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赴龙华三会──二十三年一月在慈溪金仙寺讲──究竟真实的佛法,是唯亲证的诸佛乃能知之,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决非我们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言语文字之所能到的。不过慈悲为怀的佛陀,欲
答陈伯达问(二则)问一:佛戒食肉,未曾及蛋。惟中国习惯,持斋者多不食蛋。依科学家言:蛋黄蛋白均系鸡之食料,犹人之饮乳,殊无生命在内,未识蛋究竟可食否?问二:考贤愚因缘经,有某比丘须食肉治病,而是日无处得肉,有大
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不退──二十五年一月在广州菩提林讲──诸位住在菩提林中,想都是已发了菩提心的人。菩提林、是佛法的大功德聚,总持一切佛法;佛法的本质,即在乎菩提。各位既已发菩提心,我就略说如何不使菩
王师愈诤潮中的闲话 或问:近年潮州人王师愈──即王弘愿所传弘东密,要不失为佛教之一法门,故其人亦即为佛教徒中之一份子,乃自民国十三年以来,佛教中缁素何对彼纷纷斥责之多欤? 答曰:此王师愈狂
在首都佛学会答问陈秉良问:出生菩提心经,何以检阅藏经目录无有?答:此经在藏经中列方等部;再者、此经译本原有佛说二字,后为印者略去。徐心明问:自他变换发菩提心,意义云何?答:发菩提心修法,有二种:一、由己心转移
答某学生问问:佛教不婚娶,绝肉食,岂非使世界人类断绝,动物繁殖,将来人类世界,岂不变为禽兽世界耶?答:此于佛法中本不成问题,发此问题者,皆是佛法门外汉,乱猜门内事。若稍通佛法,决无此种疑问。如现在光孝寺所讲的
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二十九年八月在汉藏教理院暑期训练班讲──一 前二期我对一切佛法的看法甲 初期的略述乙 第二期的略述二 第三期我对于一切佛法的看法甲 教之佛本及三期三系乙 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丙
怎样发心报恩──二十四年在宁波七塔寺报恩佛学院讲──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
答朱光潜问问:佛教虽说因缘,于宇宙最初因之问题,究无解答,与西洋哲学同!既诸法缘生,一切皆由因缘决定,人类行为亦被因缘决定,何能自由改造将来之因?答:第一问题,佛认为是聪明人不当问的,所以佛在世时,有人问到宇宙
甚么是佛学──民国十八年九月在汉口佛教会讲──一、佛学的本质甲、觉者所知人生宇宙的实事真理乙、觉者示我们从人至佛的方法二 佛学的适应甲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乙、佛学与政治及社会1 共和政治的人生观2 大
答赵伯福问(八则)一、三、四各条,询整顿遂宁寺僧诸点,兹请并合言之:一、僧伽之人生观,应为经历学僧、职僧、德僧三级之人生观,详建立中国现代佛教住持僧。二、在遂宁之实施,应先决定以遂宁县佛教会为寺僧产业集中
答张曦问(八则)问一:唯识不认识外有境,一本十支,皆反覆推明此义,然影像之外,非无本质。成立本质,取证虽多,以破极微和合、方分种种反证为最有力。按本质之名,易混外物,迷者易执。精而言之,外物有无,可置勿许,纵许
答穆藕初问(十则)问一:事业不能废止,斯不能不受诸种业缘束縳,吾人如何乃可解脱业缘,避去烦恼而修养身心乎?答一:世界事业是人类应做的职务,衣食问题,胥惟是赖。所以吾人必得各尽世务,不能以欲去业縳故遂因噎废食,
佛法应如何普及今世太虚──十五年十一月在上海尚贤堂讲──今欲谋佛法之普及,当先知佛法所以不能普及之原因,兹依次说明之:一 中国佛法不能普及之原因佛法流传中国,其时历千余年之久,然而不能收普教齐民之效者,
为什么要修学佛教──十一年四月在黄陂县自新堂讲──一 何谓佛教二 佛教之内容三 佛教与吾人有何关系四 吾人因何要研究及修持佛教佛法的精义甚深难知,不是言语可以说出来的。但他的义理虽然深妙,却又在吾人
答杨一尘问(二则)问一:儒道均言心性,不知佛经心性之别何在?答一:儒道之言心性,不易分清。佛家所谓心,即见、闻、觉、知等是;性即性理,法(物)各有其理。如以心言,同一心之理性则同其性,非其心之性则异其性。性者、
