃吾清明日从净梵院赴弥勒院,在湖中泛一叶扁舟,舟次偶然流露于吟咏者。夫桃花之红,莫知其始,山外之湖,湖上之堤,物皆位之有素。且吾非一朝一夕之吾,居乎山,游乎湖,玩春色之明媚,弄波影而荡漾,今岂初度?然人境交接,会逢其适,不自禁新气象之环感,新意思之勃生也!夫唯识论亦何新之有?然为欧

  • 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 (太虚大师)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

      问曰:本经自度震旦,说之者已无虑百师,今造摄论意何所为?且了义教有多经论,曷不择之大藏,开所未开,乃独取义已大明之本经,增枝业之辞乎?答曰:略有六意造此摄论:尝考诸师说本经者,多列文逐句以疏解(诸解皆是),或断章取义以发明(若中峰或问、云栖摸象等),今欲用悬判简要之辞,摄全经周圆之义,令但闻略说者总持无遗,一也。诸

  • (太虚大师)楞伽经义记

    暂无简介

  • (太虚大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今天所讲的是“佛说八大人觉经”,在这七个字里包含着许多意义,须加以扼要的解释:“佛”,我们中国人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正确的义理,恐多未有相当的认识。考“佛”字的来源,是从梵文方面翻译过来的,今此“佛”字即“佛陀”一音的略翻。翻释的通例,有译音或译义的不同,“佛陀”也是翻音未翻义的;例如;翻Washington为

  • 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 (太虚大师)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

      解深密经有八品,此次所讲的是末后一品,即是如来成所作事品。欲讲此品,对全经的纲要,翻译,与讲此品之宗旨不能不先明白,故略分三段来说:一、释经题略明全经纲要:本经名解深密经,经是诸经通名,解深密是本经别名。解深密有三义:一、言深密者,即深奥隐密之法义;谓此经解释深奥隐密的法义。佛在余经虽曾将诸法隐略而说,但未详明解说

  • (太虚大师)佛遗教经讲要

    佛遗教经讲要 ──二十四年十一月在丹阳海会寺讲── 悬论 一 释经题 二 明译史释经 甲一 叙分──六种成就 甲二 正宗分──二重法要 乙一 共法要 丙一 对治邪业 丁一 根本净 丁二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太虚大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今天讲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般若经中之一种。佛经以般若为最钜,总共有七百二十卷。其最简括切要提纲挈领者,即现在讲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此经字数不多,不过二百六十字,中国无论研究佛学、信仰佛法之人,及不大研究、不甚信仰之人,莫不知之,故此经在中国流传甚广。

  • (太虚大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

  •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 (太虚大师)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

      初释题目。具云: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第十五菩萨地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分释为五:一、释论题,二、释分题,三、释地题,四、释持题,五、释品题。甲、释论题──瑜伽师地论:此论有一百卷,属于大乘部之论藏也。约解为四:初、瑜伽,二、瑜伽师,三、瑜伽师地,四、瑜伽师地论。初瑜伽者,华言相应,确指行解相应以言,非泛论之相应也。其中分

  • 大乘起信论别说 (太虚大师)大乘起信论别说

      一、何谓乘。乘者:谓今有法焉,能运行,可容载,依经过及前进之轨涂,就此出及彼达之界地,而譬如车乘也。据兹所譬之法,或将‘见思十恶’为运载众生入三恶道之‘跛驴坏车’,当知此为引伸之说,未是乘之正义。何者?以其等于冥行险阻而堕坑落堑,不得谓之有前进之轨涂及彼达之界地故,简此不名乘故。依解深密等经论,说乘为五:由人行五戒

  • (太虚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

      今讲此经,先讲经题,次讲经文。经题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八字。经常法也,佛口所宣说之常法,皆谓之经。波罗蜜、梵语,蜜、到义,波罗、彼岸义,即到彼岸义。如过渡然,由此岸到彼岸也。又波罗蜜,事究竟义,谓凡事做到圆满究竟、即谓之波罗蜜。般若、梵语,智慧义。金刚、矿物名,其质最坚最利,不为一切物所摧破,而能摧破一切物。且其坚利之质

