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之思想差异

三、思想的互补性及其对近现代佛教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的思想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之处,但二者毕竟都是针对近代佛教的困境而发,其思想背景及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二者间的差异最终只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立足点不同而已,不仅不相隔碍,反有互相补助之益。就理论诠释层面来看,太虚大师虽注重以法相唯识学来阐扬一切现象发生之原因和本质,但其最终之目的仍是要人们“信业果报,修十善行”,以因果之原则来指导现前人的具体生活。印光大师虽注重六道轮回、生死解脱等因果事实的宣传,但其目的亦不过是要令人由信而行、由行而解,终至解行相应而已。综观之,离法相唯识则无以明因果之性与理,不足以摄化信少智多之人;离因果事实则无以发人警觉、促人励行,不足以补救重理懈行之风,亦不足以摄化信多智少之人。

  就信仰生活化的层面来说,太虚大师虽侧重从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时代趋势来强调献身利群、服务社会的重要性,但其根本原则仍是六度四摄。不仅要学人向内心用功,亦要学人善体四摄利他之深意而广行一切诸善。印光大师虽侧重从家庭伦理的基础性和普遍性角度来强调敦伦尽分、闲邪存诚的重要性,但同时又要学人本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宗旨,于他人、社会及自己之职守做到尽宜尽分。综观之,离开献身利群、服务社会,则无以适应群体伦理生活日益重要的现实社会趋势;离开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则无以确立利他之根基及自觉之方向。

  就修持契机化的层面来说,太虚大师虽主张八宗并弘、综摄创新,但限于创建的难度及现实的机缘,传统诸宗特别是主流之禅净实际仍是他弘传的主要方向。禅宗之方法虽偏重唯心,但其直指之风亦最能体现佛教圆融和智慧的根本特征。太虚大师曾多次指出禅乃中国佛教之特质,并说近代佛教之复兴关键在禅,认为“中华佛法实以禅宗为骨子。禅衰而趋乎净,虽若有江河日下之慨,但中华之佛教如能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密咒或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25] 参见《太虚法师年谱》,第119页。][25]大师于禅宗之阐述和弘扬,在其思想体系中虽不占主要之地位,但亦非一般之关注。净土之方法虽偏重死后往生,但其易行、安心之特殊功效亦最能契现代人之机。太虚大师虽批评净土厌世不厌贪的末流弊端,但也不得不承认净土确是护持末法行人顺行不退的最佳途径。有鉴于此,大师一方面极力鼓励学人发扬菩萨利他之无我精神,认真实行六度四摄以期尽量改善现前之生活环境,乃至建成现实之人间净土;另一方面又积极理性地提倡净土修行,特别是此界之弥勒净土。太虚大师之弘扬弥勒净土,除了个人的因缘喜好及纠正部分净土学人欣死厌生的偏颇外,亦还含有开发信仰资源、开拓信仰空间之目的。但其对净土本旨的深刻理解及对净土修学的灵活运用在本质上与印光大师的思想并没有多少区别,只是教化的侧重点略有不同而已。印光大师虽主张诸宗分界、净土为归,但同时他亦特别强调佛法净心之本旨,认为“心之本体如一张白纸,心之作用之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其本体虽同,其造诣迥异,故曰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因此,学人不但于念佛时要善体心作心是之旨,于日用伦常中亦要秉持心净土净之宗。综观之,离净心则失禅净之鹄的,离净土则失顺行不退及净心之方便,二者确实不可偏废。

  就制度合理化的层面来说,太虚大师虽注重寺产所有权的改革、寺院经济自养的革新、丛林育僧和建僧功能的建设和发展及佛教统一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但同时也较注重丛林修持制度的设想和创建,且在总体上有向后者逐渐倾重的趋势。从三种革命中的财产革命到《整理僧伽制度论》中工修、农修、商修的自食其力,大师提出了公产、服务等一整套经济思想。但由于社会的动乱,又缺乏可依凭的经济制度,因此无法进行实践。从《僧制今论》到《建僧大纲》,太虚大师改革的重心已转向了僧教育。针对传统师徒教育的狭隘和不足,大师承杨仁山居士之遗风并吸取现代教育的优势,力创佛学院以培育僧才。《僧制今论》、《建僧大纲》乃至《菩萨学处》都是以僧教育为建僧、建丛林的基础,但佛学院式的僧教育又有其自身的弱点。因此后来,大师一面强调僧教育应以律仪为中心,另一方面又试图重建如法的丛林修学制度以便进一步养育僧才。立足于社会现实,印光大师深感教团统一、经济改革与僧教育之不易,因此只有因陋就简、去繁择要。一方面,极力主张严格拣择出家之剃度,另一方面,又著力于恢复具严格修学制度、以定慧熏习为重心的专宗丛林。这样,不但可以吸收、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僧才,而且还保存了传统佛教的丛林精神和制度精华。综观之,若无经济改革、组织建设及僧伽教育的尝试和努力,则佛教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若不严格拣择及关注修持实践,则僧众的整体素质及佛教修持方法的特质就无法得到保障。

  总之,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的思想虽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二者之间亦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根本原因就在于印光大师注重改革守成以复兴佛教,而太虚大师则注重改革创新以发展佛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共同确立了一种以五戒十善为根基、以净心利他为宗旨、以净土往生为方便、以大乘为趣向的佛教发展模式和改革思路。这种模式和思路不但对近代佛教的改革和复兴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影响,也对当代海内外佛教的革新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