答李汝清问(八则)答一:非谓念一日或至七日即可得一心不乱,谓念至一心不乱,可住于定中一日或至七日,若身心俱定,当然饮食、便利皆绝,此由定法持身之故也。答二:一心不乱,即三昧──三摩地──别名。然念佛古有事一
答徐恒志问(二则)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乘教之一部份。禅宗自法身言,悟法身即成
答杨荦哉问(二次十则)一问:疑情不可卜度,卜度则成妄想;卓之所不解者,疑情与卜度有何区别也?答:宗门之第一义,即不以佛祖圣贤在文字言语上所留传的如何若何为满足,必须翻转来向己躬下愤愤地要辨个究竟是什么而后已
答张世俊问(五则)一、 善导和尚,依此土往生之人言,故曰皆指凡夫往生;余指往生后所登阶位,故曰极喜地等,两不相违。二、 令执科学者生信,须有证神通者公开试演,余亦尝论及。但一、未知确有神通者。二、中国易滋鬼
答边润寰问(三则)边君来问,初系自述年来学佛之见解,次为基督徒对彼所发之问难。今答边君来问三节,且先广边君学佛之见解。来函谓:‘窃念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不了唯心,终成魔外。彼耶、回、道等教,但是妄心之测
答黄忏华问(七则)问一:凝然真如不作万法一语,见何论著?问二:关于三法印之解释,以何书为最详?问三:明心见性一语,为宗门所常用,心与性有何分别?问四:恳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加以极简单之解释!问五:恳以极简单之
答黄子理问(二则)问一:佛法不立名言,不可思议,言其非思想议论之所能及。然不用议论犹可也,若思想不用,从何而入?答一:佛法不可思议,而思议为入佛法之门,故学者宜由思议之门以入不可思议之佛法,三藏十二部皆佛菩萨
答姚际虞问(二则)问一:临终时如何使一念不乱生西?答一:一、平时念佛专一,或能入定;二、信心坚固,愿力真切。问二:每日念佛数时,总觉散乱不定,如何能不散乱,临终决定往西?答二:一、每日念佛以有恒为要,多看净土经典
答华东基督教教育代表团问(五则)问一:中国佛教的趋势如何?答一:佛教徒众可分二项来说:一、居家佛教徒,即在家信仰佛教的男人女人是。二、出家佛教徒,即男人女人出家的,所谓和尚、尼姑是。在家佛徒,近来也有团体的
答王达五问(三则)问一:因果法则与忏悔,是不是矛盾的?染业可以忏悔吗,那就是有因不一定有果;不能忏悔吗,那忏悔又有何益?答一:忏悔有两面的意义:一面是消灭往昔的旧业,一面是止息以后的新业。引句成语,就是毕故不造
答白慧问问:迩来港中有甲乙二人,因问答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句义,引起剧烈诤论。双方来往函件,数达十余,终无结论。然综观甲乙两方函件,论议中所夹带之枝末语言,都不免有所是非。但双方所持基本之意见,
答朱芾煌问(七则)问一:烦恼因缘有身──五阴,身因缘有烦恼;为是先有身后有烦恼,为是先有烦恼后有身?若先有身,身则无因!若先有烦恼,未有身时,烦恼寄于何处?若烦恼与身一时俱有,则互不相因,即破因果法,亦失十二因缘
答倪君伟问(三则)问一:劫与数之分别何在?答一:常言劫数者,非就一人灾难而言,指多数人而言。劫字、佛典译语,乃劫波音之略,意指时代而言。有灾难之时曰灾劫;如最大之灾劫,全世界毁坏,人物皆受其难。今日中国人在遭
答姚陶馥问(十一则)问一:宗门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达磨祖师指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是何意旨?答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即此亦是不立文字之文字。宋译楞伽谓宗通说通,唐译楞伽谓自觉圣智及随机说法。此自其宗通之自觉圣智
答王静山问问:物欲所蔽,气禀所拘,如何能改善?答:气禀所拘各自不同,如孔子言颜子之不迁怒,怒之起在自己未觉察时,则无法自制;待觉察后,则可以反观一下,究其自何而起,明其皆因缘和合而起,则可冰消瓦解。若未觉察,则
答赵辰官问(十五则)问一:佛家所谓不生不灭,又所谓随生随灭,二者的界限如何?答一:不生不灭是法性,随生随灭是法相。问二:佛家把色、受、想、行、识归为五蕴,实际上其他四蕴皆是因缘识蕴而生,它们的关系是平行的还是
答慈航问(九则)问一:一、众生,二、业,三、识──阿赖耶,此三者何者在先?佛法云:识因业而有;众生先有,其理不成!若业先有,业是谁造?佛法则谓业因众生造,是业先有,理亦不成!若谓识先有,识从何来?是识先有,理亦不成!
