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高僧大德们都是这么修

大安法师: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高僧大德们都是这么修

  中国大陆净土宗的传承是专一持名,不必再带观想。我们要有自信心,不要以为观想好像更高级,我持名好像更低一点;持名最高级,持名最称阿弥陀佛的本怀;这个名号就是实相,这个名号就是万德洪名;所以无余无欠哪!持名成佛都有余裕,何况其他?对这一点,持名代表观想。

大行禅师

  在唐代有个大行禅师,他早年是修禅的。他有一次就想抉择一下法门,就在很多的经典当中随便来拿,看抓到什么经?他一抓就抓到《阿弥陀经》,就开始念《阿弥陀经》。他念《阿弥陀经》念了21天,就显现境界了:显现琉璃地的境界。

  古人可能善根深厚,心很清静,也很虔诚,他一修行就很有成效;但是他没有跟别人说。他曾经有过三次见琉璃地的经历,他没有去做观想,就是念《阿弥陀经》,就是念佛

  第三次见的时候,他预知时至走的时候把他为什么念《阿弥陀经》的原因,及见到琉璃地等写出来,夹在《阿弥陀经》经本里,他走了,是后人在他往生之后看到的。

  这就证明持名念佛就包含观想念佛在里面,不需要你非得定心的面向西方,去观想佛,先从水观,再转为冰观,冰再转为琉璃,他没有作这个程序,直接就见了琉璃地。

  《观经》讲琉璃地现前,决定往生;因为琉璃地是西方净土真正的依报庄严。所以这一点,我们对持名一法要有决定的信心,不要以为持名好像不够,把持名都放到很一般的程度,这是他不了解法藏菩萨在因地当中,建立以名号度众生的法门。我们净宗十三祖就把佛的本怀非常如实地传下来,而且是以身作则,这就是持名。

  第三个传承就是注重戒律。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宗祖师在这样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门教下融合的一点,还是在戒律方面;跟宗门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都是注重戒律。不会由于靠他力,我自力就不管了,就可以放任了;恰好相反,更要自重、自尊、严守戒律。

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他的修行背景是般若的,搞般若法门的行人,一般比较洒脱一点,不一定注意到行为的威仪啊。细节,但慧远大师不一样,他一方面有般若的洒脱,另一方面他在比丘法的行为上真的是非常严谨。

  由于慧远大师的因缘,十诵律,第一部比丘的律是在慧远大师的敦促请求下完成的。十诵律出来后,他就真修实干,他过午不食那是非常严格的。到临终的时候,他示现生病,有人请他喝点米汤,他不答应,因为过了中午。

  就说搞一点蜂蜜调水,给他吃,因为非是浆是不是可以,他也拿不准,让律师去找律部看是不是允许?因为律藏卷很多啊!还没有找出来,慧远大师就往生了,说明慧远大师对细节都是注重的。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你看他的持戒。比如有几个细节,他的眼睛从来不看女人的;他走路是单独走的,不跟人在一起共走,在一起共走就说闲话;他单独走,还可以自己念佛啊。

  看到祖师的行为,我们自己都会惭愧的无地自容啊,我们走路可能还恰好相反,要几个伴啊,要不很寂寞啊。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与众不同的、特立独行的风范,这样才能成就他一代祖师的德业。

  善导大师不睡眠,这也不是我们能够学得到的;夜不倒单啊!永明延寿大师,他很注重梵网经菩萨戒,他有一个基本观点:你要求上辈往生,一定要受菩萨戒。

  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国的戒律很松驰的时候,甚至戒坛都废弃了很长时间。一般禅宗比较兴旺的时候,比较洒脱一点,对戒律比较松驰。莲池大师重新恢复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钵啊!从莲池大师开始。然后对比丘戒、对菩萨戒、对沙弥戒都有整理,都有著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