  • 佛说无量寿经要义 (太虚大师)佛说无量寿经要义

      甲、一切净土通义:土即国土,亦即世界依住之义。所谓净者,即清净无垢义。谓此国土,其受有乐无苦,其行有善无染,乃极庄严净妙无上清净之依处也。又净为洗净污秽之动词。此云净土,谓菩萨因中依众生心修种种清净之行,而使众生世界清净,以严净此不净国土令净。具此二义,故名净土。

  •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 (太虚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要

      佛说阿弥陀经,合能说之佛与所说之佛而立名。上面的佛字,是本经的能说者──释迦牟尼佛。故在讲经之前,在会大众须志心诚意的合掌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用意即在此。然而、佛是通名,十方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佛,而且都是平

  • (太虚大师)维摩诘经别记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明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可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 楞伽大旨 (太虚大师)楞伽大旨

      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广喻幽旨明深义,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绝去来之二途,离断常之双执。以第一义谛,得最上妙珍,体诸法之皆虚,知前境之如幻,混假名之分别,等生死与涅槃。大慧之问初陈,法王之旨斯发;一百八义,应实相而离世间;三十九门,破邪见而宣正法。晓名相之并假,祛忘想之迷衿;依正智以会真

  • (太虚大师)药师本愿经讲记

      药师本愿经讲记序  释迦世尊,于娑婆秽土,刚强难化之众生中,诞生成道,垂范四生,度脱九界,其无畏勇猛之精神,诚为不可思议者矣!故当时所摄化之大小乘弟子,无不具慈悲喜舍,四摄教化,狮吼象步,超然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 (太虚大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

      今说此经,先说经题,次说经文。经题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八字,先分说,次贯通说。分为四:一、般若,二、波罗密多,三、心,四、经。一、般若:梵音,译曰智慧。今仍用般若者,古人翻经,有五种不翻,此即尊重不翻之例。又因世间所称智慧,非纯善的,佛菩萨之甚深智慧,离过绝非,体性清净,圆明寂照,不可思议,迥非智慧二字所能赅括,故仍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 (太虚大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

      古来讲经者,多在题前先提出经中要义而广谈,若天台之五重玄义,贤首之十门悬谈等。因当时听者精熟佛典,故可如此。今则多有初听佛经者,若先事玄谈,则必致茫然莫解!故先解题目,次释文义,然后乃开显其要旨。

  • (太虚大师)四十二章经讲录

      一、明胜义。四十二章经者,是中土翻译佛典之笫一部。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甲、辞最简驯 此经于诸经中文辞最为约易。以佛教初入中土,译者希以简括之文字摄多量之义蕴,故每章字句力求简寡;拟于儒家之论语,道家之老子。文章气息因之雅驯,异于后世直译诸经。

  • (太虚大师)佛学概论

      绪言  ‘佛教’,平常都以寺庵中之僧尼为代表,以为不过一种礼拜式之宗教,何学之可言!此曰佛学,未免有所未喻,故先将学字解释之。学字常义有二:一、是动词,如学习学作,凡有所摹效练习,均

  • (太虚大师)优婆塞戒经讲录

      悬 论  优婆塞戒经,即今日开讲之经。在未讲经文之前,先将宣讲此经大意略言之:  一 佛法与人生之关系  现在流行于人世之佛法,所以开导人生者最为深切,故先就佛法与人生之关系,分别明之。  甲

  • (太虚大师)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  ──二十年七月在华北居士林讲──  悬论  一 明佛法大意  二 解本经题目  甲 考异译  乙 讲经题  丙 讲译题  释经  甲一 序分  乙一 通序  乙二 

