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谬论》——《辨中边论》探微

  乙三、空性差别

  云何应知空性差别。颂曰:。

  此杂染清净,由有垢无垢。如水界全空,净故许为净。

  论曰:空性差别略有二种。一杂染,二清净。此成染净由分位别,谓有垢位说为杂染,出离垢时说为清净。虽先杂染后成清净,而非转变成无常失。如水界等出离客尘,空净亦然,非性转变。

  空性有几种差别呢。本颂为我们解释了空性的差别。

  “论曰:空性差别略有二种。一杂染,二清净。”空性差别简单说可分为两种,一是杂染,一是清净。对空性差别的说明,许多佛教论典都曾论及。如《成唯识论》讲到七种真如,《百法明门论》讲到六种无为。本论所讲的空性差别比较简单,仅分为杂染和清净两种。

  空性本身是清净的,不应该有差别,这里怎么又冒出两种呢。而且一种是染污的,一种是清净的。这就不太好理解,所以下面进行解释。

  “此成染净由分位别,谓有垢位说为杂染,出离垢时说为清净。”这里把空性分成染位空性和净位空性,原因是“由分位别”,即根据空性处在不同位置而做的区分。空性在有垢位时,称为杂染;出离垢时,说是清净。空性在凡夫阶段,属于有垢位、杂染位。清净的空性被虚妄分别的客尘所覆盖,便以杂染形式显现。一旦将凡夫的妄执息灭,空性自然显现出来。这时的空性,才是“出离垢时说为清净”的空性。

  “虽先杂染后成清净,而非转变成无常失。”空性分为染净两个阶段,因此有些人就会认为,空性原来是杂染的,后来才转变为清净。是不是这样呢。其实也不是。空性永远是清净的,只是在不同情况下,才有染净不同的说法,一是在杂染状态下显现的空性,一是在清净状态下显现的空性。杂染状态下显现的空性在有垢位,是凡夫处于生死流转过程中所认识的空性。有垢位的空性,由于被妄识所缘属于杂染,以虚妄分别的面目出现。而离垢位上的空性属于清净,是圣贤所证得的空性。空性虽然有两种,有杂染位的空性和清净位的空性,有有垢位的空性和离垢位的空性。事实上并不是有两个空性,无论从杂染到清净,还是从有垢到无垢,空性并没有产生本质的变化。为了更便于理解,论中运用几个比喻加以说明。

  “如水界等出离客尘。空净亦然,非性转变。”第一是关于水的比喻。水中若有尘垢就会浑浊,经过滤、消毒之后,水变得清净了。但是,脏水和净水并不是两种东西,并不是由浑浊的水转变为另一种清净的水。只是把客尘过滤出来,水就清净了。空性也是一样,在虚妄分别的状态下所见到的空性是有垢的。如果把虚妄分别中的妄识、妄相去除了,好像水经过过滤一样,所显现的空性就是清净的。第二是关于虚空的比喻。虚空中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乌云遍布。一旦乌云被风吹散,蓝天自然就显现出来。乌云密布的天空,如有垢位的空性;万里无云的晴空,如离垢位的空性。另外还有关于金的比喻。含金砂的矿石中,同时还有很多杂质,经过提炼把杂质去掉,就能得到纯金。矿石中的金,如有垢位的空性;提炼过的金,如离垢位的空性。

  所以,空性只有一种,从杂染到清净,从有垢到无垢,只是过滤、提炼的过程,并不是本质的转变。

  乙四、十六空

  此空差别复有十六,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此等略义云何应知。颂曰:。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能见此如理,所求二净空。

  为常益有情,为不舍生死,为善无穷尽,故观此为空。

  为种性清净,为得诸相好,为净诸佛法,故菩萨观空。

  论曰:能食空者,依内处说即是内空。所食空者,依外处说即是外空。此依身者,谓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内外空。诸器世间说为所住,此相宽广故名为大,所住空故名为大空。能见此者,谓智能见内处等空,空智空故说名空空。如理者谓胜义,即如实行所观真理,此即空故名胜义空。菩萨修行为得二净,即诸有为无为善法,此二空故名有为空及无为空。为于有情常作饶益而观空故,名毕竟空。生死长远无初后际,观此空故名无际空,不观为空便速厌舍,为不厌舍此生死故,观此无际生死为空。为所修善至无余依般涅槃位亦无散舍而观空故,名无散空。诸圣种性自体本有非习所成说名本性,菩萨为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故,名本性空。菩萨为得大士相好而观空故,名为相空。菩萨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

