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幸福对话——心灵创造幸福

心灵与幸福对话——心灵创造幸福

  幸福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感觉,如果是建立在一种外在的感觉,这样的幸福是肤浅的,因为环境会不断地变化,我们的感觉也会不断地变化,所以真正的幸福是代表着生命的一种本质的存在,找到这样的一种存在,我们的生命将会永久地幸福。

  大家下午好,首先要感谢大家的祝福,看到这么多人来参加幸福论坛非常高兴,可见这个幸福看来是很有市场。幸福这个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大众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随着这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过去贫穷的年代,我们很多人都把幸福寄托在物质的条件上,随着经济的发达,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了,但是并不幸福,所以对于幸福的理解,似乎比我们过去想象的这个问题更复杂得多,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我们希望得到的物质条件一旦满足之后,我们就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当我们一切都拥有了,可是我们过得还是不幸福,所以这就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困惑,那就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是一种特定的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感觉,还是,幸福它是作为生命的一种本质性的存在,我觉得这是幸福的一种认识,它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当然我想对于这样一个深度的认识,它跟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这是有关系,因为生命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所以对于幸福的这个理解,自然它也不会是一个简单的。那么我们人生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什么是破坏我们幸福的力量,或者可以说,幸福最大的天敌是什么?它最大的杀手是什么?还有,在我们的人生中,如何才能获得幸福,我想这也应该是一个我们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就像我们过去一直从物质的层面来追求幸福,但是单从物质的层面不能够,物质的满足不能得到幸福的时候,那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得到呢?那我想,我们应该知道,作为我们生命的存在,事实上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的层面,还有一个是心灵的层面,所以,对幸福的获得,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问题,同时它也包含着对精神问题的认识和探索,另外,我想还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作为生命的存在,它的本质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这应该也是一个蛮大的问题,因为如果从悲观主义的哲学来看,生命的本质它就是一个痛苦,一种无尽的追求,然而这些追求如果满足了,它就是一种无聊,生命本身它是充满着荒谬、痛苦,当然也有不少人他会认为佛教,它是属于悲观主义,那如果说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那我们追求快乐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们追求快乐将会变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那佛法到底是怎么样来看待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那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题目是叫做“心灵创造幸福”。