答某校长问答:科学人生观,完全是机械的,由种种物质原素组织而成;与佛学小乘由四大五蕴和合而有,至解散时无别可得,所论略同。毫无人生意义,亦无人生目的。今所以四肢活动者,好似机动轮转。唯对于客观之物质考求,是
答傅汶明问(二则)问一:佛教分几宗,那一宗最合于未出家者修习?答一:佛教各宗为历史上演变而出,其中有印度原有之宗派;亦有来中国后始有之宗派;亦有来中国后不传者,小乘诸部派是也。中国之佛教十宗:二宗小乘,七宗大
答毗陵陈居士问(四则)问一:多闻熏习,可起信去粗所知,而于真能断一分所知,则于多闻之外,必另有方法,使心力强大,身心变换,方能别有境界。唯识之五重观,天台之一心三观,似乎是呆想的态度,呆久了可以入定。不知这种定
答黄覕子问(二则)问一:八识之中,第六是意而第七末那为意识所依故亦名为意。若然,则六为能依,七为所依,即与眼识之依眼根,耳识之依耳根无异,何以六名识而七亦名识乎?答一:梵语末那,此译为意。八识中第七识正名为意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二十九年四月在马六甲青云亭讲──主席、各位来宾:今天承马六甲青云亭的僧众及各界侨胞的盛大招待,殊深感谢!我知道,马六甲是马来亚文化开发最早的地方,有五六百年的建筑,青云亭也已有三四百
怎样去作军官──十八年十一月在长沙第一军官讲习所讲──一 绪言二 动于慈悲而止于所宜三 精于智能而忠于所信四 勇于为公益牺牲而耻于为私利争斗五 本于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一 绪言今日承胡所长的雅意,邀来
答王远孝问问:一般人认为佛教并不能救国,则是佛教思想不适合于抗战期中?答:此为一般人对于佛教之论调,以为佛教不如回教适合抗战,因回教徒能团结抗争。然云佛教不适合于抗战,非佛教本身无组织不能抗战,因偏用佛教
答罗普悟问(五则)问一:自归依后即研究教理,尤与唯识之教契应。每日晨起静坐,调身、调息、调心者约三数年,近益勇于修证,于念佛、修密、参禅似均不大相应,于观照唯识及于四寻思、四如实智之观照确甚契应。惟友人多
答显教问问:夫佛法以唯识为宗,识法有八,各有相应心所而数不同,然则诸识心所之定数,再为佛法之最切近问题也明矣。奈何释迦既遗于前,弥勒无补于后,无著不以问弥勒,世亲又略于偈颂,致使诸家解释悬异诤辩如是耶?若谓
答周颂尧问(五则)答一:此系夙生善根及一时精诚之感应所现,但一心念佛,不必记挂计较。答二:此由夙生恶业招此微苦,偿必不更招后报。答三:依佛经理信解修行,不须求签问卜。答四:于一切时一切处心中默念佛,皆无妨碍。
答李子宽问问:大般若经仅言六识,不言七识、八识何故?答:通于三乘之经典,仅言六识;只大乘一分经典言七识、八识,然不言七识、八识,乃包于六识或意根中也。(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六七期合刊)
答苇舫问问:缅甸、锡兰、和中国的佛教,所有的塔、庙、佛像,都有些不同,尤其中国的造像,如四天王、韦陀、伽蓝(普通塑的关帝像),不但锡兰、缅甸没有,就是印度古代的造像中,也没有见过。答:这有历史的关系。相传唐时
答日僧荻原虚问(四则)问一:中国佛教现状如何?问二:儒佛关系如何?问三:庐山高僧何在?问四:大林何宗及师信何宗?答一:新陈代谢复兴中。答二:明月清风过太空。答三:云自去来山不动。答四:又看天地辟鸿蒙。(见正信四卷
答某君问(九则)问一:因缘具种引种、种生现、现熏种三义。夫种既生现,现复熏种,二法递转可至无穷,具斯二义,为用已足,何以又有种引种义?又前种既能亲引后种,则后种何用现熏!现行既可熏种,则后种宁待种引!问二:种所