  • (太虚大师,)大乘起信论唯识释

      大乘起信论唯识释  太虚大师  此论辞简义隐,未广分析,古今解者,除天台家之荆溪、灵峰等,多用贤首家说。贤首宗在华严?明大乘果,依庵麾罗识持一切无漏种,彰法界缘起── 法界缘起可名庵麾罗识缘起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述记 (太虚大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述记

      经者,本万古不磨之真理,发为永久不易之定论也。经是通名,般若波罗密多心是别名。般若、梵音,译曰智慧。但世智世慧,恒为不正的、虚妄的、染污的,而即心自性的佛智慧,离过绝非,为正当的、真实的、清净的,非汉语智慧二字之义所能赅,故仍名般若,以示拣别。

  • (太虚大师)辨法法性论讲记

      辨法法性论讲记  ──二十七年夏在重庆佛学社讲(附注)──  悬论  一 泛明五论  二 释本论题  释颂  甲一 所为  甲二 正论  乙一 略标  丙一 总标  丙二 别显  丁一 明法相 

  • (太虚大师)佛七开示录

    佛七开示录 太虚大师讲 弟子黄清渠记录 ──二十四年十月在上海雪窦寺讲── 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脉 (太虚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脉  ──十年十月在北京夏宅讲──  一 释经题目  二 解经义脉  甲 序分  乙 正宗分  1 赞请印允  2 示教解释  (一) 就菩萨所度众生明  (二) 从度生所求佛

  • (太虚大师)法相唯识学概论

      法相唯识学概论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厦大文哲学会讲──  一 法相唯识学之略释  甲 何谓法  乙 何谓相  丙 何谓法相  丁 何谓法相唯识  二 法相唯识学之由起  甲 出发于究真之要求

  • (太虚大师)四十二章经讲录(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讲述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坛 周少如、黄适园、王尚菩、骆馨吾合记,罗庸编 悬论 甲一 总起分 甲二 正说分 甲三 统结分 悬论 一、明胜义 四十二章经者,是中土翻译佛典之笫一部。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 甲、辞最简

  •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念佛往生原理

    佛法明因缘所生法,有两种力:一、可思议力,二、不可思议力。如依何等因得何等果,造何等业感何等报,有何等境起何等心,有何等心明何等境,由何等现熏何等种,由何等种起何等现,这是因果通常法则,可以心识分别思量的。由这种因果通常道理,所以造上品五逆、十恶业的

  • (太虚大师)楞伽大意

    楞伽大意 ──十六年春在法苑楞伽祈祷会讲── 法苑同人,以世人昧于业果之理,演成争杀之事,因体我佛慈悲之意,发起上海祈祷息灾会,持诵大乘入楞伽经,于每日下午三时,请余演说楞伽大意。余思此会为时既促,而楞伽妙义重重无尽,既不堪作具体之研究,又未能为抽象之讨论。仅就余持

  • 佛乘宗要论 (太虚大师)佛乘宗要论

      佛乘宗要论者,随顺时机以略明佛法之宗本及其纲要之论也,故一名现代佛法概论。以佛法言,本来无有三世之隔别,则现代之名亦不立,说之不如其已:然以世人思潮每依时代而变迁,近世科学发达时哲动操之以推测

  • (太虚大师)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  太虚大师  ──二十五年元旦在广州居士林讲───  悬论  一 释名题  甲 释经题  乙 释译题  二 明大意  甲一 证信发起分  乙一 证信序  乙二 发起序 

  • (太虚大师)佛理要略

    佛理要略 ──二十六年九月在汉藏教理院讲── 一 因缘生法──向上增进心 甲 破无因及邪因 乙 正因缘法 丙 近明六道业果──恶止善行 丁 推进三乘行果──舍染趣净 二 三法印──出离流转心 甲 诸行无常 乙 诸法无我 丙 涅槃寂静 三 大乘法──普度成佛心 甲 一切法自性空义 乙 一切法唯识现义 丙 一切法大总持义 四 结论 一切佛法,以教、理、行、果四字摄