如何面对逆境

  我想准备从几个层面提供我的一些想法和思考,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面对逆境?为什么我会讲到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也会接触许多的社会大众,然后他们会到我这边来,会有很多的倾诉,会讲到他们的一些遭遇,一些不幸的遭遇,那这些不幸的遭遇,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人生的逆境,每个人在现实人生中,他都会碰到很多的逆境,这些逆境应该是包括,比如说健康,个人的身体健康;或者就是生死问题,生死,身边遇到一些你亲爱的人、亲人不幸去世;那还有就是像家庭的问题,家庭问题应该包括,比如儿女的教育问题,或者夫妻的这些感情的问题;还有从社会的角度来说,那就是包括一些人际关系;甚至,还有就是天灾人祸,遇到各种天灾人祸。很多人的生活,他们本身是在一个非常正常的状态,一旦如果遇到这些逆境出现的时候,他们一下子,他们的生活就会进入到一个痛苦的深渊,往往这个痛苦,它往往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某一个人、某一件事,就会把他的整个生活带入到痛苦的状态,为什么会把他带入到痛苦呢?我想,多半还是因为当事人,他面对这样的一种逆境,他不能接纳,他没有办法去接受,他觉得我的生活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一种事情,他很有可能会怨天尤人,会抱怨天地,然后他甚至会去指责社会,甚至会去指责天地,他对这样的一种现状,他不能接纳,我想,不能接纳,可能是我们造成痛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接纳,为什么逆境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去接纳这样的一种无常变化,我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他都会有一种恒常的设定,这种恒常的设定,它是以自我的需要为中心,当我们带着这样一份恒常的设定,我们觉得,我的身体就是应该健康的,我就是应该长命百岁,有情人就是应该永远能够在一起,所有的我的这些朋友,他们都应该能够忠诚与我,我的事业就是应该,一切的一切都应该顺行,所有的天灾人祸,它可以发生在别人身上,它不应该发生在我的身上,像我这么好的人。通常我们会有这样一份恒常的设定,有了这份恒常的设定,我们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依赖、一种需求,甚至我们会形成一种贪著,这个贪著会导致一种依赖,当我们有了这种依赖之后,我们就没有办法接纳这样的一种变化和改变,所以一旦出现这种变化,我们内心就会出现什么呢?焦虑,我们的心面对这个环境的变化,作为我们的凡夫来说,通常我们会进入到两种状态,一种就是贪著,一种就是嗔恨,贪著的状态,因为这种贪著,我们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因为我们的贪著,贪著使我们对它构成了依赖,依赖那就意味着什么?依赖就意味着我们不希望它产生任何的变化,一旦它要是产生变化了,我们的内心根本就没有办法来接受这样一种现实,所以我们就会引发很多很多的,因为这个贪著引发很多的负面情绪。那另外就会产生一种嗔恨,嗔恨就是产生一种对立、仇恨,甚至愤怒,这样的一些破性在的情绪,这就是我们因为面对逆境的时候,我们不能够正确地去面对,就会引发很多烦恼。我觉得幸福,如何这个幸福不要被破坏掉,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健康、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一切顺利,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我们会有一种稳定的幸福感,那如何我们希望这个稳定的幸福感不要被破坏掉,那就是我们的内心,因为这个世界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稳定,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是处在一种无常变化之中,所以当我们面对逆境的时候,我们还能够不被我们的内心,造成任何的困扰、痛苦、烦恼,那就是我们必须要有接纳,要有这种接纳现实的能力,所谓接纳现实的能力,那就是我们要接受佛法给我们的一个概念,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就是一个无常的概念,我们内心有一种常,我们为什么内心会有一种常呢?当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过分的一种依赖之后,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永恒的期待和幻想,但事实上这种幻想,它跟世界的真相是不符合的,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我们就是要接受无常的这种智慧,无常,在佛法里有关于三法印,这个三法印里其中有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就是诸行无常,就是从我们内心的身心到外在的世界,一切都是处在一种变化,一切都在刹那刹那,什么叫刹那刹那呢?就是哪怕在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变就是正常的,就像我们中国古代的《易经》,《易经》它要诠释的也是一个变异、变化,这样的一个道理,所以无常是代表着一种宇宙的规律,一切都是无常变化,如果我们具备无常的这样一种认识、智慧,那么我们就能够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当我们能够面对一切变化的时候,我们面对各种逆境,生活环境中的变化,我们就能够去接纳它,当我们能够去接纳它的时候,任何一切变化都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所以我觉得,无常的智慧,是可以帮助我们接纳逆境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智慧。

  佛法还有一种智慧,它也可以帮助我们如何正确地去接纳这种逆境,那就是佛教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其实只有四个字,这四个字就是因缘因果,就是任何事件的发生其实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它的前因后果,就像我们自己今天身体不好,身体不好,有可能我们这些饮食不健康,生活没有规律,或者是缺乏运动,或者我们杀业造得太多,它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长寿,比如我们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我们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很多时候我们多半会去责备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觉得别人不好,我们很少去想到自己不好,我们跟别人相处得不好,很多时候跟我们自己的待人处事的方式,这是有关系的,所以佛法它会帮助我们,当任何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你要去寻找它的因果,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一个结果,那在这个寻找因果的过程中,佛教,它主张要从我们自身改变,从我们自己的改变下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多半会去责怪环境,会去责怪对方,我们不懂得去责怪自己,不懂得去改变自己,所以佛教里有一个观念,叫做忏悔的观念,这个忏悔的观念,就是我们学会去检讨自己,我们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不少这些学员,或者学佛的居士,他们在没有学习佛法之前,他们经常会出现很多家庭关系,跟先生的关系处理得很不好,那后来学了佛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就改善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我们了解了一下,通常它的情况是怎么回事,通常是,我们如果没有学佛的人,很多时候不懂得去检讨自己,多半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他只会去指责别人,当他成佛了之后,他的内心就会获得一种观照的力量,观照的能力,开始观照自己的内心,开始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一个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缺点,这是你的一个进步的开始,当一个人如果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开始改变自己,随着你的改变,那么身边的人也会开始相应地改变,你的整个生活环境也会开始随之改变,所以当我们面对逆境的时候,我们能够从自己的身上开始去了解,一切事情的发生各有它的因缘因果,我们要去接纳它,然后接纳了之后,我们学会从自己身上改变,从自己的身上改变,达到对环境的改变,很多时候这种逆境对我们的人生来说,其实并不一定就是坏事,我想我们大家应该知道,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福,有的时候用不好,它会成为灾难的开始,祸,有的时候你用好了,它反而会变成是一件好事,我们也看到在现实的人生中,有不少人是在逆境中成长,逆境是很励志的,看到很多人在逆境中成长,也有不少人是在顺境中沉沦,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这些官员身陷囹圄,事实上他们都是身居高位,甚至可以不可一世,所以他们很有可能就会为所欲为,最后,结果就变成是一个囚犯,这个叫什么?就是福兮祸之所伏,所以顺境对我们的人生来说,顺境有的时候它会让我们忘乎所以,逆境有的时候反而会让我们更加清醒,对人生的思考会更加深刻,所以在佛法的修行里它也讲,逆境它是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增上缘,有的时候顺境容易让人产生贪著,逆境反而会让我们更加清醒,所以我想正确地面对逆境,一方面避免让我们陷入到无尽的烦恼中,同时它也是有助于我们人生的成长,如果没有逆境,那确实逆境就会成为我们的灾难,很多人就是因为某些逆境,使他的人生陷入到一种痛苦、灾难之中,所以这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问题。