答熊慕新问(十八则)问一:金刚经中屡言四句偈,四句偈究属何指?答一:梵文以一行为一偈,谓金经乃至最少一行经文;不拘那四句也。问二:金刚经第十七分: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何以说慧眼闻经?答二:慧者照
答李守中问(二则)问一:印度教与佛教有何区别?答一:印度教人大概除回教、基督教以外,包括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锡克教等由印度人所创兴宗教,统称为印度教,而视佛教等为印度教之一派。故谓释迦牟尼为印度教之宇
答熊道琨张世俊问问:琨等阅禅家话头,觉有所疑。如谓烦恼即菩提。悟同未悟,修同未修,则释迦大可不必多事,众生亦不必修行?如烦恼非菩提,则堕分别相,与佛说不合?如云:即字系烦恼性与菩提性相同之谓,则其不同者安在?
答九莲寺学生问(三则)问一:东三省能不能收回?问二:先有鸡子先有蛋?问三:人死了再托生的话是真的吗?答一:第一是政治问题。东三省到底能不能收回?这不要问别人,但问自己,到底要不要收回?若果你有自信的力量和坚强的
答字林报西人问(四则)问一:据佛家之因果必然律,大本因之信仰,是否全无理由?答一:各宗教或其他学派,以根据「现实人物」──果──所推想其未有前之一种大元──因──,无论说为「人格的神」,或「非人格的精神」及
答石扶持问 答一:学佛有在家士女,原不限于出家,故不成问题。 答二:果然能够皆转成佛,则佛世界岂不较人世界更为进化于至善?何必定要有烦恼苦痛之人!(见海刊三卷一期)
师生应如何爱护学院──二十四年十一月在闽南佛学院讲──谈起办僧教育,惭愧我在中国拥受的虚名!就以闽院来说,最初是由会泉、常惺诸法师创办。我从民十七至民二十二的六年中,也不过是负些名义的责任,常住与学院的
答向鉴莹问(二则)问一:修净土一句弥陀诚可了,可否兼作利生事业?问二:小大相性合而为整个之佛法,可以不分否?答一:净土法门为难信易行之法,只要信愿真切,不管行多行少,皆可往生。发心弘法利生,济世度人,愿力更为殊
答王寂照问(六则)问一:西藏、西康、蒙古底喇嘛们,既是出家的人,为什么还吃肉,和佛制示违?问二:仲尼为儒童菩萨,这事出在何典?问三:关云长既是佛教底护法者,仲尼既是儒童菩萨,为什么还享血食?问四:大悲、准提二咒,
答善因问(九则)问一:五遍行心所,是否属现量所摄?答一:且看是何识之五遍行,若是第八识及前五识之五遍行,是属现量;若是第七相应,则属非量;若在第六,则通三量,待临时方定。问二:现量是否要离念?答二:夫经论中所谓离
答李直问问:依起信论众生在生灭之中,虽依真如自体相熏习,亦能发心修行,但以有无量无边无明,起一切烦恼种种差别,若不遇诸佛菩萨以为之缘,而能证入涅槃,则无是处。读此窃有疑义:即诸佛亲证真如,从断无明而证乎?抑本
答刘笠青问(四则)问一:各教下手工夫,俱重持戒,其义云何?问二:自修之士,对于人事一切烦恼,如何屏除?问三:入道之始,志愿若何,方可成就?问四: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正信欤?抑迷信欤?答一:戒者、去其染业而不使之复
答刘密机问问:无我二字,或曰是无主宰,或曰是无想,其义何是?答:无我,自佛经言,有人无我、法无我。无主宰是人无我,有情众生无固定之主宰者,情固定之主体对非主体有宰割之用,乃名曰我。无我则无主宰,如宇宙中有主宰
答方亦民问问:大乘小乘之区别如何?答:大乘小乘之别,细言之颇深。概言之,大小乘均为出世法,了解生死轮回,程度均超过人天法。人天法者,在世界上要做最好的人使人间太平安乐,即人法;有许多宗教求升天,即天法。自佛教
答谈玄问(三则)问一:事相上的生佛,是否有增减?答一:理无增减,应已了知。今就事相上说,有一众生成佛,即众生界减少一众生,这从世俗世俗谛,应说有增减也。然在世俗胜义谛上,蕴处界等诸法唯识,一部分众生因有佛种性故