  本论将空的种类差别分为十六种。《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讲到空的差别,也是分为十六种。关于空的种类差别,《般若经》里讲得特别多,有十六种空、十八种空、二十种空等等。

  上面所列的三颂,主要解释了十六种空中的十四种。一方面解释十四种空的内容是什么,一方面解释为什么要观这些空。

  一、内空:“论曰:能食空者,依内处说即是内空。”什么叫内处。十二处有六内处、六外处。六内处是六根,即能食。平常说受用,如嘴巴能吃东西,是舌根的受用;鼻子闻到香味,是鼻根的受用;眼睛喜欢观赏风景,是眼根的受用;耳朵喜欢聆听音乐,是耳根的受用;也有人喜欢呆在舒适的环境里,是身根的受用;再有人喜欢忆念一些开心往事,是意根的受用。六根能够受用六尘境界,所以名为六内处。内是相对于外所说,外六尘不能受用境界,只有内六根才能受用六境。六处因缘和合,并无实我实法,所以说为内空。

  二、外空:“所食空者,依外处说即是外空。”所食空,依外处说。外处就是六尘,是六根所受用的对象,因而名为所食。六尘也称为外六处,也是因缘和合,并无实我实法,说为外空。

  三、内外空:“此依身者,谓能所食所依止身,此身空故名内外空。”这里的“此”,指能食、所食,也就是六根、六尘所依止的色身生命。根、尘都不能离开五蕴色身,但五蕴色身也是依因缘和合,并无实我实法,因而说为内外空。

  四、大空:“诸器世间说为所住,此相宽广故名为大,所住空故名为大空。”器世间是有情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因而名为所住。器世间非常宽广,小至这个地球,大至整个宇宙。但这宽广的器世间并非像众生执著的那样,是永恒而实在的。事实上,它也是缘起的,所以称为大空。

  五、空空:“能见此者,谓智能见内处等空,空智空故说名空空。”这里的“此”,指前面所说的四种空,即内空、外空、内外空和大空。谁能见到这四种空呢。必须有智慧才能看到,所以说“智能见内处等空”。这种能见到空的智慧,为空智。空智也并非实我实法,所以称为空空。

  六、胜义空:“如理者谓胜义,即如实行所观真理,此即空故名胜义空。”胜义为什么叫如理呢。胜义是最殊胜的境界,是以如实智慧所观照、证得、通达的真理,是由断除实我、实法二执之后所证得的空性,是为胜义空。

  七、有为空,八、无为空:“菩萨修行为得二净,即诸有为无为善法,此二空故名有为空及无为空。”二净,指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清净。菩萨要得有为、无为的善法和有为、无为的清净,如何才能得到呢。菩萨必须观有为、无为是空的,才能得有为、无为的善和有为、无为的清净。如果不能观有为、无为是空,反而对有为、无为法产生妄执,就永远不能证得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清净。

  九、毕竟空:“为于有情常作饶益而观空故,名毕竟空。”行菩萨道的人,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的那样,任务就是尽未来际地饶益有情众生。而菩萨要饶益众生,就必须观有情空,否则就无法平等饶益有情。所以,菩萨必须观有情空,唯有无我相、人相,才能尽未来际饶益一切有情,这点非常关键。

  十、无际空:“生死长远无初后际,观此空故名无际空。不观为空便速厌舍,为不厌舍此生死故,观此无际生死为空。”生死是没完没了的,菩萨要度的众生也是没完没了的。有些学佛的人把生死看得太实在,对此产生极度的厌离之心,“便速厌舍”。为了使菩萨不厌舍生死,必须观生死为空。如《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没有无明,也没有老死,生死的当下就是没有生死。既然没有生死,也就不用厌舍生死了。