幸福要有福

  接下来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题目叫做,幸福要有福,我们讲幸福,幸福是需要有福报的。那首先我想到的是,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什么?跟福有关系的,五福临门。这是一句非常吉祥的话,五福临门,这个五福的内容是什么大家知道吧,第一,长寿;第二,富贵;第三,康宁;第四种,好德;第五种,善终。大家都很清楚,五福,这五福我们从这个内容来看,其实五福是包含着构成我们人生幸福的不同因素,那么这些因素它包括长寿、富贵,富就是富有,指的是财富,说明财富对我们人生幸福,从人生的幸福来说,财富它是一个要素;还有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尊贵,或者是有地位。当然这几种,地位、财富和长寿,这都是属于比较外在的东西,那除了这些外在的东西之外,第三种很重要,第三种,那就是康宁、健康。身体健康、内心安宁,对吧,那我们现在的人追求幸福,我们整个社会,我们大家追求幸福,多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追求的都是偏向于外在的东西,财富、地位,但是康宁,其实这是非常的重要。

  身体健康、内心安宁,我想这一点也可能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的,所以我经常讲,我说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如果没有身心的健康,外在的财富对我们有没有意义?没有意义。所以说,从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所以同时我也提出来修身养性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因为修身养性事实上,我们所要做的是什么?是帮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心,所以幸福,从人生的幸福来说,一定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宁静的内心,这个安宁,这个宁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的人内心安宁不安宁,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它就是一个充满着躁动的时代,我们现在人内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浮躁、混乱、不得安宁。跟安宁这个概念有关系的一个概念是什么?有关系的一个概念就是烦恼,大家对烦恼这个概念是不是很熟悉,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这个烦恼是什么意思呢?因为烦恼这个概念是来自于佛教,那烦恼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佛教怎么解释这两个字,佛教对烦恼两个字的解释就是,烦就是扰的意思,恼就是乱的意思,烦恼就是扰乱我们内心安宁的心理,扰乱我们内心安宁的心理,我们想一想看是不是当我们的内心没有烦恼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非常的宁静、自在,对吧?如果我们的内心陷入到烦恼,陷入到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着不自在。所以安宁,内心的宁静,事实上它是需要以解除内心的烦恼,没有烦恼,这是我们幸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所以当我们说到幸福的时候,不仅仅要有财富,外在的财富、地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非常的重要,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我觉得古人把这个好德作为五福之一,我觉得非常有意义,非常有意思。好德,就是德行,我们现在人对这个德行的理解,我们基本上也会偏于外在的,我们不知道这个德行跟我们生命的关系,生命内在的关系,到底有多么的重要,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道德,它是代表着一种精神的追求,跟精神追求有关系,我们有精神追求,我们才会知道道德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追求,他就不会意识到道德到底有多么重要,就像我们现在的人,很多人他有的是什么?他有的是物质的追求,而缺乏精神追求,那很多时候,这种道德跟现实的物质利益,就会产生冲突,但是如果我们有精神追求,我们就会知道道德的价值,那精神追求对一个人又有多么重要,我们如何来理解精神追求的重要?我想,理解精神追求的重要,我们可以从哪里下手呢?可以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到底有多重要,事实上精神追求,追求的就是一种健康的精神,一种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精神,通过追求这种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精神,最终帮助我们造就高尚的生命品质,因为人类健康的心理,它就是造就一种高尚的生命品质。健康的心理到底重要不重要?其实健康的心理,首先就是关系到我们的幸福,如果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我们的人生就是健康的,那我们就是幸福的。反过来说,我们的心理如果不健康,我们的内心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你们想这样的人能幸福吗?这样的人肯定是不会幸福的。所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我们就能够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因为道德事实上就是代表着一种健康的心理,所以好德,它是我们幸福人生建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因为它是关系到心理健康,所以这个是第四点。