  • (太虚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要(选)

    佛说阿弥陀经,合能说之佛与所说之佛而立名。上面的佛字,是本经的能说者──释迦牟尼佛。故在讲经之前,在会大众须志心诚意的合掌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用意即在此。然而、佛是通名,十方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佛,而且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质量的差别。只

  • (太虚大师)念佛与修菩萨行

    念佛与修菩萨行 ──十九年冬在宝慈佛学社讲── 贵社诸居士已于佛法生深信心,故成立此社,且已组念佛会,修念佛之行等。信心之起,非凭空起,当然已闻法看经,得有了解,故生信心而念佛,且由信心生愿而起行。今已有信解行愿,由此精进修习,即能转迷成悟,转染污成清净,转凡成圣、成菩萨、成佛,故应将已有之信解行愿保持不失而求进步,俾能向上精进。 兹从念佛行上,再略言大乘之念佛法:须知念佛之名,非凭空而来,佛之名乃依佛之德而立。若能了解佛之德,即佛之福智,故称佛为两足尊,故所现之身,有

  • (太虚大师)真现实论宗体论

      第一章 现实之理  现实之理,正说明此论真的现实之理者也。换言之,即正明此现实一词所诠之义理也。通常所用现实一名之意义,明显说之,即是现前事实。依此现前事实而有所言说或主张者,即为现实论或现实

  • (太虚大师)佛说大乘稻秆经讲记

    佛说大乘稻秆经讲记 ──二十五年八月在南京中国佛学会讲── 经题释经 甲一 序分 甲二 发起分 甲三 所知事分 乙一 标举徵起 乙二 依问解释 丙一 流转门 丙二 还灭门 甲四 所知性分 甲五 所知果分 甲六 云何所知分 乙一 胜义谛门 丙一 观因缘 丙二 观法 丙三 观佛 乙二 世俗谛门 丙一 从有因缘所生门 丙二 从无常因所生门 丙三 从无我因所生门 丁一 外因缘 戊一 因相应 己一 从能成因所生门 己二 从无作者因所生门 戊二 缘相应 己一 从能成缘所生门 己二 从无作者缘所生门 己三 遮恶

  • (太虚大师)律禅密净四行论

    律禅密净四行论 一 四门之统摄 甲 戒律 乙 禅观 丙 密咒 丁 净土 二 四门之类别 甲 律禅与密净 乙 禅密与律净 丙 律密与禅净 丁 律与禅密净 戊 净与律禅密 己 密与律禅净 庚 禅与律密净 三 四门之序次 甲 律禅密净 乙 禅律密净 丙 密律禅净 丁 净律禅密 一、四门之统摄 佛法的修行,我尝分作律、禅、密、净的四行。故于世佛苑的计划中,亦分设戒律、禅观、密咒、净土四林。这四门,我以为可包括佛法中一切的修行法门,而且是各应独立为门类的。 甲、戒律 戒律为三藏或四藏中的一藏,不惟在

  • (太虚大师)菩提场之念佛胜义

    菩提场之念佛胜义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香港菩提场讲── 今日到了菩提场,各位正在举行佛七胜会,至诚念佛;这是学佛修行上必做的工夫。因为、没有天然的弥勒,自然的释迦,佛之所以成为佛,不是在迦毗罗国的王宫里就已成了佛,乃是经过几多年苦行后在菩提场始成佛的。所以、我们现在既同在菩提场,就把佛在菩提场成佛的意义稍为一说。 菩提

  • (太虚大师)佛教之因果观

    佛教之因果观 ──十一年四月在黄陂前川中学讲── 佛法者,明白事理之方法也。宇宙万有不外事理二门,而欲明此事理须用一种方法。然事者指实事言,理指真理言,吾人必先明真理,然后所作方为实事而免于虚伪错误。 凡一件实事之发动成就,不外乎因果律。其发动之种种方面,即因是也;