答金中和问(二则)问一:宗教多是清净无为,慈悲博爱,然于国家前途,是否有益,究竟能救国否?答一:有一些人于史实多有认识不清之病,如犹太人因不信基督教故其教不行于犹太,而犹太之亡国于基督无干。且基督于别国而信之
答鉴民问第一:神秘亦有绝对相对。基督教的神,是只存于神秘的,是为绝对的神秘;至相对的神秘,乃由智慧程度高下而异的。佛陀的完全智慧中绝无神秘,降此而下,皆不免有神秘。神秘者何?即其智慧程度尚未能觉知之境是。
答吴觉僧问问:本人在军界不能戒杀,佛戒杀,军主杀,其手段适相反,故佛学不谈战备,似不利于当前之国难;军人轻视佛法,亦影响于未来之净土。两均有弊,如何乃宜?答:戒杀乃人天乘、二乘之理。如受戒杀之戒,便不能为军人
答尚法圆问(三则)问一:名言种子,是名言所熏成,但名言属假法,何以能熏成种子?问二:十义量谓:‘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风林等声,非能诠表;咒术等名,诠非显了,违法相义,不令他悟,不具
答汤雪筠问(二项二十则)甲、问对觉社及海潮音所欲参末议者一:觉社宜多设支处,要多集同志,如北京、上海、广州、星洲等处,尤为最要地点。二:宜在北京、广州、上海、星洲四处,开办日报、旬报。盖近世无论何国及鼓吹
本文以近代佛教面临之种种困境及佛教界奋起之改革和发展为背景,从理论诠释方便化、信仰生活化、修持契机化、制度合理化等四个方面着重讨论分析了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佛学思想之差异。并进一步指出这两种思想和而不同、异而相彰的互补性不但对近代佛教的复兴有着积极的
药师本愿经讲记序 释迦世尊,于娑婆秽土,刚强难化之众生中,诞生成道,垂范四生,度脱九界,其无畏勇猛之精神,诚为不可思议者矣!故当时所摄化之大小乘弟子,无不具慈悲喜舍,四摄教化,狮吼象步,超然
太虚大师年谱目次 作者:印顺 吾亲教太虚大师,精识五明,殚心三藏。广长有舌,著作等身。如是我闻,契风旛之不动;应无所住,善内外而咸通。宁但辩才,已为破执。盖古之龙树、马鸣,今之道安、玄奘也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面读楞严经,一方面看语录及高僧传等。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了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等。而参究话头的闷葫芦,仍挂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
绪言 ‘佛教’,平常都以寺庵中之僧尼为代表,以为不过一种礼拜式之宗教,何学之可言!此曰佛学,未免有所未喻,故先将学字解释之。学字常义有二:一、是动词,如学习学作,凡有所摹效练习,均
悬 论 优婆塞戒经,即今日开讲之经。在未讲经文之前,先将宣讲此经大意略言之: 一 佛法与人生之关系 现在流行于人世之佛法,所以开导人生者最为深切,故先就佛法与人生之关系,分别明之。 甲
辨法法性论讲记 ──二十七年夏在重庆佛学社讲(附注)── 悬论 一 泛明五论 二 释本论题 释颂 甲一 所为 甲二 正论 乙一 略标 丙一 总标 丙二 别显 丁一 明法相
在佛典里有这样的两句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在座的诸君,已是一个人世间的人,又能来到这儿听讲佛法,因此,我今天特提出此“学佛先从做人起”来讲。我们还保存着这人的身体,但在世间的难疗的生死中,我们说不定会堕诸恶道,到那时,有谁来听你的一腔哀声?