  第五点,善终,善终这个概念也是很有意思,我们佛陀有十个名号,其中有一个名号叫做善逝,跟这个善终其实有点相同,善逝就是能够预知时至,就是好死。好死,这个其实也是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佛教里,我们看到唐朝时期有很多这些禅师,他们不仅仅预知时至,而且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甚至坐脱立亡,坐在那里就走了,他们想怎么死就能怎么死,这就是在修行上他们已经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就是生死自在,达到一种生死自在的境界,所以古人也把它作为五德之一。

  现在我们根据这五福来总结一下,幸福到底由哪一些主要因素构成的,有财富、地位、长寿,这三种是比较外在的,那么还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然后再加上好德,有这样众多的元素,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幸福,那么我们追求幸福,同样也要从这些方面,我们不仅仅要拥有外在的财富,我们还要有身体的健康,还要有心灵健康。那么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比如像道家的思想,他们可能会比较重视养生,重视身体的健康,那佛法在中国的文化里,佛教被称为是心性之学,就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里,佛教对人的心性的了解是最透彻的,对我们人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最透彻的,所以我觉得佛教在中国的文化中,它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佛教它就是起到一个心理辅导的作用,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它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它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到建立信仰,那么对于很多文人士大夫、文化人来说,它起到什么作用呢?它就是为中国人的修身养性,以及解决生命永恒的困惑。我们的生命有哪些永恒的困惑?我们生命永恒的困惑,比如说,我是谁?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还有,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那我要告诉大家,对这些永恒的困惑,我们需要把它透彻地理解,这都离不开对人的心性的认识,所以佛法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透彻地去解决,生命永恒的困惑,同时也为我们的这种精神追求、修身养性,提供雄厚的理论支持和认识,所以这个五福临门是告诉我们,作为我们人生的福报,它由这样的几个因素组成的。

  那从佛教来说,佛教讲,一个人你如何才能有福报?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福报是非常的重要,佛教告诉我们,我们要有福报,那我们需要,叫什么?要培植福田,要耕耘福田。佛教讲到我们有三种福田可以耕耘,这三种福田是什么福田呢?那就是叫做,第一种是悲田,第二种是恩田,第三种是敬田。什么意思?

  首先第一种叫做悲田,悲是慈悲的悲,就是从慈悲心产生,它所面向的对象是哪些人?它所面向的对象是普天之下这些劳苦大众,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中需要快乐,可是没有快乐,他们的生活中需要摆脱痛苦,可是没有能力摆脱痛苦,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从,从什么动机出发,我们能够从慈悲心出发,帮助他们获得快乐,解决痛苦,当我们从慈悲心出发的时候,我们就能在慈悲心的当下获得极大的福报,所以我们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慈善的本质,慈善的本质是什么?慈善的本质,慈善的本质不是一个简单的捐献行为,不是一个简单的捐献,施舍的行为,我要告诉大家,慈善的本质是慈悲大爱,当你只有具备慈悲大爱之心的时候,你所做的慈善行为才能真正地称为慈善,如果没有具备慈悲大度,你做再多的慈善行为,其实严格地来说,它是不能称为慈善的,因为它不是来自于一种爱心,所以当我们从爱心产生一种施舍的行为,产生一种捐献的行为的时候,这时候这个爱心中就会产生福报,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福报,所以这是第一种,叫悲田,是来自于慈悲心。