  • (太虚大师)辨中边论颂释

      一 论的传译  今天讲的辨中边颂,在印、华、藏佛学史上是很有权威的。盖当佛灭八九百年的时候,印度的佛学界,或偏执有,或偏执空,无著菩萨,凭他多劫修得的智慧神通力和普度群迷的大悲心,请慈氏世尊说

  • (太虚大师)佛七开示录(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讲 弟子黄清渠记录 ──二十四年十月在上海雪窦寺讲── 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乃至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之说为根据。但人之念佛,先

  • (太虚大师)念佛往生的原理

    念佛往生的原理 太虚大师讲 胡继欧记 ──二十年八月在华北居士林── 佛法明因缘所生法,有两种力:一、可思议力,二、不可思议力。如依何等因得何等果,造何等业感何等报,有何等境起何等心,有何等心明何等境,由何等现熏何等种,由何等种起何等现,这是因果通常法则,可以心识分别

  • (太虚大师)中国之佛教

    中国之佛教 ──三十三年在复旦大学社会系讲── 一 佛教原来之性质 甲 理论 1. 因缘生果 2. 本性空寂 3. 名相假立 4. 中道真实 乙 事行 1. 神秘倾信 2. 僧团律行 3. 禅悟会通 4. 学思论辩 丙 目标 1. 人间进善 2. 后世超生 3. 涅槃解脱 4. 法界圆明二 中国佛教之变质三 中国佛教之改进 一、佛教原来之性质 甲、理论 今讲中国佛教,先应说明佛教的理论,理论中又分为四: 1.因缘生果 佛教看宇宙现象是一种结果,而产生这种结果的是因缘。因缘的定义很多,然简括言之,不外是:由

  • (太虚大师)佛陀学纲

    佛陀学纲 ──十七年八月在首都毗卢寺讲── 一 原理──现实主义 甲 现行实事 乙 现事实性 丙 现量实相 丁 现变实力二 动机──平等主义三 办法──进化主义四 效果──自由主义 今天在首都首刹毗卢寺,和首都同人相聚一堂,更得李主席驾临指导,这岂但是太虚个人的荣幸,实在可以说是佛学昌明的预兆!到会诸君,大都已有相当的研究和行持,本不用太虚来讲说,不过因此盛会,太虚也很欢喜把二十年来研究所得,贡献各位以求各位的指教。 平常所谓佛,是梵语佛陀二字的简称,意义是觉者,就像世间有

  • (太虚大师)成实论大意

    成实论大意 ──二十年二月在南普陀寺作── 序论本论 一 十二偈与发聚 二 苦谛聚 三 集谛聚 四 灭谛聚 五 道谛聚结论 序论 成实论十六卷,诃黎跋摩论师造。罗什三藏译后,颇讲习之,未尝判为小乘。梁武朝诸德盛弘此论,一时有成实宗之称。后高丽道朗法师来难破之,大阐三论,乃贬为小乘,习者以寡,而此宗之传统遂以不明。然言中国古代佛教之宗派者,大乘而外,犹必以成实与俱舍并举焉。然俱舍以是世亲之聪明论故,与大乘法相邻近故,西藏日本有列为学人必修课程者。至成实,则虽在中国,亦鲜有研

  •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佛七开示

    太虚大师讲 弟子黄清渠记录 ──二十四年十月在上海雪窦寺讲── 第一日大师开示云:念佛七以弥陀经中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乃至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之说为根据。但人之念佛,先要

  • (太虚大师)菩萨学处讲要

    菩萨学处讲要(注一) 太虚 ──三十六年二月在宁波延庆寺讲── 一 菩萨学处释名 二 皈依三宝 甲 结缘皈依 乙 正信皈依 三 三乘共戒 甲 在家众的五戒十善 乙 出家众的沙弥十戒 丙 出