怎样赴龙华三会──二十三年一月在慈溪金仙寺讲──究竟真实的佛法,是唯亲证的诸佛乃能知之,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决非我们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言语文字之所能到的。不过慈悲为怀的佛陀,欲
对于在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的进化论,太虚大师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对其思想特色进行比较分析,并以佛教教理为标准,进行批评、引导、融摄。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现实的如实认识,使得其教理和实践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进化
佛观:一、佛之根本观念必在释迦牟尼佛。二、信释迦牟尼佛确得无上正遍觉,最高无上。三、毗卢遮那或大日或卢舍或金刚持皆为释迦牟尼大功德聚之别名,不得视为牟尼以外之他佛。四、他世界之阿弥陀佛、药师佛,或往劫之然灯佛等,皆由信释迦牟尼佛之说而知之者
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之需
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诞期的纪念日,并且是他的二九五〇年的诞期纪念日,我今天所讲的就是这个题目。我们必须先晓得了什么是佛,他是如何来的,然后我们方可以晓得今天的纪念是什么一回事。什么叫做佛?佛就是觉者的意义;
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洪金莲女士,在其专著《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第四章“僧伽制度的革新”中,有一小节述及太虚“佛教经济资源的开发”。她认为太虚在这方面并未做积极的争取或者经营、改善,以至于其计划中重大的改革事业,如佛化运动的推展,僧寺的整建
太虚大师,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俗姓吕。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三十一年16岁,入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出家后即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嗣往永丰寺就歧昌和尚学
近代高僧太虚大师,侍世之言,沾溉海内外,如日月丽天,然其墨迹之见後世者,实为 凤毛麟角。此为大师题赠雪庐老人者,今存台中佛教善果林太虚纪念馆中,与彩绘高悬之大 师遗像,同时受人瞻仰。雪庐老人叙
基本上,人间佛教是社会的产物,也影响社会。人间佛教的产生,和韦伯笔下的基督新教的产生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两者都是通过一种重新的诠释而提出,诠释也是一种创新。这个诠释的社会背景,也许可以往回追到清末民初,太虚法师对传统中国佛教以及民间信仰式佛教的反省。
“人间佛教”的提法近年来几成时髦名词,不仅频频见诸于学者文章及社会媒体,在佛教内部也具有相当热度。包括法师信众,教内教外,“人间佛教”声震当世。
讲到学佛这件事,先要研究;欲研究,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为甚么要学佛?二、可以不学佛否?三、拿甚么去学佛? 对于第一个问题,所以要学佛的原因,就是我们平常的要求。平常有甚么要求?无非是要安安乐乐,无非是
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负盛名的高僧大德,作为“人间佛教”的首倡者,他率先提出佛教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主张,为近代佛教转型做出了极大贡献。在内忧外患之下,近代社会和文化危机不断加剧,而中国佛教也因之面临严重危机。“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