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路德

\

  基本上,人间佛教是社会的产物,也影响社会。人间佛教的产生,和韦伯笔下的基督新教的产生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两者都是通过一种重新的诠释而提出,诠释也是一种创新。这个诠释的社会背景,也许可以往回追到清末民初,太虚法师对传统中国佛教以及民间信仰式佛教的反省。

  人间佛教提出前的佛教在中国的现象,可以从梁漱溟的话做为了解的线索。梁溯溟说:‘孔与佛恰恰相反:一个专是谈现世生活,不谈现世以外的事;一个是专谈现世生活以外的事,不谈现世生活’(B5:83)。基本上,当时佛教处理是彼岸的事物,是一种遁世的主张。

  中国和尚尼姑的主要职业是在丧葬等场合诵经做法事,通常他们是藉此而获得报酬。.大部分对他们自身的宗教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的“剃发”很少是因为信仰。他们“遁入空门”为的只是贫穷、疾病、父母的奉献,或者在祈求病愈或消灾祈福时,  承诺将孩子送入寺庙、家庭破碎等,有的甚至是因为犯罪’(陈荣捷,1987:104-105;B3:8-9)。印顺法师在《游心法海六十年》中对他的故乡浙江佛教的描述,也有相似的观察:‘我的故乡,寺庙中的出家人(没有女众),没有讲经说法的,有的是别人诵经、礼忏;生活与俗人没有太多的差别。在家信仰佛教,只求平安,求死后的幸福’(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页5;B3:10;B5:111)。

  面对清末民初佛教的情况,太虚法师所面对的问题是,佛教过度侧重在渡亡、渡鬼,偏重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偏重天神信仰等弊病。太虚法师的佛教革命包括:‘僧制’、‘寺产’和‘教理’三种,其中‘教理革命’提出重视‘人生’、‘生人’的佛教,即是他有名的‘人生佛教’。太虚法师提出‘人生佛教’时说:要改‘遁世高隐’为‘化导民众’和‘利济民众’;要改‘专顾脱死问题及服务鬼神’为‘服务人群’、‘兼顾资生问题’  人生佛教,把佛教的重心从彼岸转移到此岸;从专注在鬼的关怀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太虚法师在〈人生佛学的说明〉中指出:‘故“人生佛学”者,当暂置“天”、“鬼”等于不论。且从“人生”求其完成,以至于发达为超人生,超超人生,洗涤一切近于“天教”、“鬼教”等迷信。’。他明白指出,以前有人认为:‘学佛要先明鬼’,是为‘鬼本位’。是‘死的佛教’,‘鬼的佛教’。太虚法师提出人生佛教,便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来。杨惠南(1987)认为,‘人生佛较可归纳为两点:1.人生佛教的基础在做一个好人;2.人生佛教的推行,必须由出家、在家佛教组织的合理化开时做起’(B5:88)。由此可见,人生佛教的重点,从重视经忏的世界(第四个世界)转移到人与人的为中心的生活世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