  • (太虚大师)论中国佛教史

    论中国佛教史 ──三十三年春在汉藏教理院为妙钦说── 我在十多年前曾作“中华佛教三大系”一文,刊在第六卷海潮音上,对中国佛教历史教理变迁之因都原与程序,稍作有系统的提示。这个提示,直到现在还有重提的意义。 我在那篇文章里面,分会昌以前的中国佛教为三大系。一、道安重行系:自慧远的承道安修持律净,觉贤的传禅,慧文的修实相禅出天台一宗;光统的持律与杜顺的修法界观出贤首一宗;乃至慧能以后的禅宗都是。二、传龙树学系:自罗什传龙树论入中国,到兴皇、嘉祥的集三论宗之大成。三

  • (太虚大师)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要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要  ──二十一年七月在武昌佛教正信会讲────  悬论  一 释题目  二 明纲要  甲 净土存在之理  乙 求生净土之意义  丙 十方佛菩萨净土甚多  丁 兜

  • (太虚大师)佛学即慧学

    佛学即慧学 ──二十五年二月在中国佛学会上海分会讲── 一 佛学的发生二 由闻所成慧以生信三 依思所成慧而成戒四 定心相应的修所成慧五 三慧增上引发真无漏慧六 结成佛学即慧学 一、佛学的发生 自去年上海佛学分会成立后,即赴南方宏化,先后在厦门香港广东汕头等处讲演,为时二月有余,近始返沪,复得与各会员相见,曷胜欢悦!佛学会之为会,顾名思义,自以研究佛学为要务,兹将佛学意义略加说明。 研究佛学,首先应认清佛之真义。佛陀,华译觉者,此觉,非平常所称觉悟可比,乃指阿耨多罗三藐三

  • (太虚大师)学佛与佛学

    学佛与佛学 ──二十八年二月在贵阳讲── 今天与各位居士在此聚会,又得各法师参加,可算是一种出格的因缘!刚才徐露园居士提问学佛与佛学的区别,我想诸位都是久已发心学佛的,用不著再来细说,但既承提问,只好强为分别。 佛学有广狭二义:广义、即戒、定、慧学,由发心求学到入三乘圣流,名为有学;至三乘圣果圆满,名为无学;戒、定、慧三学之外,别无所学。佛典上称戒名学处,亦称戒增上学、定增上学、慧增上学;如此、三学即佛学,修此三学即是学佛,则佛学与学佛两个名词是分不开的。狭义之佛学

  • (太虚大师)中国人口头心头上的“阿弥陀佛”——太虚大师开示

    我们中国有眼口鼻心思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阿弥陀佛的,也没有一个口里头不曾念过几声阿弥陀佛的;那二万万的妇女们,至少也有一万万的人,口头常念著阿弥陀佛,更不消说得的了。照这样看起来,这一句阿弥陀佛,岂不是我们中国的人连著眼耳口鼻心思同有的一件东西么?

  • (太虚大师)佛法导言

    佛法导言 ──民国四年春作于普陀── 一 绪言二 小乘三 大乘四 小乘与大乘之关系五 佛法与人世之关系六 佛法与中国之关系七 中国佛教之整建与发扬 一、绪言 皈佛!皈佛法!皈佛法僧! 论曰:今当略说佛法要义,引发信心,导归觉海。 问曰:佛法要义如何?答曰:佛法二字亦不可得,竟无一义一句,欲名何为佛法?然以因缘方便,佛法随宜如理而说,转缘多势,开合无定,今略说为大乘、小乘。有法能运众生,度脱无常苦空不净,得至常乐真净,故名曰乘。 二、小乘 问曰:其小乘法如何?答曰:了生死为因,离贪爱