  第二种,叫做恩田,恩,就是对于有恩于你的人,比如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师、亲戚朋友,甚至社会大众,因为我们的整个生活离不开社会大众,甚至离不开天地,离不开太阳,离不开山川草木,一切的一切,那我们因为有了这一切的存在,使我们才能够很舒适地生活,那我们面对这一切,我们要有什么样的心态呢?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所以这个恩田就是从感恩心产生的,你每天能够带着感恩心去生活,面对所有的人,所有有恩于你的人,你都能够带着一份感恩心去生活,去做一些回馈他人的事,当你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你内心的福报就在增长,你的福报就会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当我们带着感恩心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切人都很欢喜,因为感恩就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正向,同时也会给我们产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理,所以感恩心它不仅仅在结果上能够产生幸福,同时这个行为的本身,因为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同时它也会给我们带来幸福,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就是叫做敬田,敬就是恭敬的敬,就是我们对于有德行,比如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宗教上的这种师长,包括社会上有德行的人,我们对他生起恭敬心,这个恭敬心有什么好处?比如说一个人到寺庙,他为什么要通过恭敬心礼佛,这个恭敬礼佛对你自己有什么好处呢?是不是说我们通过礼佛,可以得到佛菩萨给我们的一种加持,这个加持它是一个外在的,但我们如果一个人,当你进入到一个神圣的地方,你的内心生起一份虔诚、生起一份恭敬心的时候,你自己的内心,当下你的恭敬心就会把你自己的内心净化,你自己就能够净化自己,当我们的内心,一个人无所畏惧,没有畏惧、没有恭敬、没有敬畏心的人,其实这个人他会肆无忌惮,他的每天都是混乱的,因为恭敬心是一种虔诚、恭敬,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健康和正向的心理,所以当一个人的心处在一种虔诚和恭敬状态的时候,这个人他的内心是纯净的,这个人生命的状态是幸福的,同时他带着这个心去面对这些有德的人的时候,他能得到加持,他的清净的心和这个善知识的心,和佛菩萨的心就能够相应,会产生一种连接,会产生一种感应道交,这时候他的内心就能够去接受这种正能量,如果我们的内心是在混乱的状态,那我们只能跟这个世间上的这些五欲六尘,声色名利相应,当我们的内心在纯净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才能跟宇宙中的这种正能量,正向的力量发生感应,发生相应,当我们能够发生感应,我们就会获得很大的这样一种加持和福报。

  所以我们需要培植福田,我们培植福田,我们才有福,培植福田,那就是要建立三种心,什么心?慈悲心、感恩心、恭敬心。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培养这三种心,这三种心就像产生福报的发电站,它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制造福报、产生福报,它让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越来越健康,心灵会变得越来越健康,当我们以这种健康的心灵,就是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也会招感着外在世界的正向的力量,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会跟什么样的世界相应,所以拥有什么样的心,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那么另外佛教认为,我们所有的捐献,就是布施的行为,也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德行的基础上,这个德行是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看到现实中有很多人虽然有钱,可是社会不认可他、不尊重他,然后他自己身体也不健康,甚至寿命很短,有不少有钱人,但是很短命,然后他的家庭关系也不和谐。我们最近在广州做了一个大型的讲座,叫做“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那么我正好讲到一个什么问题呢?就讲到一个成功的问题,成功,讲到这个成功的问题,主要探讨的就是我们现在人追求的成功,更多的是追求什么呢?更多追求的是做事的成功,而忽略了什么?忽略了做人的成功,因为我们现在社会评定成功的标准,多半就是用什么?靠什么?像福布斯,胡润百富,它的这个评估的标准都是根据你的财富,而没有根据你的做人,那一个人有可能你在做事上是成功的,可是你做人很可能不成功,你很可能身体也不健康,社会也不认可你,家庭乱七八糟的,儿子教育得很糟糕,你虽然事业上很成功,可是你过得并不幸福,所以成功,我想不仅仅是包含着做事的成功,更重要也包含着做人的成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有关于福报是要有福。

