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风吹不动
圣凯法师 苏东坡被派遣到江北瓜州任职,和他的好朋友佛印禅师所住的金山寺只隔着一条江。有一天,苏东坡坐禅欣然有得,便做了一首偈子,来表达他的境界,并且很得意地派书僮过江把偈子送给禅师,并嘱咐书僮看看禅师是否有什么表扬的话?偈子上说: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看了以后,拿起笔来,只批了两个字,便让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叹自己境界很高,看到书僮拿回的回语,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字,无名火不禁升起。于是,便乘船到江的对岸去找禅师论理。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已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一见禅师便怒气冲冲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你怎么能骂我呢?”禅师听了呵呵大笑地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让我一屁就打过江来。”
八风是什么呢?就是利益、衰退、毁谤、荣誉、称赞、讥笑、痛苦、快乐。世间的存在是一种本然的现实,人生没有永远的赢家,战场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企业的发展也同样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与失败是难免的,如果有位企业家宣称“我是一个商海的天才,我没有失败的权利”,我们并不会感受到他的豪迈,反而觉得一种无奈的凄凉。
十几年前,世界重量级的拳王阿里,在他最强壮最巅峰的时候,曾经在拳击台上高呼:“我是永远的拳王,不可能被击败。”可是,他在最后的几场拳击赛中却再三地被击倒,我们看他在拳击台上步履蹒跚,肌肉松驰,努力挥动拳头的时候,不禁对这曾不可一世的拳王感到同情,使我们认清了一项事实:世界上没有永远不被击倒的人,即使是世界拳王也不例外。哲学家尼采说:“群山之间最近的路是从山巅,但你必须有够长的腿。”这正预示着——没有人有那样长的腿。
我们平常认为市场竞争是残酷的,这是一种感觉,其实它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过程,只是有些人对它的“残酷性”没有作足够的预测,所以只好以失败告终。有些人能够东山再起,几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有些人被竞争的浪潮冲上沙滩,只能躺在沙滩上,无奈地看着那曾经熟悉的商海。
闻名世界的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在被访问到他如何成功地设计出独出心裁的服装时,他谈到两个问题:第一,他认为自己所设计的服装只完成了“一半”,而另一半的创造空间则留给穿衣服的人,这样,每一个穿衣服的人便能穿出自己的风格,这样的话,使同一件衣服也有极大的不同,依这个观念设计出来的服装不容易失败;第二,他在选择衣服布料时,每次到布厂去,总是请布厂的人拿出设计、印染、编织失败的布料,裁制出最具独创与美感的作品,因此他的作品总是独一无二,领导着世界的服装潮流。他的“失败哲学”,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对于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生活的进程最重要的是有成功的进取心,但是成功不是必然的,唯有在失败的因子中找成功的果实,才可能创造真正的成功。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市场竞争中,失败当然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世界上肯定没有人会喜欢失败,可惜就象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样没有永远的成功者,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那些在人生后半段成功的人,是由于他们在人生的前半段失败中,找到了成功的灵感。”
对于失败,我们还可以“投降”,可能有些人会非常瞧不起“投降”,认为那是懦弱的表现。但是,历史上大凡成功的人,并不是永不投降的人,也不是面对着危机就投降的人,他一定是个有进有退、善于反败为胜的人。假如一个人,在不能进的时候,他偏偏急推勇进,那么等待他的结果也只有是头破血流,注定成为悲剧性的人物;反过来说,当在应该勇敢向前的时候,他却偏偏放弃了,那么只有后悔,而成为一个无可挽救的失败者。
因此,在什么时候,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作一次适当的投降,是一个重大的智慧,在哲学上称为“度”,如果用经济学来说,就是“适当投资”。而离此中道,当退而进是“不适当投资”,当进而退是“未能掌握投资的环境与时机”。而我们在商界中看到的大部分失败,就是因为不能适时“投降”。投资的成功,需要对市场的供求作出正确的反映。如果在不良的时机里还扩充设备与投资,不懂得退步与投降的哲学,以至于到最后不可收拾,潜逃作结。前一阶段,他是当降而不降;后一阶段,他则是不应降而降了。
如果说衰退、毁谤、失败等是一种动态的燃烧,人们有比较明显的对抗性,所以有时会成为逆增上缘,反而激起向上奋斗的雄心壮志。那么,在利益、荣誉、称赞、快乐面前,可能便会“英雄难过美人关”一样,被“糖衣炮弹”一一地攻打下来。而这样的事例似乎不用去举一个实际例子,翻开报纸经常会爆出如此类的“大新闻” 。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境界:一是提不起,放不下;二是提得起,放不下;三是提得起,放得下。对于名誉、称赞、利益,大部分人是提得起,放不下,因为等拥有这些名誉、利益后,又会在“崇高的使命感”的驱逐下,以为“天下舍我其谁”,便去完成更加神圣的使命。而禅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破,放下,自在。
我们在武打小说里面经常看到东方不败、独孤不败这样的人物,他们的武功太强了,天下无有匹敌者,因此一辈子没有败过,为了亲尝失败的心情与滋味,不惜千里奔波,到处转战。对于这种“求败”的人物,他们其实很痛苦,因为没有失败过与没有成功过一样。所以,我们遇到成功时又有何喜?逢到失败时又有可忧?不以得喜,不以失忧,才能从失败与成功中找到智慧的花果。
在战场上,人们可凭武器在战场上决胜负,而市场的竞争则是靠个人的英智和魄力决定胜负。世间人都是看对自己是否有利益而下褒贬,而期待别人赞赏的人正好中了别人的“阴谋”,如果不能超越此狭隘的心胸,就不能做真正的事业。所以,只有“八风吹不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端坐紫金莲”。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