  • (太虚大师)佛法一味论之十宗片面观

    佛法一味论之十宗片面观 佛法一味,所谓“内证离言,应机巧说妙法味”。而一味之佛法,从一种方式以言之,可别为教理与观行之二门。由教理门以言之皆教理也,由观行门以言之皆观行也。今且就观行门略论之。 观行门可大别为真空观行门与假相观行门。行门之所契达者,皆为空假不二,假空俱非之中实法界。而中国所传十宗可系列为两行如下: 真空观──成实──中观──禅宗──天 台──共基之戒律 中实 假相观──俱舍──唯识──密宗──华 严──共庇之净土 成实、俱舍二门,可达中实法界一分

  •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职业观

    近代太虚大师发起的人生佛教运动是在对传统佛教的改革、批判之基础上,通过提倡佛教的现实功能和实践精神,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归结到佛教自身的解脱、成佛的出世追求上来。就其尝试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

  • (太虚大师)法性空慧学概论

      一 略彰名义  甲 法性  1.法性之名义  明显的说,法、即指宇宙万有一切法;性、意义很多,这里是指普遍义和永久不变义的:遍一切法永恒不变的理性,便叫做法性。在一切法中,不限何法,都具有这种

  • (太虚大师)四大种之研究

      四大种之研究  ──十三年下学期在武昌佛学院讲──  一 佛典地水火风之四大种与通俗所谓地水火风有何区别  二 四大种是种子是现行若是现行云何名种  三 四大种为何识所缘  四 四大种之大类区

  • (太虚大师)大乘佛法的真义

      大乘佛法的真义  ──十五年九月在厦门教育会讲──  一切佛法,可分二类:一者大乘,二者小乘。中国所传多属大乘教理。但未能普及于社会,故向来中国习惯,佛法专为出家者所负担。亦未能实现于人之行为

  • (太虚大师)佛学讲要

    佛学讲要 ──二十一年七月在庐山大林寺讲 ── 一 佛学之特质 甲 自然之改造与顺成 乙 真如之亲证与应化 丙 理论之超越与施设 丁 定通之习得与销融 戊 即空之有与即有之空 己 即悲之智与即智之悲二 佛学之全貌三 佛学之较量 甲 佛学之教与宗教 乙 佛学之理与哲学 丙 佛教之色法不相应行法与物理学生理学 丁 佛理之心心所法不相应行法与心理学 戊 佛理之因明与论理学 己 佛行之律与经世学 庚 佛行之禅与卫生学 辛 佛果之施设应化与文艺美术 在此盛暑之下,得在庐山会聚一堂,真有“火宅

  • (太虚大师)佛学大意

    佛学大意(注一) ──三十二年十二月在南岳祝圣寺讲── 太虚来南岳尚属初次。此来因缘,约为二种:一为游览数十年来心中所常慕的南岳胜境,二为访问赵议长及空也法师和各位新旧知识,所以才有今天这种胜缘。我感觉到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所以不得不把向来所研究的佛学大意,略谈一谈。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人人皆有灵觉的心,即是具足成佛的可能性。把本有的佛性开展出来,充分发达到圆满,就是佛,佛即是最高无上普遍正确的觉悟者。虽然佛是平等的,人人可成的,然因为被无始以来业感

  • (太虚大师)大乘伽耶山顶经讲记

      大乘伽耶山顶经讲记  ──二十六年九月在重庆佛学社讲──  悬论  一 大乘与一切佛法  甲 内证离言应机巧说法  乙 当机闻说随根得益法  二 伽耶山顶与佛教史  甲 释尊转法轮及经略史  

  • (太虚大师)出生菩提心经讲记

      出生菩提心经讲记  ──二十二年春在奉化雪窦寺讲──  悬论  一 释题  甲 经题  1 分释  (一) 佛  (二) 说  (三) 出生  (四) 菩提  (五) 心  (六) 经  2 合释

