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答:是的,因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护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觉者,佛陀是属于宇宙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觉性,是遍满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质,就是世界性的,乃至宇宙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已在世界各处,渐渐分布开来。
佛教,在佛陀入灭之后的三四百年之间,由于佛教内部的意见不同,所以分成两大派系,年长而保守的一派称为上座部,年轻而新进的一派称大众部,后来上座部的,向南传,传至锡兰,他们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语记录经典,所以后来称为巴利语系的佛教,另一派大众部向北传,虽没有直接产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产生,却在大众部胜行的区域。
这就是大致上的区分,其实,从佛教的史迹考察,最先传至南方如锡缅等地的,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传入中国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于向方北传,小乘佛的势力,更是事实了。
大乘佛教的源头,是在释迦世尊的时代,但在佛灭之后,很少受到比丘僧团的重视和宏扬,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小乘佛教的分歧复杂而有大乘佛教起而代兴的时代要求,先后有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的搜及整理与宏扬发挥,才产生了大乘佛教,这是以印度古代雅语梵文记录的,所以称为梵文系佛教。
中国佛教之传入,是在东汉时代,相当于耶苏纪元的出期。
中国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转译成的。中国的佛教后来虽然盛行大乘,小乘的经论也译的相当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国都有译本。
经过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阶段,乃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高僧辈出,中印交流也频繁不绝。在那个阶段,中国的佛教开了花也结了果,小乘大乘,一共开出十三个宗派,渐渐又被融摄为八个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政治的摧残,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佛教便离开文化中心,进入山林之间,僧人自更自食,义理的研究用不著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一枝独秀。这在唐宋之间,尚有若干真修实悟的禅师,在简单而朴实的言行之中,感化著许多的人,但也由此而种下了愚昧佛教的远因,致到宋明以后,佛教的僧徒与寺院虽多,但已没有了灵魂,只有徒有其表的空壳而已!不重教育,只顾依样画葫芦地上殿过堂盲修瞎参,不唯很少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没有知识,自行且不知,那还能化人?因此,僧人的素质,普遍地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间对于佛教也就愈来愈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来,总算由于杨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虚大师的倡导,以及印光、弘一、虚云等几位大师和欧阳渐等的弘化,中国的佛教,已略有了转机,唯因百废待举,举不胜举,故到目前台湾的佛教为止,应革应兴的佛教事业,尚在娃娃学步的阶段。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及高丽传去(高丽是由中国传去),那是在西元第六世纪以后的事。故从本质上说,日本佛教是属于中国型的,但自晚近个把世纪以来,由于接触到了西洋的治学方法,故以新方法研究佛学的成绩,不但超过了中国,甚至已独步到世界佛教的先锋。因为日本的学者,既能利用中国佛学的全部宝藏,又能直接从梵文及巴利文中寻找根本佛教的原义,加上新的治学方法,便产生了挥煌的研究成果。虽然,日本佛教在解脱的修持方面,已远不及南传个各国的清净和理想。
在佛陀入灭之后第九第十世纪之间,印度婆罗门教的势力抬头,佛教受到无情的摧残,佛教徒为了迎合当时的时风,便也采取了婆罗门教(现称印度教)的梵天观念,融摄混合在大乘佛法之中;那些世俗的迷信、民间的习俗、甚至有关男女的房中术等,也都混进了清净的佛教,这就是神秘化的大乘密教的应运而生,这也就是印度的第三期佛教。但是,佛教的许多优点被印度教吸收而成了他们更加兴旺的营养,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低级信仰却变成更加腐朽的因素了!因此,约在西元第十世纪的末业之后,在印度教及入侵的回教先后双重的摧毁之下,佛教便于印度境内消失了!可是,历史的记载:自从佛教灭王之后的印度国势,也就江河日下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也就日益困苦了,印度的版图,再也不能统一了,直到西纪一九五○年时,才从英国人的统治下争取到了自主的独立;然而,古代的印度,现在已经多出了巴基斯坦及尼泊尔等的国家主权了。今日在印度境内的佛教徒,虽已得到法律的保障及政府的礼遇,自西纪一九五一年以来,已在显著地迅速增加,但在将近四万万的全人口之中,占的百分比还很可怜,仅从十万八千人增至三百二十五万的佛教徒而已。这是要紧的,因为有人控诉,印度的衰弱是由于信仰佛教的原故。
西藏的佛教,虽与中国略有关系,但其主要的输入,乃是直接引自印度。西藏的佛教,虽然同样是大乘,但是仅属于密宗一支,是北印度的莲华生上师传去,当时的西藏,文化落后,信仰多神,神密而确有灵验的密宗,深受藏人的欢迎,由其莲华生本人,是一位神迹卓著的高僧。莲华生与于唐代来中国传受密宗的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大师,同出于龙智菩萨的门下。莲华生在西藏的教团徒众都穿红色衣,所以称为红教,但其到了中国的元末明初时代,红教的喇嘛生活腐败,教纲不振,因此而有宗喀巴大师起来提倡律制的清净生活,注重显教的义理研究,大振宗风,德化全藏,因其穿黄色衣,所以称为黄教。至于蒙古、尼泊尔等地的密教,都是西藏系的支流。
佛灭度之后的印度佛教,从大势上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佛灭后到三、四百年阶段,是上座部佛教,以今日的锡兰等地为代表;第二期是从佛灭后三、四百年到五、六百年阶段,发展了大乘的显教,以今日的中日等地为代表;第三期是至佛灭后九百或一千年阶段,开出了大乘密教,以今日的西藏为代表。所谓显教,是偏重于义理的研究阐述;所谓密教,是偏重于仪轨的遵行、咒文的持诵,特别信仰神力的加持。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说明,那末,第一期是声闻化的佛教,第二期是菩萨化的佛教,第三期是天神化的佛教。今日所需要的,应该是开出第四期人间化的佛教。
西洋的佛教,最先是在德国,叔本华的思想,谁都知道,有著浓厚的印度色彩,那是印度教的奥义书,以及初期佛教的典籍,作了他开发思想的泉源。目前,法国、英国、比利时、奥国、苏联、以及美国、阿根廷、巴西等都已有了佛教徒的踪迹,但从发展上看,则以德国及美国的佛教最有前途,特别是在美国,南传的、北传的、西藏的佛教都已有了活动,但从欧美两洲佛教文化的内容而言,南传的佛教确已占著优势,那是由于自西纪一五○五年至一九四七年之间,先后被葡萄牙、荷兰及英国占领了锡兰,锡兰的僧侣,竟也因此找到了通往西方传教的桥梁;大乘佛教对于欧美的贡献,多是日本人的功绩。近世中国在佛教文化的输出方面,则遥远地落在其他国家之后,乃至西藏的喇嘛,也比中国内地的佛教跑快了几步。虽然今日美国的华侨,信仰大乘佛,他们却并不知道大乘的教理。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所说的居士的名称,就是居家修道之士。居士的实质:就是敦睦人伦,竭尽己分,防止邪恶,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世间善法,来建立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愿自他,同出生死。能够如此,才可以不辜负居士这个名称。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这种大神通之力,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四大无依”,这个是他的重点。他观察广大的虚空,观察整个虚空当中的色法,这个地水火风,都是缘生无性。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比较淡薄。一个人,只要你内心过得去,你能够跟自己沟通,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理论的基础,不表示我们马上做到,但是你能够说服自己。你只要心中理论通得过去,你再勉强自己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相对容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