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僧众的形象

圣严法师 | 作者:圣严法师 [投稿]

确认僧众的形象

出家比丘比丘尼乃至沙弥、沙弥尼,都属于三宝之中的僧宝,又被称为僧人,意为僧中之人。

不论在家、出家,凡为佛教徒,都为三宝的弟子,依三宝而修学佛法,依三宝而得解脱。三宝之中以佛为最尊,以法宝为最要,以僧宝为最贵,缺一不可。而其中僧宝的存在,就是代表着佛法的延续。因此,佛教的形象,可说是寄托在出家人的形象当中。

在佛世的时候,对于出家人的养成,有其必具的条件和过程。比如说,从沙弥成为比丘有年龄的限制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超过七十岁或小于二十岁都只能称为沙弥,而不能称为比丘,但两者同样都可证得阿罗汉果。可见,佛教的僧团之中,形象的确立比果位的高低更受重视。

比丘出家以后五年之内,不能离开依止师。十年之后,如果尚不通律、不知法,也不能自己成为剃度出家徒众的依止师。而具有比丘资格二十年以上,才能称为和尚,授人以出家戒。如此种种规矩和制度,皆为保持僧团的清净、庄严。

而今天的僧团现象,出家人不一定要依止师父而住;受戒完毕,就可能开始去建寺、收徒众,所以,形象的建立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释迦世尊常常鼓励出家弟子受四圣种法,所谓:1.树下坐,2.粪扫衣,3.常乞食,4.陈弃药。因此,给予人的印象,僧人应「行必头陀,居必兰若」,才真正合乎出家人的标准。在家居士们一向以来,也以这种尺度来要求出家人,如果有出家人去从事研究经教、著书立说、讲经说法、建造寺院等弘法事业,便会受到部分居士们的非议。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世俗的事,出家人不应该参加,否则的话,便予以背后的毁谤或当面的讥讽,甚至于诃责。说是出家人不务正业、不事修行,只知攀缘、招摇,好名好利。

佛说四圣种法,又称四依止法,律有明文。可是也有更多的记载,规定比丘尼不准居阿兰若,不准穿破旧衣;比丘应该僧中住,不得离聚落太远。可以建寺造精舍,除了诵持和禅坐,必须到人间乞化游行。更有赞叹、鼓励传诵经教,学习五明,以便于弘化的。

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三藏教典,是佛灭之后,第一代的大比丘罗汉们结集完成,此后,又有两次结集,先用口传,然后变成笔授,这就是佛教的文化工作和教育工作。一直到了佛法东传,也是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译、研究、弘扬,才有了印度的原典和中国的著述。如果每一位出家人从始至今,都是不做文字工作,而只管自我的修行,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佛法吗?当然,如果出家人除了文字工作和口头的宣扬,而没有修持的恒课,也不是好榜样。相反的,出家人若像在家居士所期望那样的遗世独立、与世无争、不闻不问、在山间住、在林下坐,所谓木食涧饮,那就不是人间比丘,会被看作逃世的、厌世的、与世无益的怪人,这将是非常不幸的事。所以,佛初度五比丘,经过第一个结夏安居之后,就嘱咐他们分别到人间去游化。一直到今天,真正佛教的建立和佛法的流传,也不是靠阿兰若比丘,而是靠人间比丘的力量。

一些期望出家的僧众不要干涉、参与弘法事业的居士们,固然由于他们自己身处于世俗而对世俗的生活不满,所以期待着出家人能过一种清净离欲的标准修持生活。举凡和人间接触的任何事物,像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乃至于社会救济的慈善事业,最好都由居士们去分忧分劳,出家人只要高高在上地受人尊敬供养就行了。这样的观念是有偏颇的,僧事还是需僧管,三宝还是以僧宝为中心;僧团的一切事物,以及僧团和民间的接触及教化工作,还是当由僧人去做。在此,希望做一个沟通,以疏导两种极端不同的观念,愿僧众建立正确的形象,也愿居士们对僧众形象的确认,不要发生偏差。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五日《人生》二八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