提高认识,智慧没有烦恼。

  接下来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关于,这个题目叫做什么呢?提高认识,智慧没有烦恼。那就是要讲的是,我们的幸福跟我们的认识,这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幸福跟我们人生的认识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现在学了西方的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事实上它所提供的就是一种积极思维,学会积极,正向地思维,人怎么看世界?这个确实是对我们人的心理形成,确实关系非常的密切,因为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的这个认识它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有什么样的认识,决定了我们会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每个人都是戴着一个有色的眼镜在看世界,也就是说你看到的世界,事实上你看到的是呈现在你认识上的影像,那也就是我们认识的世界它是被我们的,它是要受到我们感觉的影响。比如我们看到的世界跟狗看到的世界一样不一样?狗的认识跟我们人的认识不一样,所以狗看到的世界跟我们人看到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的,那除了我们的这个感觉以外,还有比如说我们的观念,它要受到我们观念的影响,还有要受到我们情绪的影响,比如我们对哪个人有好感,我们看他怎么做都是顺眼的,我们对哪个人很讨厌,我们怎么看他都不顺眼。所谓什么道理?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它是要受到我们的认识,我们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模式,对我们每一个生命是非常重要。

  佛教里也有一个故事,讲一个老阿婆她每天在哭,她每天总是不断地在哭,哭什么呢?天气好她也哭,哪怕下雨天她也哭,人家问她,为什么你每天都在哭?她说,我有两个女婿,一个是做瓦片的,一个是做雨伞的。天气好的时候,我就想着我那个做雨伞的女婿他这个雨伞卖不出去,我想着就哭;那如果下雨天的时候她也哭,她说我想到了我那个做瓦片的女婿,下雨天就会影响到他做瓦片,所以我也哭。后来她碰到了一个禅师,这个禅师就跟她讲,你调动一下思维,比如说下雨天的时候,你就想着那个做雨伞的女婿,天气好的时候,你就想着做瓦片的这个女婿,这个老阿婆自从她的观念调动过来之后,她每天就过得乐呵呵的了。所以从每天爱哭的一个老太太,变成每天都是很开心的一个老太太,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说明了一个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

  佛教,它不是消极的心理学,它也不单纯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学,佛教它要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它要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如实的思维。所谓如实的思维,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有一句叫,这个题目的名字叫做什么?叫做“智慧没有烦恼”,也就是说佛教认为我们人类很多烦恼的产生,其实它都是跟我们的认识有关系的,佛教它认为我们人的认识,每一个生命,我们的认识,它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佛教对于我们凡夫的这个生命状态,它用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什么字?这两个字叫做无明。这个无明如果我们简单地来说,比如这个房间,现在把灯关掉就会怎么样?一片黑暗、无明,明,这个字在佛教里它也代表着智慧,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盏智慧的明灯,当这样一盏智慧的明灯没有点亮之前,我们的生命就会处在一种无明的状态,这个无明它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它造成的结果是,首先它会让我们看不清楚自己,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们讲,西方哲学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是什么?认识你自己。那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我们认识不认识自己。我们可能没有哪个人说,我真正地认识自己,你要真正认识自己,你就是见道了,你就是明心见性了。