  十一、无散空:“为所修善至无余依般涅槃位亦无散舍而观空故,名无散空。”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必须修众多善法,积集成佛的资粮。这些善法包括十善,包括一切与成佛相关的法门。但如果把善法看得很实在的话,菩萨就会觉得自己已经修了很多善法,可以不必再修而入涅槃了。所以,菩萨在修善法的同时,应当观善法也是空,所谓观三轮体空。即使到了涅槃位也不会散舍,这叫无散空。无散就是不舍,由观空而不舍善法。

  十二、本性空:“诸圣种性自体本有非习所成说名本性,菩萨为此速得清净而观空故,名本性空。”唯识宗认为,世间万法的生起都需要种子。成就佛果或菩萨、阿罗汉,则需要无漏种子。在唯识宗里,种子又叫种性,是决定行者修行成就、解脱生死、解脱烦恼的潜在功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应的种性,修亿万劫也没有用。因为没有菩萨的种性,就不可能发菩提心;没有声闻的种性,就不可能成就阿罗汉果。唯识宗非常注重种性的作用,认为有情共有五种种性。其中有一种是“无种性”,即没有圣贤的种子,永远不会修行,也不会成佛。除无种性外,还有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和不定种性。种性决定了修行人未来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那么,种性又是从何而来呢。本论告诉我们,“诸圣种性自体本有”,圣人要成就的圣种性本来就有的。如修菩萨道的人本来就具有菩萨种性,并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所以名为本性。菩萨为了使种性快点成熟,就必须观空。只有通过观空,才能遣除妄执、相执,成就圣贤的果位。

  十三、相空:“菩萨为得大士相好而观空故,名为相空。”学佛的人都很仰慕佛菩萨的智慧和慈悲,同时也很敬仰佛菩萨所具备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虚幻的,学佛的人不可以执著这种相。如果执著这种相,永远不能证得佛的实相和法身。而法身才是佛陀的真身。所以,修行人不应执著佛陀的色身庄严,而应观修相空。正如《金刚经》所说的那样:“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十四、一切法空:“菩萨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是从佛陀的一切功德成就上说。力指十力,佛陀功德中有十种非常特殊的力量。无畏指四无畏,佛陀有四种无畏。“等”表示还有很多功德,如十八不共法等。要令这一切功德都能清净,就必须观空。否则,对于佛陀的种种功德产生妄执、相执,永远都不能成就佛陀那样的无尽功德。

  这十四种空,是针对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相执、妄执而说。说空的意义,主要就是为了遣除修行过程中产生的相执和妄执。

  是十四空随别安立,此中何者说名为空。颂曰:

  补特伽罗法,实性俱非有。此无性有性,故别立二空。

  论曰:补特伽罗及法实性俱非有故,名无性空。此无性空非无自性,空以无性为自性故,名无性自性空。于前所说能食空等,为显空相别立二空。此为遮止补特伽罗法增益执,空损减执,如其次第立后二空。

  前面所说的十四种空,主要是为了遣除相执、妄执而差别安立。这里对空的本质再作进一步交待:哪些属于空,哪些属于不空。主要说明两种空,加上前面所说的十四种空,共计十六种空。

  十五、无性空:“论曰:补特伽罗及法实性俱非有故,名无性空。”这里要说的两种空,一是无性空,二是无性自性空。其实这两种,一种是空,一种是有。“补特伽罗”译为数取趣,即有情,“法”指诸法。众生所执著的实我和实法,事实上是没有的,所以说“俱非有故,名无性空”。所谓无性空,指我的实性和法的实性根本没有,客观上根本不存在,只是凡夫的妄执,错误地认为它是有,这就是无性空。

  十六、无性自性空:“此无性空非无自性,空以无性为自性故,名无性自性空。”当我们认识无性空的时候,一方面否定我法二性是没有,另一方面又肯定我空法空的真如是有,这点大家必须注意。因为“空以无性为自性”,二空的真理透过我空法空得以显现,“故名无性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指的是二空的真如之理,是通过无我执性、无法执性来显现。

  “于前所说能食空等,为显空相别立二空。”前面所说的能食空等十四种空,含对治性。为了进一步显示空的道理和空的实质,所以建立这二空。

  “此为遮止补特伽罗法增益执,空损减执,如其次第立后二空。”后面两种空,可以遮止对空有问题的两种错误认识,一是增益执,一是损减执。什么是增益执和损减执呢。如果这个东西本来没有,大家错把它当成是有,就是增益执。如果这个东西本来就有,但大家错把它当做没有,就是损减执。比如本来有五个苹果,大家认为有八个,就是增益执;反过来说,本来有八个苹果,而大家认为只有五个,那就是损减执。