  • (太虚大师)在泉州小雪峰寺开示

      在泉州小雪峰寺开示  ──十九年一月──  各位都是雪峰义存祖师狮子窟中的狮儿,所谓狮子窟中无野兽,象王行处绝行纵;既然共入此门来,还有什么可说呢!所以我说无可说,在座的各位,亦复听无可听。今

  • (太虚大师)阴蕴之研究

      阴蕴之研究  梵语塞犍陀、古译为阴,新译为蕴。盖阴为覆蔽义,谓一切差别生灭之有为法,能覆蔽无差别不生灭之涅槃性,其义惟局有漏。蕴为积聚义,谓众多之法积为五聚,在众生为有漏杂染之五蕴,在佛果则为

  • (太虚大师)论学佛者须止恶行善

      论学佛者须止恶行善  闻道阶法师言:梅撷云君常举问曰:谛中之灭谛,是对治烦恼所得之择灭果,道谛则正是能对治烦恼者,何以灭道二谛亦有十使诸烦恼,依以发生?予意此正古今人学佛法而转生诸烦恼病之理由

  • (太虚大师)谈近代西方素食风潮

      太虚大师谈近代西方素食风潮  人生之大问题,曰衣、食、住、行。单论食之一项,吾人自累世来,缺乏合理思想,习成肉食。迨知识渐进,习亦渐改。故素食戒杀,为进化程式中当有之事。吾前曾往德国,于着名之

  • (太虚大师)归依开示

      归依开示  ──二十五年十月在雪窦寺说──  请求授三皈者,即皈依佛法僧三宝是也。皈依三宝是一个初步信仰佛教的表示,一个人是不是佛教徒,即以是否皈过三宝以为断;所以我们要做个佛教徒,首先要皈依

  • (太虚大师)法与人之研究

      法与人之研究  ──二十年四月在南京觉林讲──  今天的讲题是法与人之研究。下面分为二段:一段是法之研究,一段是人之研究。本来佛学的大旨,就是说明法空所显真理及人空所显真理,所有佛学皆不出此二

  • (太虚大师)在泰县净业寺开示

      在泰县净业寺开示  ──十三年八月──  人生于世,不问政、学、军、商各界,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终日鱼鱼鹿鹿,无非曰衣食住而已。夫求衣以遮羞,求食以充饥,求住以蔽寒,求之于外或多或

  • (太虚大师)云南漫谈

      云南漫谈  云南备征志,系清王乐山着,都二十一卷。自史记西南夷传,至明黔宁沐氏世袭事,都六十种,其中以清冯苏撰滇考上下卷为最精雅;而传闻互异之辞,亦当参综诸着以见其错杂之源流也。  古滇说虽讹

  • (太虚大师)佛教影响华族思想之最大者

      佛教影响华族思想之最大者  佛教未传人中国以前,中华民族对于人死后之观念,大抵不出配天为神及入地为鬼之二途。如孝经文王配天,及左传郑庄公黄泉相见,及越绝新书夫差羞见先王于地下,勾践赐剑死文种令

  • (太虚大师)记关于佛学之演说

      记关于佛学之演说  余于佛学宣传之译成各国文字者,英文有:巴黎佛学会初版及伦敦佛教会再版之讲演集,有英国诗人摆乃能之序;在美国有山达须教授等为编译的太虚佛学。在法文有:巴黎之埃而刚大书店编译之

  • (太虚大师)为军政当局开示

      为军政当局开示  ──十六年四月在福州功德林说──  ‘诸善信于佛法有何讨论’?  众等问言:‘我等投身党国,为民谋福,心不自安,愿闻法以安之’。  答言:‘安心为学佛

  • (太虚大师)德音孔昭之邹校长教育谈

      德音孔昭之邹校长教育谈  邹海滨先生为余二十七年之老友。忆逊清宣统二年,余在广州宣讲佛学,曾荷邹先生为译成粤语。去冬参观所长中山大学,初惊其物质建设之弘伟;而本年赴欧出席大学会议,其发表之教育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