  禅宗里的修行它也就在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是谁?有一句话头叫做,一念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是谁?是什么?或者说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父母没有生你之前,你生命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或者说一念未生之前,我们人是活在哪里?人是活在念头里,人是活在一种心理的状态里,当你这个心理没有活动之前,你的生命是什么状态?其实我们没有想过,所以我们一个要关注自己,我是谁?另外一个,我们对自己不了解,另外一方面,我们对这个世界我们也不了解,人生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人生最大的误解是什么?人生最大的误解,就是对自己的错误的认识,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可是我们每个人又非常的在乎自己,结果就会怎么样呢?结果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误的认定,我们会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误的认定,错误的认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把不是我的内涵当做是我。比如说,我们会把情绪当做是我,情绪就像天空中的云彩,其实它不是天空,但是我们可能会把云彩当做天空,同样我们人的内心里,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如果我们能够懂得跟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那这个情绪它就伤害不了我们,但是当我们把情绪当做是我的时候,这个情绪它就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主宰的力量,我们就会被这个情绪所伤害,所以佛教的禅修,就是要帮助我们对情绪保持一种距离,把你跟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对情绪保持一种观照,我们的身体其实跟我们的生命也只是具有暂时的关系。但是我们也很容易把这个身体当做是我,甚至我们会把身份当做是我,因为我们把身体当做是我,所以我们就会害怕死亡,我们把身份当做是我,我们就会对身份有很大的依赖,比如一个人长时间拥有,我们拥有某一个身份,我们依赖某一个身份,最后这个身份一旦失去了,我们就不知道何以自处,我们把自己戴的面具,这个面具戴的时间长了,我们以为这个面具就是我的脸,现在没有这个面具,我就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了。所以因为对身份的依赖、贪著,也会给我们带来各种痛苦,我们把身体当做我,把身份当做是我,由此我们也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因为这些东西它都会变化,所以我们会害怕死亡,害怕失去某一种身份,那如果我们能够看清楚,这些东西跟我们的生命只是具有暂时的关系,我们能把它看得非常的清楚,那么它的变化会不会伤害到我们,它的变化就伤害不到我们。另外我们对外在的东西也会产生一种我所,比如说财富、地位、家庭、感情,我们会把这些东西,也会形成一种强大的依赖,作为我的一部分存在,当我们对这些东西产生依赖的时候,我们想一想看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的烦恼、痛苦,到底来自哪里?我们的痛苦无非,有的是因为来自感情,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财富,有的来自地位,有的来自身体的健康,有的来自于身份,那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能够不产生烦恼,如何才能够做到不产生烦恼,那就是我们需要有智慧,需要有一种智慧的认识。

  所以佛法里有关于无我的思想,有关于空的思想,事实上它所要否定的就是,我们对这些东西所依附的一种错误的认识,佛教讲无我,其实并不是讲你不存在,而是你对自我的这种错误的认定,它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佛教讲无我,事实上是要否定,我们对自我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当我们只有否定了我们对自我的错误认识之后,我们才能够怎么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找到你自己,所以一个人如果每天能够不断地问一句话,我是谁?或者我们可以说,究竟什么代表着你的存在,我们会不断地做减法,因为当我们对生命做这样一个智慧审视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所认定为是自我存在的东西,事实上它跟我们都是暂时的关系,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份,我们的财富、家庭、地位、感情,很多东西它跟我们都只是一种暂时的关系,当你在不断地审视的过程中,你就会不断地剥离这种外在的执著,当这种外在的执著不断地在放下的过程中,你慢慢地自然就能够找到你自己,所以佛法讲空,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是要否定我们对自我,和对这个世界的一种错误的认定和执著,当我们把这些对自我的错误的认定和执著,通通地放下之后,我们就能够找到自己,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自然也就减少了。我们内心的这种智慧,随着我们的这种错误的认定、执著,以及由此产生的烦恼,不断地一点一点地被剥离,我们内心这种智慧的光明慢慢地就会显现出来,所以有了智慧就会没有烦恼,所以在佛法的修行,它一方面是要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智慧的认识,这种智慧的认识是解决烦恼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想要幸福。

  幸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这个重要的前提是什么?这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没有烦恼。如果我们的内心有烦恼,我们就不可能幸福,但是人的烦恼能不能解决?可以解决的。因为佛教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具备有自我拯救的能力,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具有这种觉醒的智慧,所以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教育,它所要做的事情,事实上就是要帮助我们如何去开发自己内心的智慧,当我们拥有这种智慧之后,我们就能够解除我们生命中的迷惑和烦恼,当我们的生命不再有迷惑和烦恼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所得到的这种幸福,它将会是一个什么东西,它将会代表着你生命的一种本质的存在,它不需要依赖外在的条件,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的这种生命的潜质,它都会源源不断地散发出快乐,当我们的内心里具备这样一种智慧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解决自己内心的迷惑和烦恼的能力。所以幸福它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感觉,如果是建立在一种外在的感觉,这样的幸福事实上它是肤浅的,因为环境会不断地变化,我们的感觉很多时候也会不断地变化,所以我觉得真正的幸福,事实上是代表着生命的一种本质的存在,我们找到这样的一种存在,那我们的生命将会永久地幸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