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民国三十六年,禅七中,我上方丈请开示。
师公问我:“你用甚麽工夫?”我说:“亦念佛、亦参禅。禅净双修。”
问:“你既念佛,如何能参禅呢?”我说:“我念佛时,意中含有是谁念佛的疑情,虽在念佛,亦即是参禅也。”
问:“有妄想也无?”答:“正念提起时,妄念亦常常在后面跟着发生;正念放下时,妄念也无,清净自在。”
师公说:“此清净自在,是懒惰懈怠,冷水泡石头,修上一千年,都是空过。必定要提起正念,勇猛参究,看出念佛的究竟是谁,纔能破参。你须精过的用功纔是。”
问:“闻说师公在终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无心入呢?”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无心入定,如泥木偶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问:“我要学师公入定,请师公傅授。”答:“非看话头不可。”
问:“如何叫话头呢?”答:“话,即是妄想,自己与自己说话,在妄想未起处,观照着,看如何是本来面目?名看话头。妄想自己起之时,仍旧提起正念,则邪念自灭。若随着妄想转,打坐无益;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恳切,话头无力,忘念必起。故用功夫须勇猛精进,如丧考妣。古德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守一场’;‘不受一翻寒彻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这几句话,每次打七,师公都要说的)若无妄想,亦无话头;空心静坐,冷水泡石头,坐到无量劫亦无益处。参禅不参则已,既决心参,就要勇猛精进,如一人与万人敌,直前毋退,放松不和。念佛亦如此,持咒亦如此。生死心切,一天紧似一天,功夫便有进步。”(此章系吾师灵源老和尚所记,集於《虚云和尚法汇》一七七——一七八页)
圣严识 本篇是近代禅初学者最伟大的高僧虚云老和尚(西纪一八三九——一九五九)对於初学的禅侣们,所作的几篇开示,由其弟子侍者惟因及其徒孙灵源两位尊者笔录成文。对於初心的禅者及有志於参禅的人,确是用功修行的最佳指导。所以我把它们斟酌取捨,集合成篇,并且分出章节、标目、分段、标点,成为可读性很高的文章。
有关虚云和尚的事迹,可以参阅《虚云年谱》。虚云是他的别号,他的法派字号是演彻德清。
从民国六十七年十二月五日下午二时,我与虚云老和尚的法脈也有了傅承关系,所得法派字号是知刚惟柔。我对法派的观念一向很淡,但是禅法极重傅承。事实上我在民国四十七年春天,於偶然的机缘,使我与灵源老和尚(一九O二)在高雄市的佛教堂,同榻而卧两个晚上。那两晚灵老很少倒单,我也正好有着修持上的一些障碍,他仅给了我“放下”两字的开示,便使我非常受用。但我始终不以自己是禅门中人,也有些不以近世的禅林风格为然。直到去日本留学,参访了好几位禅师,也打了精进禅七,并且得到龙泽寺派原田祖岳的傅人伴铁牛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以为我可以在美国教化而不必顾虑语文的阴隔。所以於民国六十五年春天起,正式在纽约大觉寺开始教授修持方法。禅重傅承,故於那年九月,先师东初老人到纽约访问时,请示能否得其曹洞法派的傅承,他老则说剃度弟子与傅法弟子有别,而近世丛林所谓傅法,不在於心法而在於傅承寺主方丈的位子,人在焦山,虽可得其法而不可承其位。於是说过了就算,未有任何事可做的。
我在另一方面,虽学过日本禅,却不想以日本禅为依归,教的也不是日本的那种模式,我得到日本禅师的恩泽,仍希望是中国禅宗的正统。近世僧中,仅有两大禅匠,一是高旻寺的妙树来果(一八八一——一九五三),另一便是虚云和尚。我既曾与灵源老和尚有过受教之恩,而且他是我具足戒的尊证。故於六十七年冬回国期间,拜见灵老,得其禅法,没有任何仪式,老和尚只是连声说了几个好字,我也永远不会去向他老人家要主寺的位子,我是通过灵老,和虚老的法派接上了头。
饮水思源,现将虚老法系的历代祖师恭列如下:
六祖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蘗希运—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南院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圆—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圜悟克勤—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破庵祖先—无准师范—净慈妙伦—瑞岩文宝—华顶先覩—福林智度—古拙昌俊—无际明悟—太冈澄—夷峯宁—宝芳进—野翁慧晓—无趣如空—无幻性冲—兴善慧广—普明德用—高庵圆清—本智明觉—紫柏真可—端旭如弘—纯洁性奎—慈云海后俊—质生寂文—端员照华—其岸普明—弢巧通圣—悟修心空—宏化源悟—祥青广松—守道续先—正岳本超—永畅觉乘—方来昌远—豁悟隆参—维超能灿—奇量仁繁—妙莲圣华—鼎峯果成—善慈常开—德清演彻(虚云)—佛慧宽印—灵源宏妙—知刚惟柔(慧空圣严)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