  现在说的这两种空,无性空是为了对治增益执。因为我法二执在客观上本来就不存在,可凡夫因为妄执而认为它存在,这就是增益执。无性自性空是为了对治损减执,因为透过妄执所显现的真理才是真实的存在,即二空真如。但凡夫因为没有智慧而认识不到,从来不觉得它存在,这就是损减执。所以说,这两种空是为了对治这两种执著。

  乙五、空性差别的成立

  如是已显空性差别,此成立义云何应知。颂曰:

  此若无杂染,一切应自脱。此若无清净,功用应无果。

  论曰:若诸法空,未生对治,无客杂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应自然解脱。若对治已生亦不清净,则应求解脱勤劳无果。

  “论曰:若诸法空,未生对治,无客杂染者,一切有情不由功用应自然解脱。”空性有两种,一是空性的杂染状态,一是空性的清净状态。两种状态在客观上都存在,并非不存在。为什么。在无漏智没有产生对治之前,杂染应该是存在的。假如诸法空性未产生对治前,不承认杂染的存在,则“一切有情不由功用应自然解脱”,那么众生似乎不用修行就自然解脱了。修行的过程就是断染取净,如果没有杂染存在,还修行干什么。但不修行能否解脱呢。显然不能,所以我们应该承认空性存在杂染的状态。

  “若对治已生亦不清净,则应求解脱勤劳无果。”此外,也要承认空性的清净状态。否则,对治道已经生起,无漏智已经开发,如果还不能净化杂染的空性,还不能证得清净的空性,学佛修行就没有结果了。

  如果不承认空性具有被杂染的阶段,大家就不必修行了。本来就解脱了,修行岂不是多此一举。如果不承认空性的清净状态,修上三大阿僧祇劫也是徒劳。永远都是杂染的,修行岂不是没有结果。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空性有杂染和清净两种状态。正因为空性有虚妄分别的杂染状态存在,凡夫才始终在生死中流转,才需要通过闻思经教、勤修戒定慧寻求解脱。同时,也因为空性有清净的状态存在,我们才能断染取净,学佛修行才有了结果。

  既尔,颂曰: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

  论曰:云何非染非不净。以心性本净故。云何非净非不染。由客尘所染故。是名成立空差别义。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这是对空性的实质作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清净的空性会有杂染状态呢。

  “论曰:云何非染非不净。以心性本净故。”“非染”到底是清净还是不清净。“非染”意为非染污,当然是清净的。那么“非不净”呢。也还是清净。为什么说非染、非不净。因为是心性本净。心性主要指空性,空性本来清净,所以非染非不净。

  “云何非净非不染。由客尘所染故。”“非净”也就是染污,“非不染”仍然是染污。之所以说空性是染污的,是“非净非不染”,原因是被客尘所染污。就像前面所举的水、虚空、金矿等喻,水中有尘埃,虚空有乌云,金矿有杂质,杂染的空性也是同样。

  “是名成立空性差别义。”成立空性的差别义,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从它的本质说是清净,另一方面从被客尘染污的角度说是杂染。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说空性有差别义。

  此前空义总有二种,谓相安立。相复有二,谓无及有。空性有相,离有、离无、离异、离一以为其相。应知安立即异门等。

  “此前空义总有二种,谓相安立。相复有二,谓无及有。”这是对空性内容所做的总结和归纳。什么是相。相就是空性的体相。怎样去认识呢。“谓无及有”,即从有和无两个方面来认识。

  “空性有相,离有、离无、离异、离一以为其相。”对空性本质的认识,应该离开有边、无边,离开异边、一边,如此才能安立空性的体相。

  “应知安立即异门等。”空性要说的几方面内容包括:空性的安立、空性的差别、空性的异门、空性的不同名称,前面都已经讲过。

  《辨相品》到这里说完了,这是《辨中边论》中最关键的一品。这一品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辨虚妄分别相,二是辨空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